老家的河道里來了一群人,他們在高溫下摸田螺,一天收入超400元

2019-07-26     愚伯的自留地

圖:張先軍

文:紅艷

在我們老家,田螺被稱為「烏嘍牛」,你有過摸「田螺」的經歷嗎?

在童年時代,炒田螺要算農村人最歡迎的一道極家常菜。如今在老家,不論你走進哪家哪戶還是大館小攤,你要一盤炒田螺,都能馬上給你端上來。

而家鄉的田螺,總會和復新河有關。


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樣,有類似的感同身受。每次回到老家,我都會到老橋上走走轉轉,也會油然想起在橋下的復新河裡,逮魚抓蝦摸田螺的歲月。


這些年,隨著水質環境的改善,一度減少的田螺,如今在河裡漸漸又多了起來。


我依然記得兒時在這裡和小夥伴們一起摸田螺的情景,那時捲起褲管、光著腳丫,提著小水桶,在清澈的復新河裡,我們肆無忌憚的嬉戲。滿滿一桶的烏嘍牛,滿身的泥水,直到晌午時分,在母親的聲聲召喚中,才戀戀不捨的轉回家中。


如今故地重遊,偶然間又看到橋下的漁民們用網推田螺……久違的場景!激動人心,下面的時間,隨著自留地的鏡頭一睹為快吧!


有道是:「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這首膾炙人口的古詩,既描述了人們對漁民的喜愛,又道出了漁民的艱辛。在沙莊老橋下約有七八隻小鋼板船,船艙里都滿載著大大小小的田螺,他們正在往岸邊靠攏。




田螺在清明前後,肉質非常肥美,也是餐桌上難得的美味,如今雖然是夏季,但吃起來口感依然極佳。


因田螺活動在河泥表層,推田螺是這裡一種常用的捕撈辦法。捕撈工具是「扒兜和扒杆」。扒兜是二根綁在一起的長竹竿或木棍,在一頭裝有一個方形的網兜;扒杆也是一根長竹杆,一頭則裝著一段橫杆。



和漁民們的攀談中了解到,這些推田螺的漁民來自微山縣,他們以打魚為主,開著機船常年在外,他們一般兩天推這一船艙大約有六百公斤。



推田螺也不容易,高溫天氣,驕陽似火,船民們個個熱的汗流浹背。一般都是兩個人來操作,男的站在船頭人雙手握住推網杆,動作單一地往前一推一推,婦女在船艙里往前棹船。


大家相互幫助,把田螺裝在筐里,抬到岸上過稱。


一天的辛苦勞作大約能掙四百多塊錢,這位大姐看著兩天的收穫,臉上都洋溢著歡快的笑容!有付出就有回報,真的是「累並快樂著」!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田螺這些過去富人不屑一顧的食品,因其鮮美和營養豐富,倍受人們青睞,居然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筵席上的一道名菜。


一般人家炒田螺:在市場上買已經剪去尾部的,回家放在盆里養一天半天,讓烏嘍牛體內泥沙雜物排泄乾淨。然後,起油鍋,加蔥姜炒出香味,倒入洗凈的田螺,翻炒幾下,加入酒、醬油、食鹽等調味,再翻炒幾下後就加水開大火收汁,撒上蔥花起鍋即可裝盆上桌。



田螺的香味四溢,湯汁十分鮮美,對著田螺口輕輕一吸,小酒一咪,呵呵,真是味!



一會的功夫,就裝了滿滿一大車。如今,每逢夏日回家,我也會帶著孩子到復新河邊摸一些田螺品嘗。對於我來說有以下原因:一是抓田螺既是追尋童年幸福的步履,又是追憶那段歲月的一種特殊方式。


雖然推田螺的過程很苦,但漁民也也漁民的快樂,我想:「自然為師,衣食為本,自有人類,平民百姓,牽牛荷鋤,自得其樂,人活在世上,自然各有各的活法,每人一串腳印。只要問心無愧,不苛求自己,心情坦蕩,就夠了。


不說了,反正明天我的餐桌上,會有一盤高蛋白的辣子田螺在等著我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d4cPWwB8g2yegND5Rn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