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報記者韋黎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提出一個好的科研課題是成功的關鍵。從湖南中醫藥大學護理本科畢業至今,周元林一直在柳州市中醫醫院腫瘤科從事臨床護理工作。在長期的工作中,她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科研的重要性。
一名聾啞患者
引出一個課題
科研來自臨床,同時服務於臨床。臨床護理技術如何改良,如何通過某一項科研解決臨床上的一個問題……護士是接觸患者最多的人,最有發言權,也是最佳實踐者之一。作為長期從事護理一線工作的副主任護師,周元林發現:「當臨床工作和科研緊密結合時,護理科研大有可為。」
蘋果掉到牛頓的頭上,牛頓想出了萬有引力。2017年,一個「蘋果」掉到了周元林的頭上,她和同事開始了思考。
張女士是一名鼻咽癌患者,同時是一名聾啞人。按照常規隨訪的方法,鼻咽癌患者出院後,護士會採用打電話的方式指導患者做放療後的張口鍛鍊。由於張女士的情況特殊,在周元林的提議下,腫瘤科護理團隊決定採用微信對患者進行隨訪。應運而生的科研項目——《微信平台在鼻咽癌患者放療後張口鍛鍊延續護理的應用》,在腫瘤科蔣瑾秀和覃彩麗護士長的指導下,獲得了自治區衛健委科技研究計劃課題立項。
一項科研成果
幫助一批病患
課題立項後,科研團隊特地申請了一個微信公眾號,公眾號平台由臨床專家和專科護士組成的多學科團隊進行管理。周元林和科研團隊在近兩年半的時間內完成了計劃中的60份病例隨訪,並藉助微信平台和患者溝通交流病情,圖文聲並茂地指導鼻咽癌患者進行放療後張口鍛鍊,促進了患者康復。
團隊中的臨床專家定期發布預防鼻咽癌的視頻、圖片和文章,並在線解答諮詢者的疑惑等;個案管理護士主要負責建立電子隨訪檔案;科研專職護士提供臨床數據、專業指導建議;心理專科護士提供專業支持;腫瘤專科護士負責掌握門齒距測量和指導患者功能鍛鍊的方法。如果患者在微信上所提的問題屬於由醫生來解答的,她們就及時向科室醫學專家求助。
周元林欣喜地說,研究結果表明:延續性護理(微信隨訪)可加強鼻咽癌放療患者的自我護理及健康服務,還能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工作帶著溫度
醫患成為朋友
此外,現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拉近了醫患關係,增加了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不少患者通過微信平台與醫護工作者成為了朋友。這項工作是帶著溫度的,它有效解決了患者的心理需求,更好地保證了患者及家屬以積極的心態對待疾病,真正實現了多學科、一站式、全方位服務。
「微信的功能交流方式多樣,互動性強、操作也比較簡單,利用微信平台做延續性護理,既避免健康教育受時間和地點的影響,也便於醫患之間更直接、便捷地交流。結果表明,我們的研究具有可行性,值得推廣。未來,我們將繼續研究如何利用網絡技術更好地為臨床護理服務。」
周元林認為,護士要將科研意識融入日常工作,完成臨床工作的同時,科研工作也會水到渠成地完成。所謂護理科研,就是在工作中更用心、用腦,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總結,逐步讓工作得到提升。「科研過程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