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下旬,淞滬會戰激戰中,日軍又有3個師團在上海登陸,日軍越來越強,上海戰情急轉直下。
日軍援兵匯合第3師團、11師團,在沿岸的航空母艦戰鬥群的配合下,向吳淞、寶山、羅店、瀏河等國軍陣地發動猛烈進攻。在這其中,羅店戰鬥最為激烈,國軍以血肉之軀直面日軍鋼鐵洪流。現網上流傳淞滬會戰國軍乃是德械師,裝備不差日軍。其實這是典型的片面認識,國軍所謂的德械裝備「教導師」只是裝備衝鋒鎗、機槍等輕武器裝備,而面對的卻是日軍海陸空軍的立體作戰。事實上淞滬會戰前期,國軍就是缺少攻堅的重武器,才讓日軍得以堅守待援。日軍單兵裝備的步槍或者沒有國軍的衝鋒鎗厲害,但是上海地方狹小,卻陳布數十萬大軍,日軍海軍艦炮都是大口徑重炮,一發炮彈下來,很多國軍士兵都是四分五裂,淞滬會戰真正的屍山血海。
8月24日,67師201旅蔡炳炎旅長率全旅將士在羅店設防,當晚即擊退日軍先鋒部隊數次突擊,戰至天亮,蔡旅為搶占先機,擴大戰域面積,主動向侵占陸家宅的日軍11師團所部發動反攻。蔡旅長戰前訓話:「我旅所部,只能向前,不得後退!「蔡炳炎手拿衝鋒鎗,沖在前面,所部將士在旅長的鼓勵下,奮勇前進,打的日軍紛紛後退。正在此時,日軍11師團主力趕至,對201旅發動瘋狂反撲,兩軍戰成一團,反覆爭奪。激戰至中午,我軍傷亡慘重,402團團長李維藩陣亡,蔡旅長亦身中數彈,壯烈殉國,時年35歲。戰至傍晚,日軍戰車開路,步兵隨後,攻入我守軍陣地,我防線被撕破,日軍蜂擁而至,羅店失陷。
羅店雖是小鎮,地理位置卻極為重要,多條道路可直通寶山、上海市區、嘉定和松山,因此必須反攻奪回。國軍11師和67師隨即投入戰場反攻,國軍白天硬拼無論如何打不過日軍精銳,只能發揮夜戰優勢,奪回陣地。等到第二天早晨太陽升起時,日軍首先放出觀測熱氣球,指定我守軍目標後,再利用其艦炮進行轟炸(整個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大部分傷亡為日軍炮火所致),隨後由戰機進行第二輪投彈,再發動坦克步兵協同突擊,如此這般,又攻克我軍晚上奪回的陣地。由此,我軍只能再次晚上夜襲,反反覆復,雙方傷亡慘重,我67師師長李樹森將軍身負重傷,由黃維接替指揮,其他陣亡2個團長,營、連、排長無法計算,甚至犧牲老連長,任命新連長,新連長一天之內再次犧牲。
激戰至29日,黃維率部剛剛奪回羅店,腳還站穩,日軍炮彈雨點般落下,戰車部隊隨後沖入,此時67師已經傷亡大部,無力在核心陣地與日寇再次爭奪,只能邊戰邊退,退至後方陣線,至此羅店被日寇占領,整個小鎮,片瓦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