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振華的「瘋狂」大敗局,讓人唏噓!

2023-07-26     功夫財經

原標題:姚振華的「瘋狂」大敗局,讓人唏噓!

作者: 老古,知名財經專欄作者

著名的潮汕系資本大佬姚振華,這兩天無比鬱悶。

幾天前,姚振華在中炬高新吃下了「閉門羹」,被企業的保安拒之門外,他的憤怒溢於言表,他還控制著這家企業的近10%的股權,而在幾年前,這是他名下控股的上市公司之一。

圖源:寶能集團官網視頻截圖

姚振華的憤怒,轉換成了股東會的狗血爭鬥。

舉報大股東火炬集團,試圖通過臨時股東會將被撤換的企業控制權收回來,成為姚振華這兩天積極應戰的手段,引發全網關注。

姚振華能不能逆轉局勢,成為了一個懸念。最新消息傳來,原定於7月24日舉辦的臨時股東會,被取消。

這一場上市公司控制權的股權爭奪戰,看來離落幕還有不少時間。

然而,姚振華的落寞已顯現無疑,到底是什麼讓這位當年叱吒資本市場的大佬如此狼狽呢?

1 寶能當年有多牛

姚振華的寶能,是一個傳奇。

這家以地產業為主業的企業,曾經在中國資本市場上製造了幾次大事件。

寶能進入資本市場,是以前海人壽這一企業為抓手的,業內戲稱前海人壽就是寶能的殺手。

前海人壽成立於2012年,是保險業的「新兵」,成立時公司總資產只有17.3億元,但前海人壽憑藉激進的經營風格,在中國保險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僅在成立的第二年,前海人壽規模保費便突破百億元大關,成立第三年,前海人壽的總資產已超過2000億元,躋身壽險業前十。

龐大的險資在手,給了姚振華攪動資本市場的底氣。他開始四處出擊,尋找合適的投資標的,目標就是那些股價被低估、股權分散的上市公司。

2015年下半年,前海人壽因舉牌萬科、試圖拿下萬科控制權打響「寶萬之爭」,一戰成名。

也正是這一年,前海人壽多次舉牌後入主了中炬高新。

資料顯示,2015年4月,前海人壽買入中炬高新股份總數4000萬股,占股份總數的5.02%,實施首次舉牌。到2015年年末,前海人壽已通過保險產品和自有資金的方式合計持有中炬高新23.29%的股份,超過火炬集團,成為第一大股東。

資本市場的野蠻人稱號,從此落到了姚振華的頭上。

原證監會主席劉士余針對寶能發表了著名的「妖精論」,猛烈抨擊險資舉牌上市公司是「妖精、害人精,野蠻人」,直指險資「用來路不正的錢,從門口的野蠻人變成了行業的強盜」。

這一事件,在當年引發了巨大的社會爭議,誰對誰錯,一時間撲朔迷離。

2016年,寶能系染指格力,被董明珠斥為「破壞實業的千古罪人」。直至監管層下場,姚老闆不得不在「保證書」前低頭。

隨著前海人壽主產品萬能險被禁,姚振華失去了巨額資本的來源,而在房地產大勢下,主業地產也陷入危機,今天的寶能,已經失去了當年的雄風,成為了一艘四處漏水的破船。

2022年一季度,前海人壽保費收入109.55億元,比2021年同期的510.14億元驟降78.53%,單季度虧損額達到了23.23億元。甚至前海人壽也陷入了人事危機,內部權斗無比激烈,進入無董事長、無總經理、無監事長的狀態,被業界人士戲謔為「三無公司」。

其控制的三家上市公司——南玻A、中炬高新、韶能集團因持股主體被法院強制執行,正逐漸脫離他的掌控。

中炬高新事件,只是其中的一例。

寶能系核心融資平台鉅盛華的年報披露後,也揭開了寶能系的真實慘況,在報告期末有息債務餘額達822.91億元。其中,單筆超過1000萬元的有息債務逾期金額,高達375億元,波及15家信託公司、10家銀行、3家證券公司,合計43家金融機構。

如今,整個寶能系,都已處在崩潰的邊緣。

姚振華本人,也多次因為旗下公司的債務糾紛陷入限高行列,進入黑名單。

2 姚振華為什麼會敗?

這得從當年激進的萬能險開始講起。

萬能險是一種傳統險和投連險的結合的產品,投保人可以任意支付保險費,也可以任意調整死亡保險金給付金額,所繳保費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用於保險保障,另一部分用於投資帳戶。

簡單地說,萬能險就是一種理財意義大於保險意義的產品,由於其設有最低保障,因此一推出市場隨即火爆市場。

然而在實際操縱中,由於萬能險為搶占市場進行了「長險短賣」,而資產端又集中投資於股權、不動產等變現能力較差的資產來「短錢長配」,形成了期限錯配。

也就是說,萬能險不過是以保險的名義吸收了無數的理財產品,然後由姚振華控制著這些錢,殺入了資本市場。

這種操作模式,其實對前海人壽構成了巨大風險,因為如若投資失敗,他們又預設了保障線,那麼就無法兌現對投資人的回報。

不僅要拿到上市公司的股權,還要拿到控制權,試圖掌握上市公司,是姚振華對這一商業模式的理解。

所謂激進,就是代表著急功近利,是在壓力下做出的各種超常規的操作模式,萬能險模式開啟了寶能系的長期運營風格,也即其經營策略是極為短視的。

前海人壽的資金來源,其實就是寶能的槓桿,高標杆下的資本運作是必然短視的,就如同你玩期貨,必須時刻緊緊盯著盤,因為變化隨時會讓你爆倉。

這與中國一眾企業紛紛建立的長期主義發展觀格格不入,王石、董明珠等人本能地排斥姚振華,是有其商業上正確的思考的。

因為姚振華這樣的人控制企業,不可能有長期主義的價值觀,他必定在槓桿資金對回報的壓力下,進行各種短期行動來提升企業股權投資的回報率。

而這是一家以長遠發展為目標的企業的大忌。

這一輪房地產危機也同樣說明,短視的商業模式往往給企業帶來更大的風險,一眾地產公司都灰頭土臉,除了宏觀環境下,地產業本身商業模式的硬傷體現無疑。

大多數房地產公司的商業模式是,買地建房賣房獲得利潤,企業並沒有構建起一套能夠長期服務消費者的商業體系,今年房賣子得不錯,但利潤得全拿去購買明年要開發的土地。

這樣的商業模式下,地產公司每一年都只能思考明年能賣什麼?他們無法做出十年、二十年的規劃,因為沒有土地,他們能賣什麼呢?

看起來他們很賺錢,但其實手上根本沒有多少錢,因為他們要拿下大量的土地,把利潤投入遠遠不夠,還需要槓桿、需要貸款,一旦碰到宏觀環境的變化,巨額的負債就讓他們無以為繼。

在槓桿資金的壓力下,各種違規操作、甚至坑蒙拐騙的手段都會用出來,當老賴欠錢不還更是家常便飯。

寶能還進軍了汽車產業、生鮮產業,但無一成功。這些產業是長期主義的企業才能幹的事,沒有十幾年,二十幾年的努力發展,是很難有所成就的,看看比亞迪就明白了。

當一個企業習慣了操作短線,他的企業上上下下的文化,老闆個人的行事風格,都會發生變化,從而使得他們做任何事都急功近利。

這種風格,就必然會導致失敗。在股市中有一句名言,盈虧同源,當你靠激進模式賺來的錢,最終也會因為激進的模式全部虧光。

寶能、恆大就是這樣的典型。

3 中國需要更多的長期主義企業家

歷史上,所有偉大的企業家、投資家,都是有長遠的眼光,面向未來的消費者需求進行生產,不如此,一個企業很難做大,很難在長時間保持領先。

但長期主義的發展觀,需要良好的營商環境,也需要企業家聚焦在能力圈內深耕。今天中國已經有一批世界巨頭級企業了,這些企業無一不是在自己所在的領域深耕十餘年以上的成果。

急功近利會帶來短期的財富效應,但無法真正構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任何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都來源於為消費者服務的能力,即使是金融企業也不例外。

這些股權狗血劇,我看到的只是企業家們的短視,他們在壓力下的掙扎。這樣的企業,是很難成為頂尖企業的,這樣的「資本大佬」,也是無法長期持續的,他只不過是中國企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鬧劇,他向所有的企業家在警示,一個企業的真正價值,並不是什麼資本市場的操作能力,而是立足長遠的經營能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c504696cc690e41127119ade76bf9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