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縮水、新節目銳減、綜藝人流失……被客戶「拋棄」的綜藝!

2024-08-15     搜狐娛樂

搜狐娛樂專稿(莊自修/文)

綜藝節目正在被「拋棄」。

招商難只是它展露出來的問題的冰山一角,綜藝人大批流失,受眾被其他娛樂產品吸引,客戶被短視頻、短劇、電視劇瓜分,當收入的上下游被搶占,預示著綜藝寒潮的來臨。

而身處其中的從業者,對這一切最深有體會。

投資縮水

作為綜藝行業的資深從業人士,晨晨和石二很早就感受到了「寒冬」。

回想2015年入行時的綜藝行業,石二透露,那時候如果一個S+的項目投資額沒有1億的話,大家會覺得它是一個很一般的項目。因為很多頭部項目的投資額都在兩三億,甚至更多,演員的勞務費也很誇張,「一些知名藝人的酬勞都在6000萬+,甚至有些人放話低於8000萬不來,還有些人可以拿到近1個億的收入」。

石二感慨,那真是瘋狂的一段時間,整個綜藝行業,好像大家都拿錢不當錢。

「寒冬」比很多人預想的時間來得更早一些。大概2018年左右,石二就已經有了招商難的體感。

石二透露,在2018年之前,有很多微商在內的客戶,他們非常渴望去投一檔綜藝,但之後,隨著短視頻平台的興起,客戶投放綜藝的需求逐漸減少,之後受大環境的影響,客戶投放綜藝的成本又進一步降低,綜藝行業越來越難。

曾經6000萬+才能拿下的S級項目冠名權,變成三四千萬就可以搞定,而這兩年,有一兩千萬的預算,就可以在頭部綜藝項目中擁有話語權,「如果一個客戶有3000萬左右的預算,大多數平台都會傾盡整個平台之力,希望把這個客戶留住」。

晨晨比石二早入行一兩年,她對於行業由盛及衰,有更深刻地體會。

她一開始是跟電視台合作一些綜藝節目,之後視頻平台崛起,它們占了網際網路的優勢,又沒有複雜的審批流程,在野蠻生長的階段呈現一種蓬勃向上的趨勢。

「綜藝的優勢在於,可以短時間內聚焦大量的用戶目光,讓品牌達到它營銷的目的。」晨晨說,「那時還沒有短視頻、直播、短劇之類,客戶沒有太多選擇,所以綜藝非常容易做。」

2019年左右,隨著新興媒體的衝擊,綜藝行業受到了很大的衝擊。

「綜藝的收入源於兩方面,上游是商業,下游是用戶,它目前的困境不只是招商難,用戶的時間也被搶占了。」

晨晨無奈地說道,「綜藝的競品不只是短視頻,而是一切可以跟它搶占時間的東西。」

綜藝招商的難,體現在很多方面。

每年各平台的招商大會,總有幾個說了又說的項目,但最終因為招商問題,遲遲無法啟動;業內有一個節目前兩季都播爆了,但同樣因為招商問題,第三季到現在都沒有啟動。

因為在大環境影響下,客戶已經不滿足於曝光率,而是更追求轉化率。就轉化率而言,短視頻才是更優選。同樣,電視劇因為其超長曝光、連續性、集中性,以及投放廣告的靈活性等特點,又瓜分走了一部分品牌客戶,綜藝節目逐漸被拋棄。

晨晨直言,別看綜藝表面非常繁榮,實則它的利潤率並不高。以前對於平台來說,雖然利潤率不高,但有影響力這個效果,它還可以被接受,如今連影響力都沒有了,它不再是一個受平台和客戶重視的產品。

地位反轉

僧多粥少的情況下,綜藝人與品牌客戶的地位發生反轉。

石二回憶,在行業比較景氣的時候,平台一些頭部綜藝,客戶排著隊都想投放,甚至有些品牌會直接越過平台,幾經周轉找到製作公司,希望達成合作。

而如今,排著隊被挑選的,是平台的節目。

「品牌方的負責人會找一個時間,把幾個節目的導演約在一個時間去開會,你說你跟某個大咖藝人達成了合作意向已經不管用了,因為別家也這麼說,現在客戶只有看到你跟藝人的合作板上釘釘了才會認。」晨晨說道。

石二還發現一個比較普遍的新變化。

「很多客戶上來就會問,你們主冠名商定了嗎?冠名定了再聊。」石二透露。

對於背後的原因,石二猜測,可能是之前客戶與節目組達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也把廣告投放預算提前預留了出來,結果有的節目因為招不到總冠名商而不做了。這會讓品牌方的負責人十分尷尬,因為他們為這個項目進行了複雜的內部審批流程,也等待了很長時間,最後卻被鴿。經歷過太多次這樣的事情,客戶再談合作,自然就變得謹慎起來。

為了留住為數不多的品牌客戶,綜藝人使出渾身解數。

石二透露,相比從前,客戶確實更關注綜藝的內容、品類和賽道,但對於大多數客戶來說,藝人依然是他們評估一檔節目好不好最直接的方式。

「因為內容這些東西他不一定那麼了解,但你跟他說是多大的藝人,大家的興趣自然就起來了。」石二說道。

不過,石二也直言,如今綜藝節目有大藝人加入,只能說招商更好招一些,並不像以前一樣,大藝人在手,就可以隨便躺平。一方面是有太多例子證明,就算節目有大藝人的加入,最後節目也不一定會出圈。另一方面在於,如今客戶不僅看參加的藝人的咖位,還看平台內部,以及節目團隊對綜藝的關注程度等因素。

「現在客戶基本上抱著白菜價買黃金的心思在投放綜藝。」

石二調侃道,「他投一兩千萬給你,恨不得讓你把劉德華、張學友這些人都給他請過來。」

「用大藝人招管用,但沒有以前那麼管用」,這樣的感受,晨晨也有。

晨晨透露,綜藝節目想邀請大藝人,一直都挺難的,因為對於大藝人而言,綜藝節目不是作品,而是一種人氣消耗,有的藝人還擔心參加綜藝曝光太多,影響觀眾看劇的代入感。

「我們之前基本上都是求著大藝人來,再拿他們去談客戶。」晨晨說,「現在想邀請大藝人就更難了,因為好綜藝太少了。」

少了藝人這張王牌,各個綜藝節目只能拼能力、拼資源。

有的綜藝節目會提前拍攝樣片,試圖說服客戶,有的在酒店復刻綜藝現場,邀客戶試玩。還有一些則通過疊加公司側或者平台側的資源來滿足客戶的需求,比如讓藝人直播,或者滿足客戶想開演唱會的需求等。

轉型ing

儘管綜藝人都在努力做出改變,但行業頹勢一時之間難以改變,首當其衝受影響的是其中的工作人員。

晨晨透露,在綜藝節目火熱的那些年,平台願意花幾千萬投資新節目,為試錯買單,行業人員也急速擴招。而當產品的影響力下降時,平台開始考慮它的投入產出比,制定嚴格的KPI。

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更願意選擇做綜N代項目,因為這些項目自帶影響力,無論是招商還是觀看流的KPI,更容易完成。而新節目數量自然就銳減。

「就算你願意研發新項目,但客戶不認,那你的項目就一直處於研髮狀態,到底什麼時候是個頭?這對從業者來說也是一種心理消耗。」石二無奈地說道。

但綜N代的項目就那麼多,大多數人無事可做,加之綜藝市場不景氣,從業者收入銳減,不少人選擇離開這個行業。

「有的人嘗試做自媒體,有的人去MCN公司就職,也有人去短視頻平台發展,大家或多或少都在進行一些轉型。」晨晨透露。

綜藝行業不景氣,也影響著腰部以下的藝人。

「節目減少,需要的藝人數自然減少,我們肯定會精挑細選,要能夠帶流量、有影響力、有討論度的人,後面的那些新人,就沒什麼機會了。」晨晨說道。

當然,平台也不可能獨善其身。

晨晨直言,現在平台太過於追求KPI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為了完成KPI,大家都選擇綜N代的項目吃老本,無人做新節目,當老IP生命力沒那麼強,或者受客觀原因消失,那麼平台則沒有新內容來延續自己的影響力。

在這波綜藝寒潮中,晨晨認為,受影響最深的是新節目和大而廣的節目。這點從今年啟動的項目中就可見一斑,新節目銳減,有些熱度很高的泛綜藝節目因為招商未能啟動,相反,一些垂直且小而美的綜藝卻憑藉口碑存活了下來。

「未來可能還會有偏頭部的綜藝節目出現,但不會有大頭部,也不會像之前那樣遍地開花。」

晨晨判斷道。「平台可能會集中力量辦大事,把之前中體量的節目直接拿掉不做,更多資源投入到1到2個S+級的項目中,剩下的就在垂直細分領域深耕。」

石二也有相同的感覺,她也認為,未來綜藝不再是一個高投資的產品,內容會走向兩極分化,要麼是只有大平台才能看到的S+項目,要麼就是個人博主、藝人IP的vlog式小綜藝。

如今綜藝行業處於轉型的過渡期,而像晨晨和石二這樣的老綜藝人,如今也開始嘗試走出自己的新路,甚至,她們還有點後悔轉型開始得太晚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bca9aed86548140ba3f5b6e5ebcc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