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很多人選擇出遊踏青,也有不少朋友在戶外支帳篷、放風箏、吃燒烤……享受露營踏青的美好時光。然而,空氣清新的野外也潛藏著「危險」。這幾天,多家醫院接診了不少被毒蟲咬傷的患者,有的甚至是全家「組團」上醫院。
近日,浙江紹興市人民醫院皮膚科走進來愁眉苦臉的一家四口。陳女士告訴醫生,「五一」假期的第一天,天剛放晴,一家四口就約上朋友一家,興沖沖地跑到越城區富盛鎮的朋友家,找了戶外露營地搭帳篷野炊。
「晚上回到家,全家人身上都起了紅疹子。」陳女士說,紅疹越撓越癢,癢得難以入睡。
「這是蟲咬皮炎,也叫丘疹性蕁麻疹,多數發病和蚊子、蟎、蠓等昆蟲叮咬有關。裸露在外的四肢、腰腹部是最常見的好發部位,症狀表現反覆,有時呈慢性的瘙癢性水腫性紅斑,丘皰疹,會越抓越紅,越抓越癢;尤其是在晚上,抓撓後紅癢交加,嚴重起來可能會起水皰。」該院皮膚科主任陳宏說,別說較長時間待在草叢間,在蟲媒活動高峰期,即便在草叢邊散個步或爬個山也可能被叮咬。對於蟲咬皮炎多數採用藥物治療,包括內用藥與外用藥。
記者了解到,這兩天,浙江紹興第二醫院、紹興文理學院附屬醫院等多家醫院也接診了不少外出遊玩被毒蟲咬傷的患者。紹興第二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王金峰說,現在是踏春遊玩的大好時機,可也是被毒蟲咬傷的高發季。
「露營或外出時,最好穿長袖長褲,還可以適當塗抹安全的驅蚊蟲類產品,降低被毒蟲叮咬的機率。如到遠郊、山區去露營或遊玩,得紮緊衣領、袖口、褲腳等,不要赤腳穿涼鞋在草叢灌木中行走,防止毒蟲叮咬。」王金峰還提醒,儘量避免在毒蟲出現的高峰期(比如黃昏、夜晚)遊玩。遊玩歸來,要及時洗澡更衣。若皮膚出現不正常的小包塊,不要隨意抓撓;一旦發現蜱蟲叮咬,彆強行拔出蜱蟲,以免撕傷皮膚,防止昆蟲口器折斷在皮膚內,而應儘快就醫。
蜱蟲「小黑點」,要小心!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徐京杭介紹,蜱蟲可攜帶多種病毒、細菌、立克次體等病原體,叮咬人體後可導致多種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感染性疾病(如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森林腦炎)、螺旋體感染性疾病(如萊姆病)等。
「這些疾病多數都有發熱,但是臨床表現各有特點。」徐京杭提示,被蜱蟲叮咬後,部分疾病的潛伏期可長達一個月。如果在清除蜱蟲後的幾個星期出現發熱、皮疹、乏力、肌肉酸痛、頭痛等不適症狀,應及時就診。
徐京杭表示,及時清除叮咬的蜱蟲,可大大降低感染率。可使用鑷子,儘可能貼近皮膚表面,夾住蜱蟲將其拔出,儘快消毒叮咬部位並洗手。
由於蜱蟲的口器部分有倒刺,刺入皮膚吸血後很難拔出。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劉斯說,如果蜱蟲叮咬很牢固,建議儘快就醫處理。不要通過拍打、生拉硬拽或煙頭燙等方式自行處理,容易導致蜱蟲的口器留在皮膚內。
減少蜱蟲的危害,預防為主。徐京杭建議,如果去野外露營、徒步,儘量穿長衣長褲,減少皮膚露出;衣物最好選擇淺色,便於發現蜱蟲;避免在蜱蟲棲息地長時間坐臥;使用含有避蚊胺的防蚊液也能起到減少蜱蟲叮咬的作用。在草叢、樹林等地活動後,家長應重點檢查孩子裸露在外的皮膚,耳後、脖子等也要仔細檢查有沒有新增的「小黑點」,避免蜱蟲藏匿。
來源:紹興晚報、新華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ba910acd291132f947325c9fac08d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