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營口的「戰疫」力量(八)丨全媒聯動 奏響「抗疫」強音

2020-02-26     營口新聞

編者按

城市如人,越危難越見性格和品質;城市如人,底蘊越積越厚。驟然打響的疫情阻擊戰中,城市綜合實力、應變能力和文明定力,是決勝的銳器與銳氣。

平時如戰時,戰時才能如平時。營口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把千錘百鍊的功夫用足用好,沉著應戰。

營口新聞傳媒中心特別推出《「硬核」營口的「戰疫」力量》系列報道,對黨建引領、多治聯動的「營口實績」,常態運行向極致操作切換的「營口質量」,以及由此迸發出的「營口精神」,進行全方位展現。

2月11日清晨,營口市首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治癒出院。轉瞬,一條由營口新聞傳媒中心記者采寫的快訊送抵「掌上新營口」手機APP。

幾小時之內,瀏覽量直奔30萬,各路媒體迅速轉發。

不出一個上午,「營口確診病例清零」的消息傳遍網絡。

疫情襲來,足不出戶的人們時刻關注著外面的世界。翻開報紙,打開電視、收音機,拿起手機,了解疫情防控最新進展,成為許多營口人每天必修的「功課」。而主流聲音始終倍道而進直達百姓身邊,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傳遞權威信息。

謠言還沒「起床」,真相已經「上路」了。

截至2月24日,營口市級官方媒體通過網絡發布抗疫情相關報道逾七千條,瀏覽量挺進「億次軍團」。營口市首批馳援湖北醫療隊出發等新聞以直播形式呈現,事件從「發生」到「發聲」實現「秒時差」。

移動優先催生矩陣效應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與疫情抗爭,各項工作都在競速。

1月25日23時31分,營口新聞傳媒中心全媒體指揮調度中心發出指令:各部門待命,稍後有重要通報。

前方記者發力,後方編輯值守,依靠快速反應的生態鏈,1月26日1時34分,「營口融媒快訊」率先發布:營口確認1例輸入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患者確診過程、在營期間行程軌跡隨即公開。儘管仍在凌晨,這條消息還是很快在朋友圈「刷屏」。

「第一槍」打響之後,同樣依託於一份《營口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緊急公告》,廣播、電視、新媒體多種生產,以音、像、文、圖等形式多元傳播、形成全媒體、多渠道、多形式的立體傳播矩陣,全方位滿足受眾對疫情資訊的需求。

「移動優先」徹底打破時間、空間限制。得益於與央級媒體平台的深度合作,營口新聞傳媒中心以直播的形式,邀全國受眾與營口市民一起為首批馳援湖北醫療隊「雲送行」,第一時間展現衛健中心應急機動隊現場消毒、遼河大橋疫情防控檢查站為來往車輛安檢、旗口鎮王家村村口設起臨時檢疫站等畫面……新聞從「定時」變為「隨時」,受眾與現場無限接近。

現象級作品放大「營口聲音」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一場疫情讓很多普通人成為了我們身邊的「平民英雄」。

透過一大批口碑、流量兼具的現象級新聞作品,人們認識了馳援湖北的38位「逆行英雄」、懷孕7個月仍奮戰在防控排查工作一線的社區書記、免費為醫務人員送餐的雞排店老闆、在小區里廣發口罩的「營口好鄰居」……一個個溫暖的「營口故事」不僅感動了營口人,經學習強國、人民網、新華社客戶端、中新網等平台推薦轉載,受到全國乃至全世界關注。

「營口聲音」不斷收到回應:「戰疫情 我為祖國加油」「我為祖國加油」大中小學生作文大賽兩次活動徵文啟事發布後,7000多篇作品紛至沓來。自甘肅馳援武漢方艙醫院的護士龍巧玲在詩中這樣寫到,「窗外的城市寂靜清冷,而我始終相信,我們不會在寂靜里消亡,只會在寂靜里孕育重生,破繭成蝶。」這些作品優中選優,刊發在《營口日報》文藝副刊、《遼河》雜誌及中心旗下的新媒體平台,並轉化為音頻版,由營口本地老、中、青三代播音員聲情並茂演繹,立體呈現。

定向服務賦能全民抗「疫」

眾擎易舉,獨力難支。抗擊疫情不是一個人的戰鬥,即便足不出戶,也是一種力量。

如何讓百姓「宅」得安心,「宅」得充實,是擺在媒體人面前的新命題。和很多「同事」一樣,剛剛「上崗」的營口新聞傳媒中心技術樓沒有「享受」到春節假期。1月22日,揭牌第二天,技術樓就迎來市衛生健康事務中心專家為觀眾講解「抗疫」知識,滿負荷投入「工作」。截至目前,在這裡錄製完成的50期,累積時長1300分鐘的節目已經播出。

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推進,權威部門負責人、醫務工作者相繼走進直播間和演播室,用專業聲音讓受眾知道黨和政府正在做什麼、還要做什麼,作為普通人該如何「從我做起」。

1月30日,大年初六,《寒假電視課堂》欄目同步登陸營口新聞綜合頻道和掌上新營口APP。我市初、高中,學前教育名師錄製的精品課程陸續上線,「停課不停學」成了家長和學生的一顆「定心丸」。

除卻「安心」,「充實」是營口人「悠長假期」的另一個關鍵詞。翻翻朋友圈,秀恩愛的,秀美食的、秀才藝的、秀健身效果的……不勝枚舉。刷刷直播間,營口新聞傳媒中心的主持人們每天四次亮相「勝者為Ying」節目跨界「營業」,將原本「只聞其聲」的電台節目通過新華社現場雲、抖音、快手等平台搬上手機螢幕,發布權威信息,普及健康常識,與粉絲互動。17天,33小時,1987分鐘,3萬次網絡點擊、2000多條留言……正如網友幸福小魚兒的一條朋友圈:「疫情期間,陪伴就是最長情的告白。」

抗疫報道是剛需,速度、力量、溫度缺一不可。營口媒體人將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廣大受眾的殷切期待、融合後搭建的信息高效聚合平台、長期積累的「十八般武藝」,以及融合發展三年來集團作戰的默契轉化為內容生產力,打開信息之門。

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再次提及新聞輿論工作,「我們加大宣傳輿論工作力度,統籌網上網下、國內國際、大事小事,營造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環境氛圍。要適應公眾獲取信息渠道的變化,加快提升主流媒體網上傳播能力。」

疫情尚未結束,媒體大戰仍酣,且看「全媒體記者」如何「疫」往無前,守正清源。


總策劃 / 張國鵬 總監製 / 王忠陸 監製 / 張旭勇 張藝

全媒體記者 / 李旭 姜姍 攝影記者 / 崔璽 王夢茹

題圖設計 / 郭麗娟 製作 / 郝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bEogXABjYh_GJGV8IU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