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大結局泄露,結果發現全劇只有林有有人設穩定?
全劇下來,細數幾個戲份多的女性角色,只有一個人的人設沒崩:林有有。
下面讓我們一個個看。
顧佳:開始時手撕綠茶、1v2痛打兩個欺負許子言的家長、打入太太圈成功拿下訂單救公司於水火……
童瑤塑造了一個能里能外、堪稱完美的全職太太形象,網上一度瘋傳「顧學」。
為了讓兒子上貴族幼兒園,顧佳買豪宅、幫校董太太彎腰穿鞋,跟鍾曉芹說「這是我當媽的修行」感動了無數父母。
到了結局,顧佳跟許大炮離婚後,竟然選擇帶著許子言和爸爸隱居茶場?因為一個出軌的老公,就不讓兒子繼續在上海呆著、跑山里上學去了?這是一個重視孩子教育的母親能做出來的事嗎?
每個當過父母的人都知道,這種選擇是不可能的。
王漫妮:這個角色一直都很矛盾。明明是個櫃姐,卻天天過著精緻窮的生活,從來沒琢磨過靠自己的勞動買房。
請輸入圖片描述
她一邊否認自己拜金,一邊渴望通過結婚改變命運。咖啡店前男友、老家小張主任在她眼裡都是浮雲。
自己口口聲聲說是在上海受挫折回老家的,實際上難道不是找不到合適工作回去的嗎?從老家回來說想拼搏,扭身就給只見過兩面的富商打電話尋求幫助。
最後,竟然搞出了個出國留學的把戲。前面可有任何一個細節透露出她有這個念頭嘛?出國留學完全就是事業線、愛情線都走進了死胡同的無奈之舉,編劇就差直接在螢幕上打出「我編不下去了」幾個大字。
鍾曉芹:三位女主里,鍾曉芹算是有成長的一位,開始時,她是「媽寶女」、毫無主見的「便利貼女孩」,竟然了與鍾曉陽的相處,她終於學會了拒絕。
但是,最後強行給她弄了一個寫小說成了作家的結局,真是太噁心了。編劇是不是對「作家」這倆字有啥誤解?
林有有:仔細想想,林有有似乎是全劇唯一的一個反派。這個反派像滅絕師太、容嬤嬤一樣,從頭壞到尾,讓觀眾恨得牙痒痒。
顧佳的目標是全家平安幸福,兒子越來越好。所以即使少賺錢,她也拚命讓許大炮銷毀藍色煙花,避免走沈傑的老路。結局顧佳帶許子言回茶山,明顯是與她的人生目標背道而馳的。
王漫妮的目標是在上海安家。可是她做的事情沒幾件跟這個有關係。潛意識裡,她想的還是海王。
鍾曉芹的目標是過舒服日子。從結尾來看,她跟陳嶼終於復婚了。但是一夜之間忽然開竅的陳嶼什麼時候又會「犯病」,真說不好。
編劇用結局最後幾集充分告訴我們一件事情:三十「而已」,甭想,做夢。
王漫妮的三十「而已」靠的是天降貴人,而且倆NPC(富商老魏、富二代依依),放網遊里屬於GM待遇,天選之女,最後出國深造。
顧佳三十歲「而已」靠的是天降正義,藍色煙花爆炸工廠發生事故,許幻山被迫凈身出戶。茶廠神奇復活。帶著兒子父親歸隱田園。
鍾曉芹的三十「而已」靠的是天降寫作天賦,空投百萬版權費。轉身就成了財務自由的小富婆,幫婆婆買房子,在家裡話語權也有了,人物完成了奇蹟般的成長。
這三場夢告訴我們,要想三十而已,靠天啊。
妙啊,妙極。
有人問「這部劇是不是貶低了男性」,竊以為這想法太窄了,它貶低的不是男性或者女性,而是三十歲這個年齡階段。雖然標題三十而已,但劇中的角色無不被「而立之年」所帶來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
顧佳不管做什麼,都是為了家。家是她依靠和維持的本源。她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維持本源。王漫妮的階級跨越夢同樣也是為了這個本源,本源的產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三十歲。因為世俗規定三十而立。你沒「立」,沒結婚,沒生孩子,事業不突出,那你就會變成社會討伐的對象。這也是為什麼鍾曉芹遲遲不公布離婚,讓編劇有機可乘,重複庸俗復婚戲碼的原因。
怕笑話。
說白了還是怕社會討伐。
想要駁倒編劇很簡單,劇裡面顧佳不斷給自己加碼,是因為公司性質,那換個公司就完了。現實中又不是所有顧佳家裡都靠放炮賺錢。煙花公司的設定只能給特定的顧佳。現實中的不靠煙花為生的顧佳們早已實現了財富自由,生活無憂。
鍾曉芹不公布離婚,是怕被笑話。現實生活中大聲公布離婚的鐘曉芹們,有了陳嶼的前車之鑑,重新恢復單身,脫離苦海,家境不差,還是上海本地,前路一片花海好伐?
為了倆人復婚,編劇不惜讓另一個時空的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陳嶼來討好鍾曉芹,真是辛苦了。
王漫妮跨越階級失敗的原因無非她魚和熊掌她都想要。因為你如果要錢社會被討伐你拜金,加上有趣就不一樣了,你可以欺騙社會欺騙自己,這叫有追求。
而現實生活中只要熊掌的王漫妮們正在小紅書上曬包;只要魚的王漫妮們,正在努力工作賺錢,攢錢。
所以,三十歲的焦慮,從來不來自於三十歲,而是來自社會。什麼樣的社會呢?一個依靠人言來威脅規範個人行為的社會。
所謂人言,就是在意別人說的話。也就是,由儒家思想主導的人情社會,而產生的「面子」,這一共同意識、規範社會的力量。
《三十而已》就是在為這個社會服務,通過視頻的方式,和它超強的社會影響力,傳播速度之廣之快,再次向總要三十、快要三十、已經三十的群體發射「焦慮」的信號。通過少數的顧佳、鍾曉芹、王漫妮把焦慮販賣給我們、嚇唬我們。
最後,劇中人都三十而已了(三場夢)。現實生活里,觀眾脖子上三十歲的枷鎖反倒愈發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