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養生的最高境界(深度好文)

2023-12-07     洞見

原標題:《莊子》:養生的最高境界(深度好文)

《莊子》:養生的最高境界(深度好文)

國學大師南懷瑾說,莊子是中國最早的養生大家。

在戰亂不斷的春秋時期,當時人均壽命僅有30歲,莊子卻活到了84歲。

他的高壽並非偶然,而是得益於他獨有的養生之道。

《莊子》一書,就凝聚了他畢生的養生智慧與方法。

他在書中指出,一個人唯有調節好身心內外,才能保養身體,頤養精神。

養生的最高境界,就是:養身,養神,養性,養心。

1

寡慾養身

清朝學者申居鄖曾說:「縱慾之樂,憂患隨焉。」

對外物的渴求是人的本能,但慾望無窮,一味放縱,只能給自身招來各種禍患。

節制慾望,保持簡單的生活,你才能保全自身,延年益壽。

莊子一輩子都過著簡樸的生活。

憑他廣博深厚的學問,想要獲取財富和功名,如探囊取物一樣容易。

楚威王就曾派人攜厚禮請他去做相國,結果他斷然拒絕了此事。

他寧願住在草廬里,穿有補丁的衣服,靠賣草鞋為生,也不願用世俗的物慾拖垮自己。

正是脫離了物質的依賴,才讓他變得超脫自在,一生無災無難,活到高齡。

莊子認為,人占有的物質,一旦超過需求,那麼它就不是在供養生命,而是在消耗生命。

所以他在《逍遙遊》里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捨棄多餘的慾念,拋去形形色色的誘惑,是養生最有效的方法。

國學大師梁漱溟先生,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家」。

儘管待遇優厚,但在生活中,他卻非常樸素。

曾有學生去他家做客,發現他家屋子十分狹小,堆在各處的書,幾乎讓人無處下腳。

學生忍不住問:「您聲名在外,何必蝸居在這過得這麼艱苦呢?」

梁漱溟笑著答道,艱苦嗎?可是與書相伴是我最想過的生活。

他生性淡泊,視名利為塵土,曾拒絕了各種官方的榮譽。

飲食方面他也從不講究,幾十年來堅持食素,絕少飲酒,平時只喝淡茶。

他一生清心寡欲,活到了95歲。

白居易曾說,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

慾望是人心的黑洞,過度追逐,只會不斷吸食你的精氣神,最終慢慢將自己吞噬。

減少對物質的渴求,你才能回歸內心的寧靜和豐盈。

學會對生活去繁就簡,沒有了慾望帶來的負累,你才能精神飽滿,身強體健。

2

少慮養神

《莊子·達生》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齊桓公乘坐馬車去山林打獵。

在半途中,他突然感覺眼前一花,好像有什麼東西閃過。

他以為遇見了鬼,心中慌亂不已,連忙讓車停下來,然後詢問身旁的管仲:「仲父,你剛剛有看到奇怪的東西嗎?」

管仲搖了搖頭:我什麼都沒看見。

聽了這話,齊桓公更加深信自己遇見了邪祟,不然為何他人見不到,自己卻看見了呢?

回到宮中後,他越想越不安,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好,很快就病倒了。

莊子說:「為外刑者,金與木也;為內刑者,動與過也。」

外在的痛苦來自刑法,內在的痛苦,則源自內心的衝突。

過多的思慮,就是在加劇你的內在衝突,讓你的心神不堪重負,最終拖垮身體。

《古今醫鑒》中說:「心勞則百病生,心靜則萬邪息。」

內心背負太多,難免會積憂成疾。

凡事別往心裡擱,減少思慮,心神寧靜,才能身康體健。

近代著名書法家于右任先生,一生飽經磨難風霜,卻始終氣定神閒,最終活到85歲。

有人向他請教長壽的秘方,他就指了指掛在客廳的那幅對聯。

上面寫著: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成年人的世界,總是麻煩疊著麻煩,煩惱追著煩惱。

任何事都鬱結於心,只會讓人茶飯不思、形容枯槁,若能想開看淡,自然能氣順身健。

正如馮唐所說,我不多想了,就幸福了,幸福就是不多想。

少點思慮,心中無所掛礙,你才能避免過多的焦慮,讓身心保持通暢的狀態。

凡事不多思,不多慮,把精神養好了,勝過世間所有靈丹妙藥。

3

平和養性

《黃帝內經》中講:「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很多時候,人之所以會狀態不佳,多數和情緒有關。

《莊子》里,有個叫扁的琴師。

一天,他的琴被朋友不小心摔壞了,扁非常生氣,他大發雷霆,粗暴地將朋友趕走。

過了幾天,朋友將琴修好了,專門給扁送來。

但扁心中怒氣未消,他一把將它扔開,表示再不願意碰它。

生活中,扁也經常動不動就生氣,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

久而久之,他體內的虛火越來越旺,後來有一天他突然暈倒,不治而亡。

中醫里有這樣的觀點:百病生於氣,久郁易成疾。

我們身體里的病,其實大多都是情緒種下的毒。

莊子說:「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

他認為,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受人敬重不狂喜,受人侮辱不暴怒。

遇事心平氣和,不讓情緒失控,身體才能健康無虞。

北宋名相李沆,有一次下朝,被一個書生攔在街頭。

書生指著他大罵:「你身為宰相,不能造福天下,是無能,占著位子不讓賢,是無德!」

旁邊侍衛們大怒,就要上前將書生拿下。

李沆卻止住侍衛,他溫和地對書生說:「我已請辭多次,只是聖上不准。」

說罷他就走了。

面對別人的挑釁,李沆始終保持平和,毫不動怒。

回到家中,他就捧起書本,津津有味地讀起來,全然將剛才的事拋在了腦後。

正是這樣淡定平和的情緒,讓他一生順遂,同時也遠離了病災。

晉代藥學家葛洪說:「常其寬泰自居,恬淡自守,則身安靜,災害不幹。」

身體會承載你的所有喜怒哀樂。

情緒不好,大喜大悲,往往導致臟腑失和,對身體造成極大損傷。

養成恬淡平和的性情,才是對身心最好的保養。

遇事學會管理好情緒,淡然待之,就是對你生命最好的滋養。

4

達觀養心

《莊子·讓王》里有這樣一句話:「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

所有身心達到圓滿境界的人,都離不開樂觀的心態。

莊子認為,達觀,不僅是修煉之法,同時也是養生之道。他曾作過一個形象的比喻:

生活在草澤中的野雞,走十步才啄到一口食,走百步才飲到一口水,但它們從不憂愁。

這種逍遙自得的心態,讓它們得以自由成長。

而養在籠中的鳥兒,飲食雖然充足,但整日鬱鬱寡歡,所以活不長久。

正如周國平所說,人的身體是受心靈支配的,心態好是最好的養生。

心若悲觀,吸引來的不是疾病,就是災禍。

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才能遠離病痛折磨,不斷治癒自己。

季羨林先生在隨筆里,講過自己的一件事。

有一回,他生了一場大病,住進了醫院。

經過檢查,醫生預計情況非常不樂觀,這個病非常棘手。

當時身邊親友都很緊張,季羨林卻不以為意,只當是尋常的癬疥之疾。

當主治大夫準備給他發病危通告時,他竟躺在病床上,開心的和身邊人談天說地。

住院46天裡,他絲毫沒有面對生死的危機感。

反倒他還有閒情寫日記,將病中所見所聞全都記錄下來。

出人意料的是,他最後竟順利地渡過了這次難關,連醫生都感嘆「真是奇蹟」。

著名醫學專家洪昭光指出:擁有好心態,就等於掌握了健康的金鑰匙。

每個人都難免遇到各種不幸或病痛。

經歷多了你就會發現,若是消極以對,苦難便沒有盡頭,反而會損耗你的生命狀態。

人的內心容積是固定的,快樂越多悲傷就越少,希望越多痛苦便越淡。

正所謂,百病由心生,百病從心治。

養好自己的心,永遠保持一份樂觀,就是對自己最大的善待。

《莊子·山木》里說:「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

意思是說,養生如同牧羊一樣,需要時時刻刻鞭策自己,絲毫不能懈怠。

養生貴在堅持,學會將關心自己的身體,變成一種習慣,懂得節制物慾,控制情緒,少思慮,常樂觀。

照顧好心情,保持好心態,你自能收穫一個健康的身體。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作者:洞見yebo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b55325aeaa4da5c697eb676839f0d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