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紫書 x 許知遠 :歡迎你來到我的世界 | 單向現場

2023-08-02     單向街書店

原標題:黎紫書 x 許知遠 :歡迎你來到我的世界 | 單向現場

㊟《青木瓜之味》

赤道上的雨多是在午後才來的。前半日太陽有多暴烈,後半日的雨便有多兇猛,像是用半日蓄勢待發,一舉向日頭報復,以牙還牙。

/《流俗地》

在潮熱的赤道雨林,馬來西亞華語文學以獨特的奇異姿態生長著。黎紫書,這個近年來令中文世界驚喜的馬華作家,將帶著她的寫作故事,在這個夏天來到中國,她的第一站便是北京。

曲折的歷史、語言的隔離、邊緣的身份——在文學環境貧瘠的馬來西亞,華文寫作者一直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黎紫書躬身創作前,做過小學教師、洗碗工人、鞋店銷售、記者,辭去記者這份工作後,她決心專心做個作家。

「吾若不寫,無人能寫。」去國旅居數年,她說要寫出只有她能寫的馬來西亞。

《流俗地》《告別的年代》《野菩薩》……在黎紫書構建的異域世界裡,我們看到她對歷史的回望,對現實的關懷,對身份的尋求,有馬華社會五十年來的風雨流變、市井奇觀,又有凡俗人的眾生百態、俗世悲歡。黎紫書的華文書寫,暗合著遠遊與回歸、離散與固守、邊緣與中心、個人與城市、黑暗與光明等主題,卻又遠不止於此。

在小說《流俗地》里,盲女銀霞和顧老師共乘電梯,電梯忽然頓了一頓停在那裡,「銀霞這才想起兩人正處身漆黑之中,她說這下可好,歡迎你來到我的世界」。這一剎那,幾乎有神諭的意味,二人破壁相逢,同在一維。

#世事如棋,俗流滿地

文 / 董啟章

《流俗地》馬來西亞版代序

讀完黎紫書的新作《流俗地》,不知為何耳邊響起許冠傑的一首舊歌《世事如棋》,歌詞是這樣的:

倉卒歲月,世事如棋,每局都光怪陸離,

驟晴驟雨,人事天天變,有喜亦有悲。

恩怨愛恨,世事如棋,每局都充滿傳奇,

若顰若笑,難辨心中意,似比幕前做戲。

苦衷拋萬里,今天慶幸有知己;

捉番盤棋共行樂,衝破內心藩籬。

張眼遠望,世事如棋,每局應觀察入微,

但求共你棋藝相比較,了解做人道理。

這首廣東歌紫書一定聽過,喜不喜歡則不得而知。我引流行曲來開局,好像是刻意附和「流俗」的主題,搞不好很可能會變成「媚俗」。我一直在想,黎紫書為甚麼會選這樣的一個書名?甚麼是「流俗」?「俗事」總不免是」下流」的,但流動的「俗事」卻又有它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形成一個「明媚」的「俗世」。人可媚俗,俗也可以媚人。這就是《流俗地》動人的地方吧。

上次替紫書的書寫序,是二零一四年的短篇小說集《未完.待續》。當時我對她的創作發展作了兩個判斷:離鄉流徙和自我身份探索。前者指她脫離手到拿來的馬華本土題材,書寫在世界各地的異文化中漂泊的經驗;後者指她以自我為寫作焦點,不斷以分身的方式尋找安身立命的可能。我把這形容為令人目瞪口呆的華麗轉身。沒料到六年後紫書再交出新作,竟又是另一次轉身,把我當年的預言完全粉碎,教我連眼鏡也保不住了。

黎紫書這次轉身,看來並不華麗,相反顯得非常樸實。跟她二零一零年出版的上一本長篇《告別的年代》相比,更加有洗盡鉛華,反璞歸真之感。那就好像一個被定性為擅長形式實驗的畫家,突然繪畫出一幅逼真無比的寫實風格素描,以向世人宣示:你們以為我做不到嗎?我們可以把《流俗地》視為這樣的一本,小說家大展毫無花巧的敘事基本功,卻可以做到出神入化的作品。在小說閱讀本身來說,肯定是個賞心悅目、滋味無窮的經驗。

㊟《春光乍泄》

《流俗地》沒有《告別的年代》那種立傳寫史的偉大意圖,好像完全是為了說好一個故事和說一個好故事,所以在主題和形式兩方面也貫徹了「流俗」的宗旨。表面上看,小說家的文學企圖心降低了,不再擺出開天闢地、捨我其誰的高姿態。她選擇低調地「回鄉」,回到自己熟悉的馬華城鎮生活題材;她也不再自我中心,去除主觀的視覺,置身於眾多小人物之間,與他們同喜同悲。敘述者有時像個說書人、講古佬,以娓娓道來的語氣綜論全局,有時卻又縮短距離,投入人物的內心世界。主觀客觀出入自如,不著痕跡。無論遠近,都感覺到作者對人物不傷感、不氾濫的同情。這份淡然的同情,並不排除必要的嘲諷,甚至是狠心的誠實。所以除了人物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善惡長短也同時躍然紙上、歷歷在目。

小說開場的一段對於山城錫都的石窟寺廟的描寫,看似是純粹的地方風物介紹,但其實深富寓意。「壁上許多山洞像被史前巨大的白蟻蛀空作巢,無盡縱深……櫛比鱗次,各路神仙像是占山為王,一窟窿一廟宇,裡頭都像神祇住的城寨,擠著滿天神佛。……七十二家房客似的各居其所:肩挨肩,各抱香爐,排排坐食果果。」諸神下流,污煙瘴氣,仙凡一體。這些神靈的居住環境,不就像小說中的主要場景舊組屋樓上樓一樣,有如一座錯縱複雜的蟻窩?眾多人物和家族的故事,就在這幢蟻窩般的樓房裡交織,再隨著時代的變遷,往四方八面擴展開去,猶如蛀蝕進歷史時空的隧道和洞窟。

《流俗地》雖然是長篇小說,但卻運用了短篇的寫法。每一章都以特定人物為重心,可以作為相對獨立的短篇般看待,有其各自的起承轉合和筆法變化。總體來說時序是直線發展的,由最核心的一對人物銀霞和細輝的童年說起,一直到三十多年後二零一八年大馬變天。但是,因為每一章的敘述流程都是重新開始,而不是連接上一章的結尾,所以不少事件和細節都出現多次繁簡不同的處理。這不但沒有造成重複和累贅,反而形成一種時空縱橫移動的動態,就像棋盤上的棋步,馬而後車,車而後炮,或左或右,有進有退。用音樂的說法,則是韻律結構和節奏鬆緊的變化。這些不外露的章法,猶如武俠小說講的「手中無劍,心中有劍」,是不見形式的形式。與其說是技巧,不如說是寫作和人生歷練所培養出來的藝術直覺。

通過《流俗地》,我讀到一個舉棋若定、氣靜神閒的小說家黎紫書。書中寫到下棋,我認為不是隨意的,也不只是一個細節。盲女銀霞、鄰居細輝和樓下理髮店印度老闆的兒子拉祖,三個人以中國象棋對賽的場面,處於整個小說的核心。細輝棋藝一般,遠遠不及印度仔拉祖,但拉祖又不及盲女銀霞。銀霞天賦過人,只需背下棋譜便學懂下棋,能以盲棋的形式打敗開眼的對手。三人的情誼深厚,多年後在一次相聚中,再以一盤棋局重溫舊夢,但世事卻已面目全非。後來,拉祖甚至身遭橫禍。再後來,銀霞以下棋和退休的顧老師結緣,發現小時候的棋譜原來是拉祖向年輕的顧老師借取的。最初的一步,造就了最後的結局。作者描寫棋局的爭持和下棋者的心思固然精彩絕倫,但棋局本身作為意象,更加令人拍案叫絕。

我不妨大膽地說,《流俗地》是一本小說棋譜。它的四十個章節,就是四十個棋局示範。每一個字是一下棋步,每一個造句、每一章的謀篇,也是變化多端的棋藝展演。這樣欣賞《流俗地》,就解釋了它看似平平無奇的講故事方式為何如此引人入勝,令人步步留神、著著讚嘆。雖然小說人物眾多、焦點分散、線索紛歧,但隱藏的重心其實落在銀霞身上。故事以銀霞開始(當德士呼叫台廣播員的她接到失蹤多年的大輝的電話),也以銀霞結束(和顧老師在一起後的她,在眾人歡天喜地慶祝大馬變天的當晚,悄悄獨自睡去。)作者對銀霞投入最深的同情,也從銀霞身上得到最大的啟發。她藉助銀霞失明者的角度,摹描出錫都生活的感官世界,測繪出馬華庶民社會流動的時空座標。低調而技藝高超的棋手銀霞,就是小說家黎紫書的寫照。

人生如棋局,是個甚為俗氣的比喻。但它的俗,正切合《流俗地》的平民百姓經驗和視覺。人物絕對不只是作者的棋子,他們有血有肉的人生,各自展現出不同的棋局。而且,下棋必有對手。人際關係,如親情、愛情、友情、鄰里關係,統統都是博弈。勝局、敗局、和局、殘局,局勢千變萬化。在個人的局之上,還有社會的局,政治的局。也許,覺醒是由棋子變成棋手的過程。除了看人物的應對,也看作者的運籌,小說內外,各有精彩,相得益彰。

㊟《熱帶往事》

我說了這麼多,好像也沒有對《流俗地》作深層分析,既沒有談它的時代意義,也沒有討論它的文學史定位。一來是由於,我不是馬華文學專家,沒有資格在脈絡承傳方面置喙。二來則因為,經過上次的判斷失誤,我實在不敢再對黎紫書的創作方向說三道四。她一定不會願意被定型,下一次又會再來個甚麼轉身,甩走人們加在她身上的標籤。我唯一能肯定的是,黎紫書是個永遠能為讀者帶來驚奇的作家。用廣東俗語說就是:「唔聲唔聲,嚇你一驚。」

除了作為讀者,我同時以一個寫小說的人的角度,去閱讀紫書這部新作。一邊讀一邊感覺好像是跟她在切磋棋藝,思索著她的棋步是如何推敲,戰術是如何鋪排,哪一下是虛招,哪一下是殺著。其實在下棋之外,環繞著盲女銀霞還有許多細節,既具有生活寫實的功能,又同時可以作為意象解讀,例如編織、廣播、地圖、點字書等。為免剝奪讀者自行領會的樂趣,我便在此打住不說了。

為別人寫序,最忌喧賓奪主,呈自己的智慧,搶作者的威風。我非學術中人,也不宜在這裡妄加導讀。最理想的序莫如開胃前菜,引起讀者的食慾,令他們能好好享受主菜的美味。我但願自己沒有辜負紫書的厚託,倒行逆施,破壞大家的胃口。

我和紫書是同行的關係,既是惺惺相惜,也是棋逢敵手。《世事如棋》這首歌雖然頗多陳腔,但唱到「今天慶幸有知己」「捉番盤棋共行樂」「但求共你棋藝相比較」,還是令人有所觸動的。希望紫書不嫌歌詞通俗難耐,接受我憑歌寄意,並賀《流俗地》馬華版的推出。

#來書店吧

八月, 黎紫書將與 許知遠相約北京夏末的 單向空間·東風店,走進馬華文學世界,進行一場真誠且深度的對談。

8月5日(周六)14:30,我們歡迎你一起來見證,文字在時光中的存在與不滅。

#嘉賓介紹

黎紫書

1971 年生於馬來西亞。自 1995 年以來,作品多次獲得花蹤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南洋華文文學獎等,個人曾獲「馬來西亞優秀青年作家獎」、「雲里風文學獎」年度優秀作家獎、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青年作家獎」等。長篇小說《流俗地》獲《亞洲周刊》2020 年十大好書、2021 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等。已出版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微型小說集以及散文集等著作十餘部。

許知遠

作家,單向空間創始人,談話節自《十三邀》主創。

著作包括《祖國的陌生人》《一個遊蕩者的世界》《那些憂傷的年輕人》等,他正在撰寫五卷本梁啟超傳記,其中兩卷《梁啟超:青年變革者1973-1898》《梁啟超:亡命(1898-1903)》現已出版。

#活動直播

#相關圖書

流俗地

作者:[馬來西亞]黎紫書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2021 年 4 月

長篇小說《流俗地》以馬來西亞錫都,被居民喊作「樓上樓」的小社會拉開序幕,講述其中市井小民的俗務俗事。小說主人公銀霞生來是盲女,她聰慧、敏感,亦懂得洞察人心,她既願意在家編織籮筐,也渴望融入外面的世界,她學象棋、上盲校,在生來的困頓里劈開了一片天。在盲校里,她學會用盲文寫信,也擁有了炙熱的愛情,一切看似向著美好的方向,殊不知黑暗已經降臨。

小說以跳接時空的敘事手法,為各個角色穿針引線,每一短篇看似獨立卻又連續,這些小城人物在生命狂流里載浮載沉,薄涼活著,無聲老去。他們冷眼、坎坷、孤寂、擁有短暫歡樂,卻都像電光石火,剎那間便走到時間盡頭,看俗世的風吹透灼熱的倉皇人生。

告別的年代

作者:[馬來西亞]黎紫書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2022 年 9 月

《告別的年代》是黎紫書的首部長篇小說。小說的主人公「你」是一個少年,住在一家叫「五月花」的老舊的小樓上,在母親因病去世後,循著母親的遺言,到圖書館沉寂的角落,翻出一本「大書」——《告別的年代》,試圖在書中找出自己那一直缺位的父親,就像童年時,在「五月花」的角落裡,找出母親藏匿的玩具。在「你」讀的《告別的年代》里,主人公是一個叫「杜麗安」的女人,她是那些街頭流動的小攤主的女兒,由於巧合的機緣,嫁給了比自己年長二十多歲的黑社會小頭目鋼波做妾,跟他的女兒劉蓮一個屋檐下過生活。「你」漸漸讀完《告別的年代》,杜麗安的故事漸漸明朗,而你黯淡的身世卻漸漸浮出水面……

歡迎你來到我的世界

黎紫書作品分享會

嘉賓:黎紫書、許知遠

8 月 5 日(周六) 14:30 - 16:30

單向空間·東風店

主辦:單向空間、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掃碼報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ae5d2b6da38311f1853c6c534615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