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被投毒了!」家長群聊天記錄曝光,真相讓人窒息

2023-06-12     窈窕媽媽

原標題:​「我兒子被投毒了!」家長群聊天記錄曝光,真相讓人窒息

01

最近,一段幼兒園群聊記錄在網上引起熱議,甚至衝上熱榜第一名。

起因是一位家長為了慶祝兒童節,就給自家孩子買了一個大蛋糕,讓帶到學校跟同學們一起分享。

孩子們吃得開心,家長們也紛紛在群里表達感謝。

但是,有一位寶媽不樂意了。

得知孩子吃了別人的蛋糕,她氣到發抖,在群里瘋狂吐槽發飆。

這位寶媽覺得蛋糕是垃圾食品,對身體不好,給大家吃蛋糕無異於「投毒」。

別人分享蛋糕是好心,到她嘴裡竟然成了害人。

站在分享蛋糕男孩的角度,就更窒息了。善意被對方當成「毒藥」,想想就知道,孩子心理陰影有多大。

她還惡意揣測對方的動機: 家長之所以送蛋糕給孩子們吃,是想用小恩小惠換取名聲,讓孩子在班級「吃得開」,博得好感幫助評優。

而自己的孩子之所以沒有評優,是因為從不搞這些「虛情假意」。

順帶提醒其他家長:「我沒做錯,希望你們不要叫孩子針對我兒子。」

這些話,讓群里氛圍陷入尷尬。

有站出來提醒這位寶媽孩子過節開心最重要,別再揪著一塊蛋糕不放。

她並不理會,只強調自家孩子每天都吃健康食物,連託管都不上,就怕做飯的油不幹凈。

「沒錢買就自己種」。

「餓死也不吃垃圾食品」。

家長過於緊張孩子飲食,說了幾句過激的話,還能勉強理解。可萬萬沒想到的是,之後的發展實在讓人震驚無語。

為了不讓蛋糕中的「反式脂肪酸」(事實上,那個家長買的蛋糕也不一定是植物奶油蛋糕,不一定含有反式脂肪酸)留在體內,她驕傲分享經驗:

給孩子灌了50毫升植物油,扣嗓子眼催吐,孩子難受得要命,哭著保證「再也不敢了」。

太窒息了,這真的不是虐待嗎。

更可悲的是,孩子遭受這一切的那一天,是個兒童節。在自己的節日裡,連快樂都這麼奢侈。

孩子媽不讓吃蛋糕表面是為了孩子好,然而一系列瘋狂行為背後的邏輯是這樣的:

你居然敢吃人家的蛋糕?

你知道植物奶油有多可怕嗎?

平時叮囑說的話,記不住是吧。

必須讓你喝油催吐,看你還敢不敢不聽話。

我也曾經多次科普「反式脂肪酸」的危害,建議大家儘量少給孩子吃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

但一是這個事件中,蛋糕裡面並非一定含有反式脂肪酸,二是拋開劑量談危害就是爽耍流氓。偶爾吃一次,也不至於產生什麼嚴重影響。

比起「反式脂肪酸」,催吐危害更可怕:不僅傷害胃腸道,還容易患上厭食症,甚至出現精神方面的問題。

孩子吃一口別人的蛋糕就崩潰成這樣,真覺得, 這位寶媽應該先去看心理醫生再談教育孩子。

這位家長所謂的「蛋糕投毒」,並不會給孩子身體造成多大傷害,反而因為她的過激反應,會讓孩子在心理刻下最難以彌合的傷口。

別人好心給自己吃的,結果被媽媽在群里一頓批評教育,他該如何面對小夥伴?

有這樣偏激、計較、玻璃心的媽媽,以後哪個家長還敢讓孩子跟他玩?

無法想像這個男生以後步入社會,工作、談對象、結婚,都要完全被媽媽掌控得有多崩潰。

與蛋糕相比,這位寶媽對孩子成長的負面危害更大。

這樣極端的媽媽,才是孩子一生難以消化的噩夢。

什麼反式脂肪有害,那是自欺欺人的幌子,她真正害怕的,其實是一種「失控感」。

在她眼裡,一旦事情超出了她的掌控和預期,這個世界是危險的、不可預知的。

她不允許「我的孩子沒有按照我的所期待的方式成長」,不允許她在養育孩子上有絲毫毫失控。

這種變態的控制欲也是這起事件的根源所在。

02

父母的好,一旦過了界,就成了一種「控制」。

這種控制欲一旦涉及孩子的社交問題時,除了會對自己孩子造成心理問題,還會間接影響其他人。

一位網友講了這麼一件事:

班級搞活動,其中一項遊戲是互換外套穿,他和一個人學生互換了外套,那個學生媽媽來送飯,滿臉嫌棄摸了摸外套,惡狠狠地說:「以後不准穿別人的衣服!這是化纖的!脫下來!」

他感覺很惶恐,覺得自己的衣服,像個不得了的大毒物。

「那仿佛是一個標誌,把我打上了貧窮的印記。我開始變得自卑,敏感,小氣。」因為那件事,很多年過去了,他一直對「化纖」耿耿於懷。

同學之間處得好好的,卻因為家長「控制欲」,傷害了兩個孩子,讓人痛心。

父母沒有界限的愛,終將走向傷害。

說兩個我兒子幼兒園的見聞。

老師給小朋友發棒棒糖獎勵孩子,有個男孩家長找老師,當著很多家長的面說他家孩子只吃進口食品,從來不吃國產的。

還有位媽媽每天中午都給閨女送飯,搬個小板凳盯著她吃完,然後看著她午睡。如果有人想和女孩說話都被媽媽攔住。

有次女孩感冒了,媽媽衝到學校質問是誰傳染的。

媽媽一頓折騰,後來沒人願意跟那女孩玩了。

很多父母都打著愛的名義,控制孩子人生。

小到孩子穿什麼衣服,買什麼玩具;

大到孩子選什麼專業,從事什麼工作,何時結婚生子。

事無巨細,安排得明明白白。

這種愛對孩子來說,是沉重的枷鎖。

以愛的名義要求子女按照自己的標準做事,卻很少考慮實際情況,不懂得尊重他們的個性與天賦,會讓孩子埋下恨的種子,甚至毀掉他們一生。

就如上文提到的寶媽,她認為別人給孩子吃蛋糕是「投毒「;不讓兒子在託管所吃飯,是為孩子好。

然而,對於小孩子來說,他無法理解。

他只記得被大聲呵斥、被逼著催吐,被同學孤立。他只會認為,媽媽和所有人都討厭自己。

這些都可能導致孩子形成人格缺陷。

一位媽媽說,從小父母控制欲強,導致她有模學樣,對每一件小事都無微不至的管控。

一旦事情不在控制範圍,就會感到十分焦慮,讓她筋疲力盡。

「重複,只會一直痛苦」。她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體驗這苦澀的創傷。

覺察到這一點就是療愈的開始,她試著改變: ‍‍

「我孩子自己滑倒了,把牛奶麥片潑了一身,地毯上也是。

我沒有沖她大喊大叫,怒氣衝天。

我把她扶了起來,幫她換了一身衣服,然後她跟我一起把這裡都收拾乾淨。

全過程沒有淚水,沒有愧疚,沒有喊叫。

我父母在這種情況下會沖我喊叫,會收拾我揍我。

我拒絕讓自己變成那樣,我要讓傷害在下一代身上終結」。

她不希望因為自己的控制欲,讓孩子一生背負著怯懦、自卑、敏感、沒有安全感地去生活。

這位母親是明智且有覺知的,成為媽媽後, 她在努力拜託自己原生家庭控制欲的影響。

倘若父母沒有覺知,繼續用自己從原生家庭習得的控制欲去控制自己的孩子,則會進一步影響下一代響孩子的心理。

黃執中在節目《奇葩說》中說過一句話:

一個孩子完美的人生,應該擁有選擇權。

一個能決定自己人生的孩子,是幸福的,因為他擁有了選擇自己人生的自由。

父母最好的愛,不是以孩子為生活中心,而是把生命的重心慢慢從孩子身上剝離出來,讓孩子學會走自己的路。

與其想方設法建立一個真空罩子,不如適當放手。 ‍

哪怕他會磕碰、會受傷,但他一定會在與這個世界的不斷交手中,長出豐滿的羽翼保來保護自己。

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陽光明媚度過美好的一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ac3cf5643c3bd548a22545a3795e5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