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習一定要提高歷史教科書的閱讀能力。學生往往是拋開課本背筆記,丟掉教材看資料,即使看書,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這樣的很難學好歷史的。歷史閱讀要全面、仔細,要提高閱讀能力,既要快速瀏覽,也要重點解讀。還要帶著問題去研讀。
1.閱讀課本「導讀」,明確本書概要
華羅庚教授曾指出讀書要「由薄讀厚」再「由厚讀薄」。由「導讀」明確整本教材的概要。
2.閱讀課文目錄,形成框架結構
歷史課文是以章節體系編排,每一章構成一個單元,體現出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反映出歷史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經常閱讀目錄,便於我們從宏觀上把握本冊歷史結構,從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縱橫對比,融會貫通。新課程是以專題形式編寫的,閱讀目錄可以對該專題有個立體的了解。
3.閱讀章節導言,把握背景線索
高中章節導言主要是介紹國內國際背景和主要線索。導言是高度概括濃縮的語言,讀導言也是便於從宏觀上了解這一章內容,明確該章大事所處的時代背景,從而形成立體的時空觀和系統的歷史感。常讀導言還可以提高歷史概括能力,「去粗去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4.閱讀歷史正文,夯實歷史知識
每節正文1200—1300字,顯然是學習的重點和主體,因此要高度重視。每節都有相應的子目,閱讀正文要圍繞課題與子目,了解歷史的原因,經過和影響,注意每節歷史事件、人物的關係。高中學習,尤其要分析歷史動因和影響,理解歷史表象背後的因果關係。讀正文,要注意領會理論性的表述和歷史結論性的論語。正文的閱讀應帶著問題去研讀。
5.閱讀小字、注釋,拓展歷史思維
小字每課時也有1000字左右,學生學習更易忽視。小字是正文的說明、補充、拓展或分析。雖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試的主要內容,但卻豐富歷史知識,開拓視野。有些小字是比較高的理論概括與分析(如人教版必修一P6「為了更好地維護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還制定了各種禮樂制度……」),對我們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維有很大幫助。一些注釋,除了掃清文字障礙處,還介紹某些學術觀點,也不妨閱讀一下,以啟發思考,拓展思維。更何況,小字、注釋,文字生動,引人入勝,可以激發我們學史的興趣。
6.閱讀文獻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節材料1—2條材料閱讀,不僅能讓我們直接感受歷史,還可以提高認識能力(如人教版必修一P39英國君主立憲制度材料)。材料的閱讀不能要通過注釋,掃除文字障礙,而且要結合課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運用科學的理論對材料進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7.閱讀歷史地圖,形成時空觀
古人治史,尚且「左圖右史」,我們學習歷史更要結合地圖(人教版必修一如P22古希臘城邦分布示意圖)。課文本省有地圖,另有單獨的歷史地圖冊,邊讀史書,邊對照地圖。如有些地圖是戰爭形勢圖,體現戰爭動態過程,結合地圖用彩筆勾勒,了解戰爭的經過,結果,以便形成立體的、完整的空間觀念。近些年高考歷史試題加大考查歷史地圖的比重。學生學習歷史最忽視讀圖,所以要格外重視。
8.閱讀歷史圖畫、表格,提高觀察能力,想像力
高中歷史每節里的圖畫4—6幅,課前還有約20幅彩圖,此外還有些表格。這些圖畫有歷史人物畫,遺址圖以及歷史場景等。多讀圖畫可以提高觀察能力,想像力,使新學的歷史知識更直觀,更立體,更豐厚。這些圖畫不少還是藝術精品,可以給我們以美感。
9.閱讀書後年表,理清歷史線索
課後的大事年表要反覆看,每章節的大事年一定要牢記。只有記住年代,才能對龐雜的歷史有清晰的認識,才能形成系統的歷史知識。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今日頭條「數理化歸納總結精析」,可能有你感興趣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