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漁的行旅日記,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西安。
對古都西安而言,最佳的旅行方式絕非走馬觀花式的淺嘗輒止,而是走街串巷式的深入探訪。因為你大機率會發現某些常常被人們忽略的人文風景。將這些小眾風景串聯起來,則是老西安的文脈所在。
西安文昌門至柏樹林一帶,是我常去的地方。
堪稱西安最有文化景點——西安碑林博物館,和西安歷史最悠久的古寺——臥龍禪寺就位於這片區域,再往周邊延伸,還有下馬陵董仲舒墓、書院門文化街區等等,總之,人文旅遊愛好者來這裡逛上一圈,肯定是大有收穫的。
因為這附近我來過許多次,熟悉的人文景點也逛得差不多了,便想沿著小巷子去探探秘。走進西安城牆文昌門,沿著柏樹林街走上幾百米,在文昌門古玩市場旁邊有一條叫「興隆巷」的小巷子。
走入興隆巷不遠,我便驚喜地發現路旁有一座清代古宅大院——高培支舊居。
高培支舊居的大門並不起眼,斑駁的木板門緊閉著,周邊是文昌門古玩市場的高樓,襯托著這座古宅院愈加「孤單」。如果不是屋前豎立著一塊陝西省文物保護石碑,可能沒人知道,這座宅院是西安保存最完整的民居院落之一。而它的主人高培支,則是著名的秦腔劇作家,曾經擔任過四任西安易俗社的社長。
提到易俗社,老西安人都不會陌生。這座原名「陝西伶學社」的秦腔科班,位於西安市西一路258號,創社距今已有百年歷史。雖然如今聽秦腔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但這種古老又高亢的戲曲曲調,曾經響徹過西安的大街小巷。而西安易俗社,則是迄今為止世界藝壇最古老的三大劇社之一(PS.另兩大劇社為莫斯科大劇院、英國皇家劇院)。
1912年7月1日,西安易俗社(陝西伶學社)正式成立,高培支是創始人之一。後來,高培支還曾經4 次擔任過易俗社的社長,並且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秦腔劇目,對秦腔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而這座宅院則是高培支生前的舊居,其始建於清代中葉,至今還保留了古樸、傳統的民居建築風格,是西安罕有的保存完整的古民居建築了。
這處清代古宅既是一處名人故居,又是西安罕有的保存完整的居民古建築,不過遺憾的是,它並不在西安開放景點的行列,所以知之者甚少。
我站在舊居門前細細看了看門墩上精美的石雕,想像著這座古宅的裡面該是什麼模樣呀!於是,便嘗試著推了推門,沒想到看似鎖著的大門竟然被我推開了!
高培支舊居的大門很狹小,裡面則有別有洞天。大門正對面是一面照壁,壁中磚雕一個斗大的「福」字,四角則雕刻著四隻蝙蝠,代表了中國古典文化中「多福」的意思。
穿過照壁後,左側房子中有一位老人正在喝茶。一問之下才知道,老人是高培支舊居的管理員,如今這座宅院歸屬陝西省文物保護局管理,目前正準備進行修繕,將來便會對遊人開放。
古宅目前還不對外放開,徵求管理員的同意後,我有幸匆匆遊覽了一番。
整座高培支舊居坐北面南,是關中典型的兩進三開間的民居建築布局,從南到北由門房、廂房、過廳、磚雕門樓、廂房、上房組成。
雖然還處於「修繕」階段,但明顯能夠感受到這座民居建築的精美和大氣。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其一就是整座四合院非常寬敞,有種大戶人家的氣派;其二就是精美的磚雕、木雕和石雕,雖然只是匆匆一游,但依然能夠感受到古典建築的魅力。第三就是整座宅院中有一個磚雕門口尤為精緻,門樓有一個正門、兩個左右耳門,中門額鐫刻「平為福」三字,耳門洞上刻為「竹蒼」、「松茂」四字,顯示了主人的文人意趣。
如今在西安,像高培支舊居這樣保存完整、原汁原味的老宅院並不多。除了回民街北院門上的高家大院,更多的如大學習巷裡的年羹堯故居等等,如今都已經淪落為民居大雜院了。這方清代古宅能夠保存,已是不易。期待著它早日面向遊客開放的那一天吧!
最後還是說一些旅遊實用信息,想來的朋友可以參考:
高培支舊居的具體地址在西安文昌門裡柏樹林街區興隆巷42號,如今它處於修繕階段,暫時還沒有對外開放,我也是機緣巧合之下有幸遊覽了一番,所以現階段大家不必專程跑一趟了。
如果你來到文昌門—柏樹林街區周邊,這裡也有很多人文景點。除了著名的碑林博物館,還有一座西安歷史最悠久的古寺臥龍禪寺,免費開放,值得來看看。古觀音禪寺的具體內容,可以看我上一篇遊記:西安古寺名剎眾多,它不是名氣最大的,卻是歷史最悠久的
想了解更多冷門、好玩的旅遊地,歡迎大家關注「小漁的行旅日記」。和小漁一起發現世界更多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