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三佛地」郴州嘉禾普濟寺

2019-05-14     心好懶人

嘉禾是中華民族始祖神農氏發現「嘉穀」,並教萬民耕種的神奇之地。縣城古時名禾倉堡,秦始皇遣五十萬大軍戍守五嶺時,這裡是他囤糧的地方。得益於發達的農耕文化的長期滋養,嘉禾佛教歷史發展源遠流長,影響深廣。始建於唐代的普濟寺,就是遠近聞名的古剎之一。

普濟寺原址位於縣城北郭,因與含田村毗鄰,又名含田寺。院寺依山而建,前綴「珠泉涌月」,後擁「晉屏晚翠」,左右文溪、含溪環抱,芳樹深院,林泉掩映,清雅俊秀,美不勝收。經宋、元、明、清各朝代數次擴建,普濟寺規模日益宏大,佛教活動愈來愈興盛。據史料記載,宋代以來,就出現了每年有十萬信眾到寺內誦經拜佛的壯觀場面。清同治詩人劉松峻這樣描寫普濟寺香火旺盛的景象:「寺外青煙煙外峰,煙中佛寺曉鳴鐘。煙消寺出鍾方歇,鍾撤煙飛寺又封。此地散花真普濟,當年題壁可重逢。山僧若解籠紗意,漫說詩人莫繼蹤。」鼎盛時期的普濟寺,成為了湘南佛教活動中心,湘南、粵北、桂北、贛西等地的香客接踵而至。由於普濟寺為弘揚佛法、利濟眾生作出了傑出貢獻,因而被譽為「江南第三佛地」,慕名而來的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不少名詩佳聯。明成化十一年,進士、官至河南道監察御史的陳經在《普濟寺》一詩中寫道:「深入招提境,堪憐事事幽。落花千樹雨,啼鳥一聲秋。山亂雲重護,橋空水自流。老僧延坐久,留此記經游。」普濟寺觀音閣(殿)的楹聯「若不回頭,誰替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無須我大慈大悲。」充滿了哲學思想,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仍然具有教化眾生、匡濟世民的現實意義。

嘉禾普濟寺座落在縣城西南邊風景秀麗的九老峰之麓、神農氏曾經歇宿過的丙穴之北,處在秉承歷史文化、蓄涵山水靈氣的風水寶地。重建的普濟寺除建筑前殿(天王殿)、中殿(大雄寶殿)、後殿(觀音殿)外,還建了地藏殿、藥師殿、靜修院等殿堂及僧侶生活修養設施。經過精心規劃設計建造的普濟寺,殿堂造型雄偉,規模宏大;外觀流金溢彩,金碧輝煌;內塑千手觀音及諸多菩薩羅漢像,莊嚴肅穆。全寺既保存了原普濟寺古建築的特色,又融匯了現代建築的時尚風格及先進技術。千年古剎煥然一新,必將吸引十方信士朝禮,再現「江南第三佛地」的壯麗景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OMoCmwBmyVoG_1ZoIX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