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可琪:《小歡喜》陶虹女兒跳河自殺,我愛你,但我不喜歡你

2019-08-22     愛吃草莓的老仙女
「我就是想要逃離你,你對我已經夠好了。你每天給我做飯,陪我上課,照顧我的生活。我知道你不容易,是我想得太多,我配不上你給我的愛。我已經三十四天沒有睡過一個好覺了,我不知道我是怎麼了。我就是想逃走。對不起,是我沒有做好你們的女兒,是我沒有變成你們心裡想要的那個樣子。」


熱播劇《小歡喜》里陶虹的女兒英子站在河邊哭著說完了這段話,情緒激動的她差一點就跳了下去。

如果不是真的備受折磨,誰會選擇以這樣極端的方式來和父母抗爭?

陶虹飾演的宋倩是一位單親媽媽,離婚之後,便對女兒開始了全包圍式服務。




從一日三餐到習題輔導,再到精確到分鐘數的學習規劃,她將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女兒身上。

為了幫女兒備考,特地辭去學校老師的職位;聽說海參有營養,便花高價買來,讓英子每天空腹吃一個;見縫插針地和英子班主任聯繫,打探英子的學習情況。


宋倩竭盡全力,生怕為女兒做得不夠多。

可正是因為她的愛太過沉重,就變成了一種情感枷鎖。

當英子說自己壓力大的時候,宋倩反問:

你壓力大,媽媽壓力大不大呀?


當英子說想去天文館做講解員的時候,宋倩又說:

天文館永遠都在,可高三的時間丟了,你永遠都補不上了。


即使英子已經站在橋上崩潰大哭,宋倩也沒有說「你快下來,我什麼都答應你」,而是哭著質問她「你為什麼非要去南大啊?」

宋倩用自我感動式的教育綁架著英子,拼盡全力給所有自己認為對的一切。

「你是媽媽最重要的人,你是媽媽的一切」這些年來就像一個魔咒充斥在英子的生活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終於,英子撐不住了,她哭著說恨,抱歉地說,是我辜負了你。

宋倩錯了嗎?沒錯。

英子錯了嗎?當然也沒有。

錯只錯在宋倩對英子的愛過於專制。




父母越是控制,孩子就越失控。

宋倩對英子的控制太多了,長時間讓自己陷入「我都是為你好」的自我感動里,卻忽視了女兒的感受,讓她在成長的路上亦步亦趨,活得小心翼翼。

親子教育沒有標準答案,但夾擊的太緊的愛,總有一天也會讓孩子窒息。

《奇葩說》里有一期的辯題是:時刻保持聯繫,到底是不是暴政?

辯手姜思達的發言很吸引我。

他說他高中的時候有一個室友,每天要和媽媽打三個電話。

早晨一個,下午一個,因為一點矛盾鬧不愉快了晚上還得再補一個。

兒子對媽媽說的話言聽計從,偶爾因為學業忙碌沒接到媽媽的電話,還會透露出滿滿的愧疚感。

時間久了,他的媽媽也對這樣的相處模式覺得理所應當,因為她需要知道兒子的一切。

他在做什麼,他的心情如何,她都要在第一時間掌握。

後來姜思達和這位室友都去馬來西亞參加辯論賽,準備比賽期間,經常忙的天昏地暗。

但他的媽媽還是保持著一天三個的電話頻率,有一天室友一直沒有接他媽媽的電話。

他的媽媽一急之下,竟然將電話打到了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

電話接通的第一秒,她便帶著哭腔問:Whereis my son(我的兒子在哪裡)?

大使館的人聽到這句話哭笑不得,驚訝於這個世界上竟存在著這麼瘋狂的母親。

可事實上,在中國式父母的身上,處處都能看到這類父母的影子。

他們渴望孩子能夠按著自己設定的路線去走,渴望孩子完成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更渴望孩子活成「好孩子」的範本,成為人人稱羨的模板。

他們靠著「綁架式」的法則,對孩子進行規範教育。

卻在無形之中,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將他們一步步推向填充自我慾望的深淵。

這世上,愛可以成全愛,但愛也可以扼殺愛。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是,你的父母,控制欲有多強?

一個孩子幾百字的控訴,表達了自己深不見底的悲傷。

他說:

「我有抑鬱症,因為我的媽媽,從小到大,我說的她要一一駁回,我喜歡的她一一摧毀,我想要的她一一嫌棄。她對我的控制欲太強了,小到衣服花紋,大到人來人往的人,她可能沒有意識到,她打著『為我好』的口號,做了太多讓我崩潰的事。我想快點長大,但我還有好幾年要熬。」


最後,她留下了一句話,我愛我的媽媽,但我,不喜歡她。

這短短几句話,徹底暴露了所有受控於父母掌心裡的孩子的失落,也揭露了所有中國式父母的愛子真相。

真正好的父母,應該是:

愛,卻不強加於你;疼,卻不溺愛你;嚴,卻不是毫無道理。他們尊重孩子的自由生長,不讓孩子成為自己的附屬物。


「我是愛你的,但你是自由的」,才是最健康的親子關係。

演員胡可被譽為娛樂圈「行走的帶娃機」,她在綜藝節目《不可思議的媽媽》里,將她全部的育兒智慧展現的淋漓盡致。

胡可曾透露說,她陪伴兒子的方式就是帶著他們「闖蕩江湖」。

因為拍戲繁忙,所以胡可經常帶著兒子輾轉於各大劇組。

久而久之,安吉便適應了這樣的生活節奏,並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自理能力。

每次胡可問他是否習慣這樣的生活,安吉都會笑著說「吃得慣、睡得慣、待得慣、還喜歡!」

言辭和表情里都是笑意,絲毫沒有覺得這樣的日子辛苦。

胡可很少干涉兒子的生活,基本上採取「散養」路線,慢慢地,安吉的自理能力就在不知不覺間鍛鍊出來了。

而且,胡可還很注重培養兒子嘗試新東西的能力,並且還會適當的偷點小懶。

她認為,媽媽越會偷懶,孩子就越會變得「爺們兒」。

那些在父母庇護下長大的孩子,隨著年紀的增加,就活得越慫。

父母對孩子的界限感越弱,孩子的幸福指數就越低。

就像周國平說的一樣,愛,可以親密,但不能無間。

為人父母,不需要經過考試,所以總會暴露出太多的問題。

他們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就像演員朱雨辰,他71歲的媽媽至今還會對他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甚至在他拍戲的時候還要背著一口鍋為他做飯吃。

這樣的愛,雖然貼心,但太沉重了。

就連朱雨辰自己也說:「媽媽給的這種愛,壓力太大了。」

壓力太大的愛,容易壓斷孩子的翅膀,讓他們找不到自由飛翔的力量。

古語說,凡事過則損,需把握分寸,而在所有的人際關係里,最難以把握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他們怕給的不夠多,所以拚命給;

他們怕愛的不夠滿,所以拚命愛。

在盲目的給予之下,他們的育兒心態漸漸變得偏激,恨不得將孩子變成自己的提線木偶,時刻拴在自己的身邊。

所以,從現在開始,你要學會收回一些你密不透風的愛。

「孩子們的人生是自己的,我們不能替代他們。該他們走的彎路一條都少不了,該他們撞的南牆挨個都得撞。」


要知道,幸運的人一生都會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則要花一生的時間去治癒童年。

希望父母在表達愛的同時,也能試著收回愛,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內心充滿力量,擁有快樂自由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LguvGwBJleJMoPMiLp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