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檸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小心肝,一家幾口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希望把孩子照顧到極致,恨不能幫他打理好一切,可是這樣的疼愛方式真的正確嗎?一位幼兒園老師用實際行動來告訴家長,你們錯了。
麗麗剛上幼兒園,媽媽不放心,常在中午時間到幼兒園看看,這天中午的午睡時間,麗麗媽媽又來看女兒,恰好看到麗麗伸腿踢歪了被子,放學以後,麗麗回到家就出現了輕微感冒和拉肚子的狀況。
麗麗媽媽回想起午睡的情景,就認定這是老師沒有給及時蓋好被子導致的。於是她在微信群中指責老師、表示不滿。沒想到老師回復的一段話讓麗麗媽媽看後有些臉紅。老師表示:每天午睡之前老師都為孩子蓋好被子,但是麗麗可能沒睡著就開始踢被子,老師也在教他們自己蓋被子,逐漸培養獨立照顧自己的好習慣。
麗麗媽媽了解了老師的教育理念,也明白了老師的一片好心,同時在思考自己對麗麗的照顧是否也應該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有所改變。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當下,孩子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已經得到了極大滿足,此時家長更應該多多關注平時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
1.孩子的事家長拒絕大包大攬
很多家庭都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口人來撫養一個孩子,所以在吃飯穿衣等各方面,家長都希望極盡所能給孩子最好的照顧,無形中就讓孩子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毛病,有些孩子甚至到了上學的年齡還不會自己剝雞蛋皮,不會自己系攜帶,不知道自己蓋被子。有時候不是孩子不想學,而是家長不讓做,所有事情都大包大攬的替孩子完成,這樣無微不至的呵護其實是非常不科學而且錯誤的教育方式。
2.讓孩子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不但要接受父母的關心愛護,還應該學習分擔家長的勞動,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就是他們體會父母辛勞,並且逐漸鍛鍊獨立生活能力的最好方式。比如,自己洗襪子、貼被子、幫忙擦地等等,這些勞動不但讓他們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幫父母分擔家務、減輕爸媽的負擔,最重要的是可以讓孩子成長為能夠獨立生活的人,為未來離開父母的溫床、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3.家長和幼兒園相互配合
家長要充分信任幼兒園的教育方式,並且配合幼兒園老師進行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培養和鍛鍊。家長要多與幼兒園老師進行溝通,了解老師做某些事情的真正目的,並且在家庭教育中積極配合,實現家校聯動,共同努力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家長關注孩子的成長,不要將目光僅僅鎖定在學習成績上,更應該多關注他們自理能力的培養,因為孩子在長大成人後,無論從事何種職業,他們都必須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這是作為人可以在社會中生存的最基本素養。家長切莫愛子心切,將孩子捧在手心裡,最終導致他們失去了最基本的照顧自己的能力。
今日互動:你會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
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解答。希望我的這些建議對你的煩惱和困擾有所幫助。
我是青檸媽媽,想了解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