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越聽話的孩子長大後越辛苦?這四方面,父母真該引以為戒

2019-10-27     幼教咖

相信很多人外出時都見過這樣的一幕,孩子拉著媽媽的手,哭咧咧說著:「媽媽,我要嘛,我要嘛,我就要這個」,然後就聽到媽媽說:「你要是聽話我就買給你。」聽話,是很多媽媽的口頭禪,她們希望孩子懂事、乖巧、少惹事、不折騰,這樣媽媽就能省心很多。

聽話,一方面是為了孩子好,為了他的健康和安全著想;另一方面則是父母太強勢又懶於管教孩子的體現,父母不願努力,索性告訴孩子自己聽話就可以了。

其實,孩子的聽話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的,包括孩子本性乖巧、不惹事,也包括孩子懂事,知道心疼媽媽;另一種則是被動的,為了討好媽媽以得到某樣東西或避免懲罰,而長期壓制自己的本性,表面表現地乖巧。

如果孩子是本性乖巧懂事,那父母自然省心不少,可大部分孩子懂事聽話的孩子是被父母壓制出來的。所以,經常有人說越聽話的孩子長大越辛苦,就是因為孩子的個性、情緒、需求長期被壓抑,即便長大也會存在很多問題。

下面,我們主要說說越聽話的孩子長大越辛苦的四個體現,希望父母能以此為戒,給孩子適當的自由和尊重。

1.孩子的需求被壓制,變得自卑怯懦

通常,孩子想要什麼就會和媽媽說,此時媽媽應對孩子的需求做出積極回應,無論是承諾給予孩子東西還是拒絕,都應給出合理的理由。當孩子哭著和媽媽要東西時,如果媽媽一味忽略孩子的需求,告訴他不能要,要聽話,那孩子就會猜為什麼不能要。

難道是媽媽不愛我?難道是我提的要求太過分?當孩子的需求被長期過分壓制,他就會產生自我懷疑,認為自己不應該要,也不值得要,也懷疑媽媽到底是否愛自己,這不僅會影響親子關係,也會使孩子性格變得自卑懦弱。

2.孩子的個性被壓制,難以活出自我

大多數孩子都是有自己的個性的,他們的個性有時是不符合父母、老師的期望的,但為了討好這些人,或是為了得到某種獎勵、逃避某種懲罰,他們嘗試包裝自己,讓自己聽話,這就形成了一種「討好型人格」。

當孩子長期為了討好別人,而選擇服從、順從別人的心意來活,那就會忘了自己要什麼,自己是什麼樣的,長大後付出再多也難以尋回,難以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3.孩子的情緒被壓制,事事隱忍

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一幕,孩子在哭鬧,於是媽媽便威脅說:「你要是再哭,我就打你」「你再哭,我就把你扔出」「你再鬧我就走了」……為了使孩子安靜下來,為了使孩子聽話,媽媽們採用了打、罵、扔等等方式,此時孩子會感到害怕,於是壓制情緒,不哭了,可事情解決了嗎?

當孩子有情緒時,媽媽如果一味要求他聽話,去壓制他的情緒,而不去選擇聆聽、了解孩子的心聲,那就會導致孩子長大後出現兩個問題,一是過分隱忍,二是容易暴躁。

4.孩子缺乏主見,被他人牽著鼻子走

父母、老師要求孩子聽話,一方面是真的為了孩子好,另一方面也有自己自私的成分在,他們都希望孩子讓自己省心些,可這便使孩子缺乏了自我思考、獨立的機會。父母在養孩子的過程中,有時自己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會有衝突,此時父母若一味讓孩子順從,那就很難養出獨立有主見的孩子。如果父母和孩子發生衝突時能充分聆聽和尊重孩子,就會使孩子有自信、敢擔當,將來也能獨當一面,避免被人牽著鼻子走。

我是幼教咖,幼兒園園長、早教師,傳播更好育兒乾貨。歡迎關注,您的點贊、轉發,是對我們最好的認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CnnH24BMH2_cNUg4MH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