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從字面上解就是對仗的聯句。
對偶句式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很早就出現在詩詞歌賦裡面,到了初唐,經過上官儀和上官婉兒的整理,把對偶嚴格化,對仗作為一種規則加入到近體格律詩中。在近體詩中的律詩中,頜聯和頸聯都是對仗的聯句。也就是說,咱們把律詩中對仗的頜聯、頸聯提出來就是對聯。
寫對聯
所以格律詩要遵守的平仄規律,對聯也要遵守。
具體下來,對聯大概有以下幾條規則:
上仄下平
上聯必須以仄聲結尾,下聯則收平聲。這和律詩中中二聯的規則一致。因為仄聲收尾,就等於是個短暫停頓,而平聲收尾,則是告訴讀者這句話說完了。律詩都押平聲韻,所以上句必須的仄尾,下句必須是平聲韻。這是格律的要求,也是對仗的規則。
所以,如果大家分不清對聯上下聯,直接看最後一個字就行。發仄聲的肯定是上聯。
平仄相對
上聯和下聯的相應位置,平仄要相對。舉個例子。
上聯是「山色攢文氣」,平仄為「平仄平平仄」,那麼下聯「湖光澄讀心」平仄為「平平仄仄平」,這裡「讀」是入聲字,發仄音。而「攢」字是多音字,在這裡讀「cuan二聲」,是平音,是「聚集」的意思。而「澄」也是個多音字,在這裡讀「deng四聲」,是仄音,是「澄清」的意思。而首字「山」和格律詩平仄一樣,可平可仄。所以「山色竄文氣,湖光澄讀心」是完全符合平仄格律的對聯。
平仄
不能失替
這個是指在上聯或者下聯中,必須平仄相間,不能一路平下去,比如「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這種聯句,雖然上下相對,也符合上仄下平,但是這在格律詩中是「失替」,自然在對聯中也不行。同樣也不能出現孤平,三平尾,這些都是從格律詩規則直接過來的。
詞性相同
這一點不是平仄關係,但是也說明一下,就是上下聯相對應位置的詞性是要一致的,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這個是不能亂的。「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
還有就是上聯和下聯不能重字,但是在單聯中可以,不過上聯的重複字在哪裡,下聯對應的位子也要重複字,反正是必須相對。比如「飛雪片片凝瑞,馬蹄聲聲報春」。上聯「片片」,下聯「聲聲」這樣才對。
這幾點就是對聯的基本的平仄和用詞規則。
聯讖
再講點對聯小知識。
對聯作為單獨的形式出現則比較晚,大約是在五代十國的後蜀。
第一幅楹聯是後蜀孟昶所寫的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有點神奇的是,北宋滅了後蜀,把孟昶抓走,於新春之際往成都派了自己的官員。這個官員就叫「呂餘慶」,正是「新年納餘慶」。而趙匡胤後來把自己的生日定為全國的法定節日,好巧不巧,就叫「長春節」,正是「嘉節號長春」。
這真是 一聯成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