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國際物理奧賽理論個人第一!總分第一!個人世界第一

2019-08-04     教育行動

2019年7月15日,5名高中生代表中國參加了第50屆國際物理奧賽,中國隊最終獲得團體世界第一,5名隊員全部獲得金牌!其中,來自人大附中的孫向愷同學獲得理論個人第一,總分第一!個人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的路是註定坎坷的,想要成為任何領域裡的NO.1,往往都是既具備一定天賦,又付出了十二分努力的人。孫向愷同學也並不例外。

作者前言:之前算是零零碎碎地談過幾次所謂的經驗,但大多未整理成文檔,漸漸地就遺失了。今次再提起,自是有些後悔,再想去回想,已是有點模糊了。故本次嘗試整理一個文檔,以防止以後再忘。

我是來自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孫向愷,在第50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IPhO)中,取得理論第一,總分第一的成績。

當站上IPhO的領獎台時,激動的心情真是難以言喻。那時才覺得,或許我確實應該寫一點東西,來填補這數年的空缺,聊以自慰。

有人以為我的競賽生涯頗為順利,其實不然。

開始對物理產生興趣,仿佛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不過進入到競賽學習,大約是初三的時候。之前出於好奇接觸的知識(即使是淺嘗輒止),讓我對物理這門學科沒有那麼大的畏懼,剛學起來頗有點順風順水的感覺。然而好景不長,我馬上就碰了壁。

在第33屆的物理競賽複賽中,我以0.2分之差與省隊失之交臂。這讓我意識到,僅僅靠著興趣學習競賽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再做一定量的練習才能在競賽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

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我按照競賽教練的指導按部就班地訓練。如願進入省隊後,我又懷著「雄心壯志」,來到了重慶的決賽場上。然而這志向可能反而起到了反作用,考場上的緊張極度阻撓了我的發揮,最後成績是第81名,沒能進入國家集訓隊。

吃一塹未必長一智,在上海的決賽場上,我再次因為緊張的心情,差點就此為我的競賽之路提前畫上一個句點。

經過這兩次比賽,我深刻地意識到,良好的心態真的太重要了,有時種種不可控因素就足以改變一個人的道路。

關於在高中準備物理競賽的經驗,實際策略和行動因人而異,這裡拋開細節,略提幾句,希望能略為所用:

1

"I'll do my best" doesn't help

如前所說,考場上的不確定因素太多,瞻前顧後只增加了緊張的情緒,對失敗的顧慮困擾心頭,反而會降低效率,增加錯誤率。這便是老生常談的心態問題。

在準備比賽的過程中,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朝著自己的目標大步邁進。在考試前夕,放下之前定的一切目標,告訴自己現在再做什麼也於事無補,只求在結束以後,能自信地說出」I have done my best.」

2

Making a to-do list

因為一年內可以發生很大改變,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非常重要。

首先,要有一個最長遠(當然,僅僅是競賽)的目標:我到底要走到哪裡?

其次,把新的一年(或許是高一,或許是高二)中要完成的任務列下來,並督促自己務必完成。這需要一點毅力,但若是缺失了這種毅力,目標只能轉為空談。

以我個人而言,我從來不會制訂精確到天的目標,因為總有種種難以考慮的因素阻止我完成。(如果有什麼好方法,我願聞其詳。)

3

"Education is not the learning of facts, but the training of the minds to think."——Albert Einstein

這是今年IPhO的官方宣傳語,大意是「教育不是學習書本知識,而是訓練思維。」,私以為總結這一部分的內容非常合適。

對於思維的訓練我有幾點經驗可以分享給大家(因我做題數量不多,望酌情參考):

(1)我認為要少做重複題,把省出來的時間花在對題目的思考上;

(2)不要認為所有題目解答跳過的部分都是理所當然的,嘗試證明這部分跳過的步驟,可以更熟練地掌握相關概念;

(3)遇到不會的題目,先看分析,想清楚為什麼後,再繼續自己完成後面的計算;

(4)同學間互相徵求題目的不同解法。並且要勇於質疑,不要害怕提出問題,一般情況下你有一定把握提出的問題很可能就是出錯的地方。

另外,我強烈推薦費曼學習法,由於篇幅所限,在此也不再多提了,若有興趣可自行查詢學習。

寫至此,不免又想起了許多人,許多事,他們對我能得到今天的成績功不可沒,在這裡一定要一一感激。首先感謝我的競賽教練趙子龍老師、李永樂老師、胡繼超老師。是他們在這四年內不遺餘力地指導我,鼓勵我,依稀記得他們在全國競賽前帶我們梳理考綱的情景,和他們在集訓期間凌晨離去的背影。他們曾對我寄予厚望,他們的鼓勵伴隨我走到今天。

孫向愷(中)、胡繼超老師(左二)、趙子龍老師(左一)、李永樂老師(右二)

另外,我的班主任周萌老師的「機場夢」,讓我有動力走上國際舞台;感謝人大附中早培班,提供了個性發展的平台。

還有我的家長,是他們為我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感激之情,難以言表。

希望我這寥寥數言,能有幸為各位看官採納。「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願共勉。

作者:孫向愷


和所有父母、學生一起成長,點擊最上方頭像關注「教育行動」

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AgSXWwBUcHTFCnfmSd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