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齡化程度加深,養老成了我們現代社會的一大難題。當前社會上的老年人大多都有兒有女,但提起子女養老問題,他們紛紛表示並不抱太多期待。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養兒防老」的思想,怎麼到了現代社會,竟成了奢望?
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很多老年人一輩子兢兢業業,等到退休,便想著和兒女住到一塊兒,幫忙帶帶孫子,既享受了天倫之樂,又替兒女減輕了負擔,但是住不了多久就會產生矛盾。
一方面老年人很難適應當下年輕人的生活節奏,覺得他們年輕人做的事處處讓自己看不慣,但自己一張嘴往往等來的都是爭吵。到最後不僅沒有幫兒女減輕負擔,反而傷了與兒女之間的和氣。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烏鴉定律」了,很多人一提起烏鴉就覺得喪氣,但其實烏鴉在古代是祥瑞的代表,唐代之前的烏鴉和喜鵲一樣,都被看作是「報喜鳥」。烏鴉還是孝順的代名詞,像我們說的「反哺之情」就是說的烏鴉。那烏鴉是怎麼淪落到如今的地位呢?烏鴉本該受人歡迎和尊重,但奈何擁有一張「烏鴉嘴」。
很多老年人便是如此,辛辛苦苦把兒女養大,為兒女買房置業,娶妻生子,是最該受人尊重的,但最後不僅沒等來尊重,反而招人嫌棄。最大的原因是他們一張口便會讓兒女們有一種「烏鴉嘴」的感覺。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生活方式,看待事物也有不同的理解,不少年紀大的人不管子女在社會上取得了什麼成就,總覺得孩子在自己眼裡什麼都不懂,一張口就是說教,總是管不住自己對晚輩指手畫腳的毛病。
這種行為會給兒女帶來極大的壓力,即使自己念在父母親情不放在心上,可另一半就免不了對此反感了。
為了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長輩們必須要明白子女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擁有獨立的思想,有自己的情感需求,需要被尊重和理解,無論是過度苛責還是溺愛,對孩子們的發展來說都是非常不利的,對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更是百害而無一利。
人過中年,要想餘生有福氣,就必須改變自己。以身作則,永遠比說教一萬倍,開口就苛求別人,就相當於烏鴉喪氣的呱呱聲,與其說是為了孩子好,倒不如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
改變心態,心懷美好,那麼整個世界都將是風景。老一輩人總喜歡用過去的眼光來看待現在的事,明明過得很好,卻永遠抱怨社會的黑暗。這樣的人是不可能幸福的,轉換目光,欣賞窗邊的晚霞,調整好心態,感受生活的美好,不與他人攀比,往後的日子總是會充滿驚喜。
積極向上,腳踏實地,那麼平凡歲月也將會有成就。很多人覺得自己歲數上來了,就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但其實現在的年輕人壓力已經非常大了,上有老下有小,一睜眼就是花錢。與其鞭策子女倒不如奮發向上,且不說歷史上姜子牙、劉備這些大人物都是在中晚年有所成就,就說曾經的小人物王守義,便是在60多歲才當上大老闆的。
歷經歲月的我們,不一定有多少存款,但一定積攢了不少人生經驗,只要不斷提升自己,總有守得雲開見月明的那天,即使是出門擺地攤做小販,那也能夠玩出名堂。
改變關係,付出真心,那麼柴米油鹽也將充滿幸福。很多老年人,歲數一大就喜歡思考人生,覺得自己這輩子怎麼過得這樣苦,為什麼子女們還不體諒自己?任何關係都是雙向奔赴的,山不見我我自見山,你對家人好一些,自然也會獲得陪伴。
傳說烏鴉原本是一種擁有五彩斑斕羽毛的神鳥,最喜歡的便是與別的鳥兒比漂亮,每輸掉一次就會拔掉一根羽毛,到最後就變成了我們如今看到的模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關注自身,活在當下,這樣才能真正感覺到自己擁有的小確幸,少一點比較,多一點鼓勵,這樣才能共同創造出幸福的小家庭。
當然,年輕人也要體諒父母的辛苦,每個人都有老的一天,與其在自己衰老之後感慨過去,不如從現在行動起來,對長輩們多點理解,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將孝文化刻在骨子裡的民族,每個人都該把這種文化傳承下去。而老年人也要熟悉「烏鴉定律」與子女關係更融洽,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