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祝有情人早生貴子?沒毛病

2023-08-22     壹讀

原標題:七夕祝有情人早生貴子?沒毛病

天天都是勞動節的壹讀君 | 彤 雲

轉眼又到了七夕「情人節」。

或許你也曾迷惑,為什麼要把七夕當情人節,畢竟牛郎織女連自己的愛情都左右不了,生生被王母娘娘搞得「天地分居」。要不是喜鵲好心搭橋,兩人連手都摸不到。

這麼苦命的兩個人,還讓人家保佑姻緣,這不是有點哪壺不開提哪壺嘛!

那七夕是個什麼節?該向織女求什麼?

織女是仙界巧手第一人,保佑大家心靈手巧的能力還是有的。所以在古代的七夕又叫乞巧節,是古代女性的專屬節日。那麼她們過七夕都幹什麼呢?

和閨蜜們一起穿針乞巧。

是「婦女節」,也是「女光棍節」?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作者王磊老師在書中調侃:七夕更像古代的「婦女節」或者「女光棍節」。因為七夕是女性專屬的比巧大會,針就是她們手中的比巧「兵器」。

從這個武器就能看出七夕和男同胞沒啥關係。東晉時期的《西京雜記》中記載,漢代宮女會在七月初七比賽穿針引線,民間也紛紛效仿。

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唐代詩人崔顥的《七夕》,也生動展現了家家戶戶手持針線秀才藝的盛景。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五代時期,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寫道:「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七夕穿了那麼多年的針,到了明清時期終於衍生出「丟巧針」的新玩法。

清代沈榜的《燕京歲時記》中「七月丟針」解釋了「丟巧針」的遊戲規則,「丟巧針」是七夕白天的遊戲項目,要在碗里盛水,往裡面丟小針,並保證針浮在水面上。

京師閨閣,於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謂之丟針兒。

京師閨閣,於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謂之丟針兒。

有點無聊對不對?但是能乞巧啊。

古時候的姑娘七夕除了乞巧,還有乞子、乞愛的習俗。那麼織女是如何搶走送子觀音和月老的差事的?

已婚女的「求子節」

七夕在農曆七月初七,而數字「七」在中國文化中與女人又有特殊關係,古人認為「七為生命之數」。

《黃帝內經素問》卷一《上古天真論》中提到,女性的生理以七(年)為周期,其中「二七」、「七七」最為突出:二七(14歲)的女性剛具備生育能力;七七(49歲)的女性即將失去生育能力。古人結婚早,二七前後的女子中已經有新婚少婦了,而七月初七這個「命數之日」相加為二七、相乘為七七,也就成了適齡女性乞子、乞愛的節日。

晉代《西京雜記》中記載「至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于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為相連愛。」古代女子在七月初七會去池塘邊用五色絲乞愛。

《唐歲時紀事》中記載了七夕乞子的習俗「七夕俗以蠟作嬰兒形,浮水中以為戲,為婦人宜子之祥,謂之化生」。唐代女子七夕時將蠟質嬰兒像放入水中漂流來乞子。

古代七夕供奉織女的貢品有瓜果酒炙,瓜自古就是多子多孫的象徵品,常被用來乞子。《詩經・大雅・綿》中有「綿綿瓜瓞」,指一根連綿不斷的藤上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瓜,引申義為祝頌子孫昌盛。

當然,七夕適合求子的另一個原因,也可能和回家探望子孫的列祖列宗有關……

祖宗串門的「鬼節」

七夕還有「鬼節」的別稱。

我們知道七月十五中元節是公認的三大「鬼節」之一,但廣西壯族的民間傳說中,「鬼節」的時間要長一些:每年七夕到中元節都算鬼節,是鬼魂探望親人的「年假」

在其他地區的民俗中,鬼的「年假」會更長一點,從七月初一到七月三十,整個農曆七月都稱「鬼月」。

清代記錄地方民俗的《金門志》中稱:「七月朔(初一)起,各社延僧道設醮作盂蘭會,俗名普渡,以祭無主鬼。」

《南京採風記》一書上也說:「七月朔,相會地獄門開放,鬼魂求食,各街巷於月望前後,皆延僧誦經施食,即所謂'盂蘭會』也。」

清代記錄地方民俗的《金門志》中稱:「七月朔(初一)起,各社延僧道設醮作盂蘭會,俗名普渡,以祭無主鬼。」

《南京採風記》一書上也說:「七月朔,相會地獄門開放,鬼魂求食,各街巷於月望前後,皆延僧誦經施食,即所謂'盂蘭會』也。」

「鬼月」夜間盛行的各種「燈會」、燃放「天燈」(孔明燈)、放「河燈」等浪漫活動,正是不同地區的祭祖儀式。

祭祖之餘,大家也可以將自己的心愿傳達給列祖列宗,求得祖宗保佑,因此七夕時女子乞子、乞愛、乞巧都沒毛病,神仙不管,列祖列宗也得管管吧?但七夕卻不是迎親嫁女的好時節,在《蒲城縣誌》中記載:「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節」。

黃曆顯示七夕節「忌」結婚;「宜」打掃、動土、栽種等勞動

古人認為「鬼月」陰氣重,不宜操辦喜事。既然農曆七月結婚不「吉利」,七月七日當情人節也值得商榷。

那麼七夕是如何從不宜婚嫁的「女性專屬節日」搖身一變成了現在的情人節呢?

其實,七夕的「中國情人節」年齡最多也就二三十年。

在七夕變成「中國情人節」之前,西方情人節在中國盛行一時,有些學者就提出中國應當有屬於自己的情人節,於是七夕憑藉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脫穎而出。

也有學者認為農曆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才是「中國情人節」,因為在《周禮·地官·媒氏》中記載:

「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

意思是未婚的男女可在這天隨意約會,不受傳統禮教束縛。

而「上巳節」的各種節日娛樂項目中,在河裡洗澡的活動——「祓(fu)禊(xi)」最有特色,在周朝時期由女巫主持,有潔凈身體、祛除災厄與疾病的功效。

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 《周禮》

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 《周禮》

不過杜甫的《麗人行》顯示,祓禊」更直觀的功能應該是看美女洗澡: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不過,「上巳節」與三大鬼節之一的清明節」距離很近,也不適宜結婚,甚至是「諸事不宜」,濃厚的「躺平」氣質,一看就賣不動貨,難怪不受商家青睞。

參考文獻:

[1]殷登國.七月十五中元節——鬼月談祭鬼與中國人的鬼怪觀[J].紫禁城, 2010(8):4.DOI:CNKI:SUN:ZIJC.0.2010-08-030.

[2]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9-09

[3]畢雪飛. 七夕文化在日本的傳承與發展[J]. 日本學刊(6):108-116.

[4]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society/u7ai4495707_K4.html

點擊圖片閱讀 | 為啥有些女生一吃榴槤就來姨媽

點擊圖片閱讀 | 十周年演唱會上,為什麼易烊千璽一直夾嗓子?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9d5a6e336ad7e14982c76fc28088b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