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典楊公主
你的達摩利斯劍,我的落地靴子。
審查的結果終於還是出來了,明面的時間才一個多月,實則是貫穿了整個中國儲存晶片突圍的周期。
三月的最後一天,網信辦發布公告,說要對美光的產品進行審查,當時財經無忌和幾個晶片行業人士聊起此事,都認為時間定然會很久,短則三月五月,長則一年半載。
確實,中國政府對於商務相關的審查,一直慎之又慎,輕易不會在短時間內給出答覆。
比如當年博通對高通的收購案,商務部的審核前後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相對而言,對美光的審查,看起來快了很多,但是又一切合乎常理。
有跡可循
內存被稱為是電子行業的石油,幾乎每個產品都需要。而儲存器的漲價,2016年算是最近的一個周期。
從當年的第三季度開始,儲存器開始了瘋漲。到2017年7月。DRAM的平均售價已達到了5.16美元,較2016年同期上漲了111%。NAND Flash價格截至2017年9月,64Gb 8G*8 MLC的合約價已累計上漲1.59美元,漲幅達到了75.7%。
2018年適逢「中興事件」,拉開了持續至今的科技戰。
是年5月底,中國反壟斷機構對外宣布啟動對美光、三星電子和海力士半導體的操縱儲存器市場價格的反壟斷調查。
當時,三星、SK海力士、美光在DRAM產業的市占率分別為44.9%、27.9%、22.6%,存儲三巨頭加起來95.4%的份額顯示出DRAM市場明顯已呈寡占格局。
在上個月對美光發起安全審查的時候,三大儲存器晶片公司,占據2022年全球DRAM市場份額高達95.3%,其中三星占比42.4%,SK海力士占比28.1%,美光占比24.8%。
針對儲存器反壟斷調查,早已由來有之。
在1999-2002年的全球網際網路危機期間,三星、海力士、英飛凌、爾必達、美光5家DRAM企業曾達成價格協議,控制全球DRAM市場價格。
2002年美國司法部開始起訴5家DRAM公司,並最終做出總計7.29億美元的違法處罰以及壟斷收入罰款,其中美光提前認罪免於起訴。
之後,歐盟也啟動對五大儲存器廠商的調查,於2010年作出總額3.31億歐元的罰款,其中三星被罰款1.46億歐元,而美光再次認罪,並爭取到寬大處理。
回到中國反壟斷部門的調查,其實這一切都是按部就班推進的,中國人做事情,講究的是師出有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在2020年12月19日頒布《外商投資安全審查辦法》之前,已經頒布了《外商投資法》《國家安全法》,《辦法》的基礎就是這兩部法律。
2021年3月18日的商務部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高峰答記者問時指出:「《辦法》不會給正常外國投資者和企業增加不必要負擔」。
同年7月15日,高峰則表示:「商務部將精準審查外商投資,有效預防和化解國家安全風險。」,但同時還說到:「同時避免(將外資)審查泛化」。
之後,整個市場及商務部,對《辦法》進入到一個相對的靜默時期。
直到放出新聞,沒想到是個王炸。
勝之不武
與美國眾多的科技公司不同,美光並不是真正意義上以科技起家的美國公司。
在美國DRAM的發展中,有兩家公司是無法避而不談的。
其中英特爾DRAM產品在1974年的全球市場份額達到驚人的82.9%,成為第一個行業霸主;隨後的幾年,莫斯泰克(Mostek)公司一度占據了全球DRAM市場85%的份額,比巔峰時期的英特爾還要高,但是好景不長,莫斯泰克被UTC收購,後來又轉賣給了意法半導體。
1978年成立的美光,是由DRAM的第二任霸主莫斯泰克幾個離職員工創建,繼承了莫斯泰克的衣缽,在1985年英特爾退出DRAM市場後,美光成為了美國公司延續儲存器的「香火」。整個80年代,儲存器的王者是日本的眾多公司,即便是美國,首當其衝的是英特爾和德州儀器,以及IBM。
美光在日本企業的壓迫中,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反擊機會,一度向美國政府尋求救助。甚至中間為了生存,嘗試過眾多的業務。
比如90年代初期,美光成立子公司Micron Computers製造個人電腦,但當時的PC霸主是IBM;1998年的,美光通過併購Rendition而進入3D加速晶片市場,但此時的加速卡,已經是英偉達的天下了;2008年,美光推出Aptina成像部門,試圖進入CMOS領域,但是這個行業,早就沒有美國公司的身影了。
那美光是用什麼方式,達到今天全球第三的市場占有率?
答案是藉助美國政府的行政力和反壟斷調查,而獲得今天的地位的。也就是說,美光是貿易戰和美國長臂管轄的最大受益者,而且也是美國政府禁令的堅決執行者。
2002年美國司法部對五家儲存器廠商的調查,美光的認罪,被認為是價格聯盟瓦解的原因,免於起訴的美光,看著另外四家繳納了高達7.29億美元的罰款。
三星與海力士如果不是在韓國政府的幫助下開始大規模的逆周期投資,大機率會在經濟危機與調查下,走向不歸路。
可惜另外兩家沒有這樣好的待遇。
這場起訴,直接導致了英飛凌將儲存器事業部拆分組建奇夢達,並於2008年破產;導致了爾必達的衰落,從此日系儲存器一蹶不振——原因是爾必達是日本全部DRAM企業拆分後重新組合的公司,這些企業是鑄造日本DRAM王朝的松下、東芝、NEC、三菱、索尼等。
塞菲特(奇夢達總經理)與坂本幸雄(爾必達董事長)
奇夢達的倒閉,在台資產被華邦與南亞科獲得。
作為當時奇夢達最大的代工廠的華邦,獲得了奇夢達最具有市場競爭力的65nm工藝製程的DRAM技術,和剛剛取得突破並發布的46nm工藝製程技術,而46nm工藝是當時全球最為先進的DRAM工藝。
華邦隨後選擇與爾必達合作,放棄了標準型DRAM產品的生產,華邦繼承奇夢達的技術,最終停留在了46nm工藝製程。
奇夢達與南亞科的合作主體是華亞科,華亞科當時已經是奇夢達標準型DRAM的主要代工廠,奇夢達破產後,美光取代奇夢達,通過美商美光亞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成為華亞科的股東,從而獲得了奇夢達在華亞科的所有生產資料及技術。
隨後,華亞科退市。美光通過借雞生蛋的方式,在DRAM江湖的血雨腥風中,獲得了賴以生存的一線生機——奇夢達遺留的46nm工藝製程技術。
2013年,華邦退出DRAM標準型市場五年後,爾必達被美光收購,耗資20億美元,通過對爾必達的收購,美光獲得了當時DRAM最先進的工藝製程——25nm技術。
收購成功後,2008年當選為爾必達董事長的坂本幸雄對外表示:「爾必達的破產不只是因為金融危機的原因這麼簡單,爾必達是在美國和韓國聯合打壓之下滅亡的。」
收購案之後,歐洲、日本全部退出DRAM市場,DRAM市場被三星、海力士、美光壟斷至今。
為什麼是美光?
首先,作為根生於半導體產業的發家之地美國的公司,可以分析的內容本來就很多,尤其美光本身血統就是非常純正的美國半導體公司。
組建美光的是來自莫斯泰克的幾位離職員工,繼承的是橫掃全球DRAM市場的基因;而莫斯泰克是由德州儀器半導體中心的首席工程師L.J.Sevin(MOS場效應管專家),拉著一幫同事辭職,在麻薩諸塞州成立的。
因此美光一直被認為是美國半導體產業的代表公司之一。
其次,美光是目前美國少有的IDM公司,另外一家是桌面級CPU的王者英特爾。對於目前美國一直呼籲的製造業回流,美光一直是重要的參與者之一,也是美股的成分股之一。
官方的公告,往往是滯後的。
在公告早些時候,美光發布了2023財年第二季度(截至2023年3月2日)財報,財報顯示美光的收入為36.93億美元,去年同期的77.86億美元,增長率-47.4%。提記高達23.12億美元的GAAP凈虧損,毛利率從2022財年第二季度的47.2%暴跌至-32.7%。
財報也從另一方面印證了,審查應該開始了很久,而國內的各大主流公司,都心照不宣的停止了相關的採購。
中國大陸市場在美光的銷售中占比約為10.6%,如果計入包含美光產品的中間件,則這個占比會更高,行業人士估計接近三分之一。
財經無忌認為這個估計是接近真實的市場情況的,營收加上計提的14.3億的庫存之和約為51.23億,接近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二。
此外,美光對中國企業的起訴、在政府的遊說、在制裁政策的執行上,也是犯了眾怒的。
2016年,福建晉華成立,開始與台灣聯電合作,開發DRAM產品,並大力建造生產基地。
2017年12月,美光向加州聯邦法庭指控福建晉華和聯電,宣稱聯電竊取其存儲晶片的關鍵技術,並交給福建晉華。這一指控直接導致了福建晉華在2018年被美國納入到實體清單名單。
不過福建晉華尚且爭氣,在2022年年底,已經達到月產2萬片12吋晶圓的DRAM晶片的真實能力。
從2018年開始,有記錄顯示,美光共向美國政府遞交了超過170項的遊說文件。
其中,在貿易保護、智慧財產權糾紛、中國競爭(威脅論)等內容幾乎都將矛頭指向了中國相關的企業;與技術研發、晶片製造、移民(商業間諜)等內容也與中國的企業相關,而這些內容,在美光的遊說文件中超過了三分之二。
這些遊說中,影響最大的是遊說美國司法部對晉華總經理陳正坤、兩名曾任職瑞晶(後被美光併購)工程師共三名個人提起訴訟。
美國司法部最終以陳正坤從美光盜竊機密為由,對陳正坤發布通緝令。
這件事是美光遊說能力與美國長臂管轄最為集中體現的地方,與趁火打劫取代奇夢達入主華亞科、落井下石收購爾必達不同的是,借用政府的行政力來打擊競爭對手,採取非市場化的方式來遏制競爭對手,手段是何其的下作。
更為惡劣的一點是,對陳正坤的通緝,打開了美國對競爭對手相關負責人,直接以國內法的名義執行長臂管轄的權力魔盒,在當時雖然沒有引起集中關注,實則影響一點都不下於唆使加拿大逮捕華為的孟晚舟。
與之相對應的是對華為的斷供。
2019年5月16日,華為事件的第二天,美光第一時間對外發布信息,宣布對華為斷供,雖然一個多月後就獲得了許可,開始重新對華為供應產品,其實也是不得己而為之的,之後華為的兩三代高端手機上,已不見美光的產品,取而代之的是海力士及國產儲存器產品。
一些影響
在審查公告發布後,《環球時報》發布文章,評論道:「對美光產品的禁令是一個個案。中國對網絡安全風險的審查絕不應被誤解為針對外國公司。」
此外,聯想到4月初外交部新聞發布會上,毛寧答記者問時說:「依法對影響或可能影響國家安全的網絡產品進行網絡安全審查,是一項「正常」的監管措施。」
從言論中不難看出,相關部門的審查,儘可能的將輿論、社會認知往合理、合法,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企業的正常審查工作上引導,事實上也是如此。
《反壟斷法》實施於2007,安全審查部門開始行使職能是2011年,這十幾年中,中國相關的部門其實一直在兢兢業業的工作中。
而且審廠美光這件事真正的起因也不是所謂的貿易戰,實則發起於2016年的漲價潮,當時與DRAM一起漲上天的還有最不起眼的被動器件——電阻器和電容器。
只不過對儲存器三巨頭的審查持續時間長、跨度大,剛好在這段時間有了結果,適時地對外公布而已。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容易引起注意而已。
此外,這件事也沒有真正的板上釘釘,網信辦公告寫的是「我國內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應停止採購美光公司產品」,購買主體是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停止採購用的定語是應該的「應」,而不是「禁止」,購買主體中並沒有包含「消費品」市場。
同時指出「目的是防範產品網絡安全問題危害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並不是要將美光趕出中國市場。
既然是依法依規,先不論美光乾沒干那些「齷齪事」,至少在法律法規的範圍內,可以選擇上訴或者認罪,甚至還可以選擇接受罰款、限期整改也不是不行。
總之就是「只要遵守中國法律法規要求,歡迎各國企業、各類平台產品服務進入中國市場。」
對於被審查美光,會不會放棄中國市場這樣的問題,其實並不值得討論。
美光是為數不多曾經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投資建廠的美國企業,但是其西安的工廠,僅僅是作為產品的組裝產線而存在,其最先進的產線在爾必達的老家廣島和美光的老家愛達荷州。上海的研發中心也於2022年1月關閉,遣散150餘名工程師,並要求其中40餘名選擇移民美國。
退出後,三星和海力士會迅速占領其市場。
這一點就看美國敢不敢勒令三星和海力士也放棄中國市場。當然也要看三星願不願意放棄其全球最大的西安工廠、海力士願不願意放棄無錫工廠已經從英特爾手中買來的大連工廠,這都是幾百億美元真金白銀的投入才有的規模。
當然,還要考慮福建晉華、長江儲存以及合肥長鑫的替代能力。
但凡了解一點福建晉華月產2萬片12吋是在何種艱難的情況下完成的,就知道國產設備、國產產線的替代,其實已經達到一定的水準了。
何況還有智慧財產權風險更低甚至可以排除的長江存儲和合肥長鑫。
150億元的空缺不多,如果是分給了這三家,足以支撐起後續的研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