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在去西天取經的路上,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
這九九八十一難,是西天取經路上佛祖對唐僧的考驗,這一路上,但凡唐僧的心性有所動搖,他都不能取得真經,但是,讀者不禁感到疑惑,佛家戒律那麼多,唐僧到底是如何守住本心的,他又有沒有犯戒呢?
蠍子精的一番話向讀者解答了這個疑惑……
蠍子精的考驗
在唐三藏取經的路上,師徒四人總是遇到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
若說起尋常的艱難,也無非是氣候惡劣、山路難行、以及出使到其它國家可能會碰到的語言、文化不通等問題,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困難,就已經會讓許多人望而卻步了。
唐僧要面臨的第二重困難,就是取經路上的魑魅魍魎,幾乎所有的妖怪都知道吃了唐僧的肉就能長生不老,唐僧就是妖怪們眼中的香餑餑,妖怪們就算拼上性命,也要參與到這場豪賭中來。
在許多讀者看來,唐僧在取經路上遇到最大的困難應該就是那些性情兇殘的妖怪,但事實卻並非如此:縱觀整個《西遊記》,凡是遇到想吃唐僧肉的妖怪,師徒四人消滅這些妖怪即可,在掃清了障礙過後,他們就可以重新踏上取經的征程。
在取經路上,唐三藏面臨的最大考驗並不是妖怪和天氣,在取經路上,唐三藏面臨的最大考驗,正是自己的內心。
作為一名出家人,唐僧必須嚴守著清規戒律,要斷絕自己凡俗的情感,但是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有七情六慾實在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無論是天氣地理條件的惡劣、還是路上各路精怪的兇猛,歸根結底都是對師徒四人肉體的磨鍊,儘管忍受這種艱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唐僧可以藉助三個本領強大的徒弟,特別是大徒弟孫悟空,只要孫悟空在,到最後總能化險為夷。
但是,精神上的考驗只能由唐僧一人面對,唐僧的一面是作為堅定不移地尋求真經的轉世靈童,一面則是作為普通人的七情六慾,在取經的路上,這兩面註定是衝突的。
精神上的考驗從何而來?——在西天取經的途中,由於唐僧外表英俊、氣質超凡,也有許多妖精對唐僧起了非分之想,想要和唐僧結為夫婦,其中有一隻蠍子精,更是挑逗大膽地向唐僧提出了許多問題。
在《西遊記》中,蠍子精無疑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妖精,不同於受教條約束一板一眼的神仙,蠍子精生性叛逆,打出生起就有著一股玩世不恭的氣息,曾經因為一時好奇,在西天雷音寺聽如來講佛法。
如來見狀,就推了蠍子精一把,沒想到蠍子精是個不服輸的主,當即便用尾巴上的鉤子扎了如來一口,扎的如來疼痛不已,蠍子精則趁亂逃走,來到人間尋得一處洞府,恰好聽聞去西天取經的聖僧來到此處,在長生不老的誘惑下,無所拘束的蠍子精顯然起了興趣。
起了一番調虎離山將唐僧的幾個徒弟引開後,蠍子精使出一陣妖風,便將唐僧抓進了自己的洞穴,又見唐僧相貌俊秀,氣質脫俗,蠍子精頓時起了非分之想,想要將唐僧留在洞府,與自己做一對夫妻。
見唐僧一本正經,不言不語,蠍子精又起了調侃的心思,她偏要考驗一下這位聖僧是否真的有傳說中那麼清心寡欲,是不是一直恪守著清規戒律。
蠍子精要手下端來了兩盆饃饃,對唐僧道:「御弟莫煩,我知你在女兒國赴宴時還未曾進食,我這裡有兩碟饃饃,一碟是素的,一碟是葷的,可以用來壓壓驚。」
三個徒弟都不在身邊,唐僧不知道他們的安危,他自己也沒有摸清楚狀況,倘若激怒了蠍子精,自己豈不白白丟了性命?思索再三,唐僧還是問道:「葷的何如,素的何如?」
蠍子精答道:「葷的是人肉餡的饃饃,素的是鄧沙餡的饃饃。」唐僧當即要來了素的,將素的劈為兩半,自己吃一半,剩下的一半遞給了蠍子精。
蠍子精見狀,起了調侃的心思,她笑著問道:「御弟,你怎麼不將葷的劈破於我?」
唐僧當即答道:「我是出家人,不敢破葷(戒)。」
蠍子精聞言笑得更開心了,她意味深長地看著唐僧,問道:「你說你是出家人不敢破葷,可前幾日在子母河喝高,今日卻又在我洞府吃鄧沙陷?」
唐僧答道:「水高船去急,沙陷馬行遲。」
這一番對話,正是蠍子精對唐僧的一場考驗,每一句話都暗藏玄機,在對話中,蠍子精一度提出了幾個尖銳的問題,如果不是唐三藏急中生智,只怕他早就掉入了蠍子精的語言陷阱中了。
那麼蠍子精的問話中究竟有何種深意呢?
首先,蠍子精拿出葷素兩碟饃饃,就是在試探唐僧,而唐僧果不其然地選擇了素饃饃,並將其中的一半分給了她,她便問為何不「劈破」葷的,這句話有雙關的意思。
蠍子精問的葷既指肉食,也是一種大膽的暗示——我想與你結為道侶,我也不會要你還俗,你依舊可以念念佛經,為何你不與我一起留在洞府,做一對快活神仙呢?
面對蠍子精的第一個問題,唐僧回答地言簡意賅,就是自己身為出家人,要恪守戒律,守著葷戒,所以不能吃葷腥的食物,守著淫戒,所以不能與你結為道侶。
蠍子精聽了這話,也不感到生氣,因為她手上還有一個唐僧的把柄,這也就是她向唐僧提出的下一個問題。
既然你唐僧說著自己守葷戒不吃葷腥,但是我分明記得你在女兒國喝了子母河水,而子母河水喝了就會懷孕,這個水就是葷,並且吃了我洞府的東西,你說你不敢,但是卻做了出家人不應該做的事,這你又怎麼解釋?
唐僧見蠍子精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深知這也不是一個好糊弄的妖精,思索了一番,就有了這十個字的答案,其中「水高」也是一語雙關,既暗喻著河水,也是指女兒國。
女兒國國王想要留住他,但他匆匆趕路,不願意留在女兒國,但是「沙陷(餡)馬行遲。」他在蠍子精的洞府滯留,吃下鄧沙陷的饃饃,實在屬於形勢所迫。
當然,對唐僧的這個回答,也有著不同的解讀,在小說中,此時的孫悟空化作一隻小飛蟲潛入了蠍子精的洞府,唐僧和蠍子精的對話被孫悟空聽得一清二楚,而在這個對話結束後,孫悟空竟然害怕師傅道心受到影響,才匆匆現出原形,與蠍子精打響了第一場戰鬥。
如果將唐僧的兩句話這樣理解,似乎也不能解釋孫悟空的急切,因此唐僧說的話還可能有這樣一層意思:在女兒國我不願留下,因此我離開了,但是在你的洞府我卻走不了了,唐僧說出這番話,意在討好蠍子精,免得惹怒了蠍子精,自己也性命難保。
而在蠍子精的話語中,「吃水高」諧音為「吃水糕」,水糕是一種民間流行的面點,這種面點造型圓整,中間有一個紅點,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女性的乳房,蠍子精便是在調侃唐僧在女兒國「吃豆腐」。
所謂的「鄧沙陷」正是今天常見的豆沙餡,蠍子精說唐僧吃了自己洞府的饃饃,其中的挑逗意味就很明顯。
若是這樣解釋,這番話讓孫悟空理解出另一種意思也就不足為奇了,於是聽到此處,孫悟空生害怕師傅動了凡心,破了修行者的清規戒律,才匆匆現出原型,未經準備便與蠍子精纏鬥了起來,因此才有了後來的情節。
誠然這樣理解也無可厚非,只是無論唐僧的回答是傾向哪一個意思,他都是不接受蠍子精的條件的,所以在蠍子精面前,唐僧並沒有破戒,也堅持著自己的本心。
以為沒有充足的戰前準備,也沒有對敵人的本領進行充分了解,孫悟空便被蠍子精蟄傷逃走,勝利歸來的蠍子精就把唐僧強行捆入洞房,想要與唐僧成親,在原則性問題面前,唐僧誓死不從,惱羞成怒的蠍子精將唐僧綁了起來,只得作罷。
最後得道而來的孫悟空消滅了蠍子精,成功救出了唐僧,唐僧也算順利通過了這場考驗。
從女兒國之行看唐僧是否破戒
這一推一拉,正是蠍子精和唐僧的一場心理博弈,一個熱情似火,大膽挑逗,一個心如止水,進退有度,雙方都是有備而來。
而如果將蠍子精的問題看作是對唐僧道心的一場考驗,那這其中便更有文章,與其說給出考驗的是蠍子精,倒不如說唐僧面臨的真正考驗是在蠍子精口中反覆提及的女兒國。
而唐僧在取經之路上究竟有沒有破戒,讀者在這個問題上產生爭議的源頭,也在女兒國之行上。
唐僧從女兒國借過,女兒國王對這位英俊的僧人一見傾心,想要將唐僧留在女兒國和自己共度一生,最終被唐僧的大義感動,留著一腔思念地目送師徒四人遠去,這就是人們對女兒國故事的記憶。
儘管這個版本和原書中記載的故事有所出入,但唐僧確實在女兒國動了凡心。
人們說自古以來情字難解,哪怕是多年修習佛法的高僧,都會有動心破戒的時候,唐僧既是轉世靈童,又是肉體凡胎,在女兒國之行以前,他的人生目標都只有一個,那就是堅定不移地尋求佛法,成為一代高僧。
但女兒國的存在,女兒國國王的真情流露,讓唐僧這顆久經寂寞的心也產生了些許的漣漪,對一個人而言,到底是成佛成祖重要,還是簡簡單單地過好世俗生活就行,這兩種人生選擇,究竟哪一個對他來說才更為真實?
而如果動了凡心就是對佛祖的不真誠,那成佛的標準是否又太過苛刻?
儘管故事的最後,唐僧依舊選擇了西天取經之路,但這更能說明,至少唐僧不是純粹的六根清凈之人。
在女兒國里,他數次仿徨掙扎,當女王情真意切地說出:「招贅御弟爺爺為夫,坐南面稱孤,我王願為帝後……」時,唐僧並沒有堅定地拒絕,而是沉思許久,低頭不語。
而女王同樣問過唐僧吃葷還是吃素的問題,唐僧回答自己吃素,卻在後面緊接著來了一句「但是未曾戒酒,可飲幾杯素酒。」在面對女兒國國王的時候,唐僧遠沒有在蠍子精面前那般斬釘截鐵,而素酒一飲,唐僧就已經破了酒戒。
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女兒國國王無疑是一個理想中的妻子:她溫柔多情、善解人意,同時還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女兒國國王的出現象徵著唐僧受到所有的世俗誘惑,說不動心那是假的。
此後經歷了一番思想鬥爭,唐僧還是堅定了自己最初的理想,重新踏上征程,那怎麼回應女王的盛情呢?師徒四人就進行了一番設計,先哄女兒國國王開心,和她來一場假結婚,拿到通關文書了就繼續上路。
這個計劃就這麼順利地進行了,國王欣喜若狂,立刻和唐僧舉辦了婚禮,唐僧究竟是何反應並沒有詳細地說明,但是至少,他是不排斥這件事情的,絲毫沒有在妖精洞府的那種戰戰兢兢。
只是,按照佛家戒律來說,不管唐僧是真結婚還是假結婚,他都已經又破了一戒,可見西天取經之路確實考驗重重,哪怕心如止水,也難免因為人間種種而泛起絲絲漣漪。
但是唐僧依舊成功取到了真經,這又是為什麼?女兒國情節正是作者的有意為之,從小在佛寺長大的唐僧並不知道何為愛情,一個決定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人,如果自己都沒有經歷過感情,他又怎麼會理解人間的感情呢?
在唐僧的成佛之路上,感情是必不可少的一段經歷,一個人的神性須得從人性中來,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西行之路上一度破戒的唐僧,最終卻依舊擁有成佛的資格。
必先經歷愛恨嗔痴,才能參破愛恨嗔痴。
參考文獻
《西遊記》;吳承恩
《 試論中的「小女人」形象——以百花羞、蠍子精 為例》;中國知網;2015年10月1日
《之「女兒國」影視改編研究》;中國知網;2020年6月1日
《 普蘭科迦:孔雀河裡流淌著「女兒國」的傳說》;中國知網;2022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