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喀山茶博物館,做客 「萬里茶道」上的中俄茶文化會客廳

2024-10-23     文匯報

10月18日,俄羅斯喀山茶博物館,展廳中通過模型重現了數百年前的「萬里茶道」。

在俄羅斯韃靼斯坦共和國首府喀山,一座二層小樓的茶博物館坐落在城市的中心街道上。這裡曾是喀山歷史上著名的商業家族——庫沙耶夫家族的莊園,這個曾經在當地極為顯赫的家族,核心業務之一就是茶葉貿易,而支撐著他們從事茶葉貿易的,正是起自中國經蒙古一直抵達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古老商道——萬里茶道。如今,這裡成為了中俄茶文化交流的會客廳,因茶結緣,也以茶會友。

「萬里茶道」曾是聯通中俄的「世紀動脈」

始於17世紀的「萬里茶道」,全長約1.4萬公里,南起中國福建武夷山,經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內蒙古向北延伸,途經蒙古國,抵達俄羅斯,是歐亞大陸重要的經濟文化交流通道,也是聯通中俄的「世紀動脈」。這條商道參與人口之多、途經區域之廣、商品流通量價之大、對歷史文化影響之深,某種程度上可與「絲綢之路」相媲美。

萬里茶道中興之時,一些俄商從喀山出發,前往中國湖北販茶設廠。萬里茶道,帶來了人員流動、信息流通、文化傳播,也帶動了伊爾庫茨克、鄂木斯克、下諾夫哥羅德等俄羅斯沿線城市的興盛。

在喀山的茶博物館中,各種場景還原了萬里茶道從中國延伸出境後,隨著商隊的行進,飲茶文化的一路傳播。在這個過程中結合各地自然、社會條件,逐漸形成了風格各異的當地茶文化。比如在蒙古草原上,人們為了適應遊牧生活,省去了複雜的飲茶器具,選擇用石頭壘灶支起鐵鍋煮茶。茶博物館的講解員瓦連京告訴記者,在今天的俄羅斯貝加爾湖地區仍較好地保存了這種草原上的飲茶方式,也被稱作「卡爾梅克茶」。

喀山被稱為「俄羅斯的茶葉麥加」

喀山因地處伏爾加河中游,一直是重要的貿易樞紐,自然也成為萬里茶道上的重要站點。隨著時間的推移,飲茶之風在這裡逐漸形成,並產生了在整個俄羅斯都很有名的「韃靼茶」。正如俄羅斯一位文化博主所寫,「2019年底,俄羅斯首次出現民眾喝咖啡多於喝茶的情況,但這個統計數據具體到韃靼斯坦居民並不適用:茶是當地文化的支柱,是生活穩定的元素,也是治療悲傷的萬能良藥」。

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加之韃靼人長期在這條商路上從事貿易活動,相較於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民眾,當地人接觸中國茶葉的時間要早很多。歷史上,喀山甚至曾被稱為「俄羅斯的茶葉麥加」。當地的貴族、富商和神職人員們往往直接在當時的兩處貨場選購茶葉,而中國茶葉則是那裡最熱銷的商品之一。當然,作為當時社會底層的廣大勞動人民是喝不起這些遠道而來的中國茶葉的。於是博物館的講解員給記者展示了「假紅茶」——一種花草曬乾後形成的顏色差不多的平替,至於味道,反正當時喝「假紅茶」的群體沒有機會喝到真正的茶葉,所以正宗與否也就無從談起。

「韃靼茶」既指茶葉本身,也包括由此形成的茶文化。韃靼人的茶葉主要是花草茶,以紅茶打底,搭配以不同的花草、香料製作而成。韃靼人喝茶一定會搭配茶點,從糖果、乾果到「恰克恰克」(一種類似沙琪瑪的點心)這樣的糕點,甚至是牛羊肉餡料的三角包這種「硬貨」主食,也可以成為韃靼人的茶點。俄羅斯作家巴尤坎斯基在專著《穆斯林為什麼需要茶》中寫道:「無法想像韃靼人在安靜和孤獨中喝茶,他們喝茶總是外向的。」韃靼人喝一頓茶能持續數個小時,既是喝茶也是溝通和交流,重點是建立彼此間的信任,以及強化家庭聯繫和熱情好客的價值觀。

中國珍貴禮品被視為鎮館之寶

「在喀山,人們自古以來就用茶迎來送往,這是當地的特殊文化,與中國文化相通。」長期研究萬里茶道的俄羅斯學者伊利因說。如今隨著中俄兩國致力於恢復萬里茶道的歷史人文價值,喀山的這座茶博物館也收到了來自中國的珍貴禮品。博物館中由中國贈送的78公斤「中國傳統黑茶實物參考標準樣茶」,被放在第一展廳最顯眼的位置,被視作鎮館之寶。喀山茶博物館也是俄羅斯唯一一家被正式授權保存中國茶葉標準樣茶的博物館。

在茶博物館的銷售區,記者不僅看到了散裝「韃靼茶」,還發現了採用壓餅工藝製作的「韃靼茶餅」。僅從外觀上看,如果不是包裝上的俄語和韃靼語,「韃靼茶餅」與中國茶餅造型幾無區別。

作者:高寒

文:本報特派記者 高寒 圖:高寒 攝 編輯:劉暢 責任編輯:張勇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8eb5103feb22c498d8bcc1629198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