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創世界一流」已融入港珠澳大橋建設者血脈中
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 蘇權科
凌晨1點的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燈火通明,數輛滿載魚蝦蟹貝的貨車先後進入大橋口岸海關監管區,幾分鐘時間便完成後台自動驗核,辦結手續,經港珠澳大橋前往香港市場。
據拱北海關統計,2021年,經港珠澳大橋口岸鮮活水產品出口達2.4萬噸,同比增加1.6倍;出口鮮活水產品種類多達28個,較往年增多10個品種。自港珠澳大橋開通以來,從大橋口岸出口鮮活水產品至港澳的企業也由最初的4家增加至現在的27家,主要分布珠海、中山、陽江、順德等地。
港珠澳大橋變身成為聯結粵港澳三地的「民心橋」。以上正是這座「民心橋」為粵港澳大灣區注入強勁動力的一個縮影。
用好這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開通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港珠澳大橋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
諄諄囑託,殷殷期望。作為大橋管理運營單位,我們的首要工作是用好這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
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迅速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黃金通道」,客流、貨流屢創新高。港珠澳大橋作為連通粵港澳三地的跨境大通道,具有通關效率高、交通便利的優勢,港珠澳大橋及口岸7×24小時全天候通車通關服務,為保障供港、供澳民生物資安全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出境車輛從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出發,30分鐘可抵達香港機場,1小時內可達香港葵涌碼頭,15分鐘內可達澳門機場,大橋基本與香港機場、澳門機場、香港葵涌碼頭實現「空港—陸路—海港」區域聯動。
大橋建成投入運營後,我們仍在努力提高大橋的運行效率,為更多用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以世界一流的品牌創造效益的最大化。相關部門經過大量調查、協調、論證,積極爭取更多有利通行的措施落地,比如爭取進一步放寬跨界通行政策,儘快落實單牌港車北上、澳車北上等措施,增強三地互信聯動機制,盡力實現人車物能上橋、願上橋的良好局面。未來,我們會積極將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裝備在大橋上。我們的大數據平台建立起來以後,能更好地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一流大橋要一流運營。我們將繼續運用科技的力量,實現運維管理向「智能」轉變,提高服務水平,讓大橋真正變身連通粵港澳三地的「民心橋」。
苦幹巧幹干出港珠澳大橋專用技術標準體系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總書記要求廣東的同志們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真抓實幹、奮發進取,以新的更大作為開創廣東工作新局面,在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國前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體現了一個國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鬥精神,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自主創新能力,體現了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我認為,這種勇創世界一流的精神不僅已然融入了大橋每一名建設者的精氣神中,如今也滲透進了每一名管理者、維護者、運營者的血脈中。
港珠澳大橋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先導工程和試驗田,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創新共建共管模式,鍛鍊培養了一批專業人才,我們希望借鑑「一國兩制」下三地合作寶貴經驗,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前期設計、建設和重大決策。港珠澳大橋從紙面走向現實,前後三十多年,不僅見證了香港、澳門回歸之旅,見證了粵港澳三地經濟社會的變遷與互動,還見證了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橫空出世和落地迴響。港珠澳大橋本身也是「一國兩制」背景下粵港澳三地緊密合作的成功典範,開創了在中央政府的領導下粵港澳三地合作共建重大工程之先河,建設過程中創立了三地協同決策、協調發展和協商解決爭端的管理機制。目前,這一良好的協同機制正在延展至管理運營甚至更多領域,為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提供了很好的經驗。
經過無數建設者年復一年苦幹巧幹,我們形成了寶貴的港珠澳大橋專用技術標準體系。我希望把這個標準進一步完善,使以後的跨海工程形成中國橋隧工程的一個新標準。港珠澳大橋不僅展現出「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更宣示了中國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面向未來,我們將重整行裝再出發,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再攀新高峰。
我也非常高興,作為一名大橋建設者,在履職全國政協委員期間,把不同領域的發展建議帶到全國兩會或提交給相關部門。例如, 2018年12月28日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提交的《大橋通航安全管理特別規定》被廣東省列入2019年度立法計劃;2019年3月,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我提交了《關於解決海洋水域管理法律衝突的提案》,交通運輸部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在辦理提案過程中非常重視,大力推進立法進度。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希望把大橋建設期間積累的三地協作、共建共管的經驗更好地服務於大灣區建設,我將繼續關注三地協同創新體系的建設。
在前海這片熱土講好改革開放
深圳改革開放幹部學院黨委書記、院長 陳民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深圳改革開放幹部學院在深圳前海應運而生。按照廣東省委、深圳市委的部署,學院承載著三大重要使命:全面系統深入研究、闡釋、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培養優秀幹部人才;講好中國故事、廣東故事、深圳故事,更好彰顯「兩個窗口」重要作用。
「要繼續發揚敢為人先的精神,勇於先行先試,大膽實踐探索,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的殷殷囑託,一直激勵著我們勇毅前行。大膽實踐、勇於創新,已成為我們發展成長的內在基因和原生動力。我們聚焦「改革開放」時代課題,在前海這片希望的熱土上講好黨的創新理論和改革開放,打造新時代幹部鑄魂賦能的「橋頭堡」,激勵幹部群眾當新時代的「拓荒牛」。自成立至今,學院已在前海舉辦培訓班307個,培訓學員1.86萬人次。
時不我待,久久為功。今年學院將圍繞黨建引領、規範化管理、高水平研發、數字化轉型、國際化發展下功夫,努力建設創新型、開放式、國際化的教學平台、實踐基地和展示窗口。
讓更多首創在南沙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口岸工作辦公室主任 羅建文
「要向改革開放要動力!」回想南沙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歷程,我作為一名基層幹部,對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有了更深的體會。我們從無到有培育跨境電商、汽車平行進口、文化藝術品保稅等外貿新業態,現在這些已成為南沙外貿新業態亮麗的名片。
南沙是全國最早開始試點跨境電商的地區之一。當時我作為業務處長,接到任務後,找企業和有關單位溝通、協調,尋找推動工作的路徑。我們從試點企業實際需求出發,依託海港優勢,爭取海關等部門的大力支持,打開跨境電商發展「新局」,南沙跨境電商應用實例入選了商務部「最佳實踐案例」。此後,南沙將先發優勢轉化為改革創新動力源,推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吸引了約600家跨境電商企業前來,南沙也因此成為國內外知名品牌重要供應鏈集散地,跨境電商進出口值位居全國前列。
作為商務部批覆的首批汽車平行進口試點自貿區,南沙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在全國首創「保稅+會展」「保稅倉儲+保稅流轉」模式,南沙口岸累計平行進口汽車超5萬輛,連續多年是國內平行進口汽車第二大口岸。在文化藝術品跨境交流領域,南沙完成了廣東自貿區首單藝術品保稅展示業務,並首個操作全球規模最大的雙年展項目的全部藝術品進出口項目。2021年實現藝術品進出口約7.7億元。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接下來,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進一步貫徹落實深化改革開放,讓越來越多的首創在南沙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推動外貿新業態提質增效。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陳治家、王納、耿旭靜、 董業衡 通訊員:陳麗月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陳治家、王納、耿旭靜、 董業衡 通訊員:陳麗月
一圖設計:劉贊文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陳婷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8d293b9814c2f602cd91465524ba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