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有風的地方》口碑兩極分化,問題出在哪裡?

2023-01-13     第一製片人

原標題:《去有風的地方》口碑兩極分化,問題出在哪裡?

2023年1月13日刊總第3352期

都市的快節奏讓各行各業都陷入內卷,這也讓都市人群開始嚮往「慢生活」。從《嚮往的生活》《五十公里桃花塢》等「田園治癒風格」的主題綜藝,到《兩個人的小森林》等田園治癒劇,這股「唯美」「解壓」「親近鄉村自然」的創作風,從綜藝刮到了影視。

近期,李現與劉亦菲主演的《去有風的地方》引來了一波觀劇熱潮,該劇主打「田園治癒」,將鏡頭聚焦雲南鄉間。農田與花草,藍天與矮房,勞作收穫後飽餐一頓,這些觀眾理想中的鄉村元素與生活方式全在劇中展露無遺,讓不少觀眾感慨該劇題材新穎、景美人美,內容輕鬆解壓,「旅遊慢綜藝電視劇化,生活流細節做得還不錯」。當然叫好的同時也有人覺得該劇節奏過慢、主題模糊,像是以愛情為名的旅遊宣傳片。

「慢節奏」不等於劇情拖沓

在當下「田園治癒風」當屬題材新穎的類型,但其實台灣地區、日韓前些年早已入局,比如台劇《俗女養成記》《花甲男孩轉大人》,韓劇《海岸村恰恰恰》、日劇《凪的新生活》《什麼都不想做》等等都是有口皆碑的作品,而這類劇也被稱為 「新鄉村劇」。這類劇集大多有個恆定的敘事模板,即都市青年因為一些事情陷入困頓,想找個生活節奏慢、環境好的鄉野待上一段時間,從到迷惘到清醒,最後獲得自洽的人生,《去有風的地方》也是如此。

許紅豆從畢業開始就過著996的社畜生活,與閨蜜陳南星約好的雲南之旅也因工作繁忙遲遲無法兌現,在陳南星被查出癌症去世後,紅豆放棄了升職的機會,辭職去往雲南。

來到雲南雲苗村,許紅豆住進了三個月起租的「有風小院」,在這裡她認識了放棄北京高薪工資回鄉創業的老闆謝之遙,曾遭遇網暴來到小鎮「避世」娜娜、極度社恐對自己作品不自信的網絡小說家大麥、有著歌手夢想卻並沒有什麼才華的胡有魚、創業失敗逃避人生的馬爺。可以看出,除了回鄉創業的謝之遙,其他人來到這裡都多少有著人生的困惑,可這些最多在三集內說明的人物關係,《去有風的地方》卻硬是饒了十多集。期間穿插了嬢嬢們的故事,還有雲苗村年輕人們的成長線,故事呈現出一種大亂燉的既視感。

清新的空氣,如畫的風景,每日睡到自然醒,喂貓、澆花、騎馬,到處閒逛,這些或許能在感官上帶來暫時的治癒,卻沒辦法真正觸及內心深處的創傷。女主的內心深處的變化以及成長並沒有得到一個很好的展開體現。這也是為何會有不少網友認為《去有風的地方》雖有日劇的治癒感,但似乎總是差口氣的原因。

鄉村振興過於理想化,缺乏現實根基

隨著劇情推進,正在享受旅行的許紅豆,在謝之遙的邀請下加入了雲苗村建設中。這部以「治癒」為主題的劇也徹底演變成建設新農村的劇。可就目前來看,該劇在鄉村建設這塊兒似乎也講不明白。

劇中無論是女主許紅豆在大理的遭遇,還是謝之遙回鄉創業都有些理想化。先說女主許紅豆,首先是租房設定,以經營的角度來看,沒有哪個民宿會有「三個月」才能起租這樣的規定,特別是對於一個離大理古城偏遠、急需人流量的村落。其次,大理雖然已經是一個被高度開發的旅遊城市,小村鎮周邊也有適當的配套資源,生活看似好像還不錯,但旅遊和居住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體驗,村鎮的人情關係十分複雜,在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小地方,找到小富即安的生活不會比在大城市擁有自己的一套房容易。

而男主謝之遙回鄉創業幾乎沒有什麼困惑與猶疑,編劇試圖用創業已經小有成績的設定將謝之遙前期創業過程一筆帶過,可既然講到這裡了,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他一定要回來接下建設整個村這個大盤子,而且謝之遙的馬場、民宿、咖啡廳還有電商部門又是如何進行經營推廣的?很多寫到事業線的地方只是一筆帶過,而鄉村振興哪有那麼容易。

這種點題效應也延續到了一些人物故事身上,比如年輕的木雕學徒夏夏,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想去大城市打拚,結果被騙了三萬塊,灰頭土臉地回到了故鄉繼續做木雕。這段情節背後,是大城市與小地方資源信息不對等的問題。至於他為何選擇離鄉或留守,其實可以展現得更有深度,然而劇集只用了一個殺豬盤把夏夏嚇回家結束了。再比如謝之遙的弟弟在學校被嘲笑,自尊心受到傷害,不願上學。面對長輩的責罵,他一氣之下離家出走去打工,這樣的事情看似不真實,實則反映了現實生活中很多鄉村叛逆青少年存在的實際問題,但在目前的國內影視劇中很少提及,對於這塊也可以做深度挖掘。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不會讓觀眾能夠與他們共情,還會顯得故事淺薄,基本上屬於湊時間的無效劇情。

田園治癒風勢頭不減,

應將人物故事與美景有機融合

近兩年伴隨「鄉村振興」政策的推行,鄉村振興題材劇開始著力記錄青年人投身鄉村發展的故事。不少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三泉溪暖》把背景放在了城郊村、回遷村,呈現一幅新時代新農村「綠水青山」的新面貌,而自然而淳樸的古村落風光也讓觀眾心生嚮往。在這些劇的帶動下,貼近自然的田園系影視劇成為熱門話題,國內不少影視創作者也開始緊盯這個賽道。 可要在生活流的影視作品中拎出一條有邏輯的敘事節奏,還要能讓觀眾有共鳴,甚至要輸出略顯超前的價值觀,還是很考驗編劇的創作功力的。

《去有風的地方》從拍攝到上線一直備受外界關注,一方面這是劉亦菲的第一部現代劇,並且在劉亦菲的影視劇生涯不僅沒有翻車的劇集,一半以上都是經典作品,她的加入給了外界一顆定心丸。另一方面就是「田園治癒風」這類劇集在國內很少涉及,美景、美食加動人的故事,註定這部劇開局是贏的。

就目前來看,這部劇隨雖火但並內容質量並沒有達到期待值。原本是一場尋找自己的療愈之旅,可不知為何總在陸陸續續添加內容,先是治癒,然後加入了鄉村田園、愛情,最後居然變成了鄉村振興的主旋律劇。觀眾們總是在田園愛情故事和鄉村振興劇之間來回橫跳,在大眾看來,「田園治癒風」似乎只是貫穿作品的元素、點綴或者背景,未能與作品內容實現有機融合和高度適配。

「治癒」更多是來自於對 「人」的心理勾勒和細節描摹,而並不是流於表面的故事和旅遊美景,也就是用她的「心理」來解釋她的「過去」,再用「細節」來刻畫她的「現在」的變化。《海岸村恰恰恰》中女主從一開始對鄉下各種不適應,嫌鄉下購物不方便,對於陌生人的示好顯現出各種防備心,迴避外人的提問和交談,到開始幫助小朋友養刺蝟,主動拜訪老人,以及以孩子的口吻勸說老人要植牙保護健康等等,整個治癒都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俗女養成記》中40歲的陳嘉玲從一開始懷疑自己,到回到台南因為與家人的溝通出現問題,再到家人知道她的遭遇開始全面開導她,最終陳嘉玲願意與「俗氣」的自己和解,整個過程都沒有刻意煽情,卻能讓觀眾感到很溫馨,豆瓣上有網友評價道「你可以永遠相信陳嘉玲和她的家人帶給你的快樂和感動!」這些故事中的「治癒感」都是貫穿整部劇的。

其實「田園治癒風」劇集還是有很多人物、故事可以挖掘,不同職業、不同身份以及不同的遭遇,都可以碰撞出許多美好的故事,關鍵就在於如何將人物故事與鄉村美景有機融合。無論是返鄉創業的年輕人,還是歸隱田園的都市人,都需要在城鄉兩級反差下產生不同的碰撞與融合,才能形成多重看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88800bcb3d639a4adc591eb4de20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