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官之作!走進《重陽奇妙游》的詩意畫卷,說好最熟悉的中國故事

2022-10-08     花布衣探案

原標題:收官之作!走進《重陽奇妙游》的詩意畫卷,說好最熟悉的中國故事

說到重陽節,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

是王維詩句中的「獨來異鄉為異客,逢佳節想親熱」,還是登高望遠,或與朋友聚在一起喝一瓶菊花酒,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哉悠哉現身南山》

大家對重陽節的印象是,元宵、端午、七夕、中秋節並沒有強烈到來。 很多人把重陽節也稱為「敬老節」,要尊敬長輩,祝福長輩健康長壽。

殊不知,在千年前的中華大地上,古人在這一天,有時也會有三五好友邀請一起去爬高見菊,喝酒吃重陽餅,放紙鳶,祭祖歸寧。

這些傳統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在大家的生活中消失,只成為一個傳統節日,告訴大家九月九日是重陽節。

現在佳節到了,河南衛視要帶大家重溫重陽節的記憶,帶大家重溫這個熟悉的中國故事。

1、傳統文化入手,立意更高

河南衛視《重陽奇妙游》延續了《怪圈》網絡劇的風格,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著手,將三個文人故事連接起來。 既要深度契合主題,又要尋找有深度和內涵的內容,創新的演出節目,賦予了節日更深的內涵,使人們對中國傳統節日不再陌生。

重陽節起源於古代,普及於西漢,唐代以後,對重陽的印象大多來源於唐詩。 很多人都知道《滕王閣序》,王勃寫《滕王閣序》時正值重陽節,「落霞與孤高同飛,秋水同天一色」,不僅表達了王勃對自己的抱負,更是重陽日滕王閣

從王勃的角度看重陽,可以看到他英姿煥發、才氣昂揚。 重陽奇妙之旅再現了王勃《滕王閣序》的畫面,讓這位英才在一千年後與我們見面,聽他們說話。

古人才華橫溢,誠如隱居的陶淵明,志存豪邁的王勃,節目《登高抒懷》中書生意氣風發的少年,吟詩賦形,頂風掉帽,載歌載舞。

周筆暢演唱的《辭青》,歌聲優美,飽含深情,把人一生的美好祝願寄托在歌聲上,用最充實的心情,唱出心中的願望:分別的人能相見,有抱負的能大展身手,上戰場的人都能平安歸來。

正如歌詞中所言,願心所向,前途有風景。

一瞬間,突然明白了河南衛視的用心。

人生中,每個人都可以度過美好的人生。 也可以渴望驕傲、失意、喜悅、失落、平凡和抱負,但無論怎麼選擇,都會有不一樣的風景。

2、重陽的「親」與「情」

說起重陽,很多人想到的是親人的重逢。 除了「中秋」,重陽也是合家團圓的節日,供奉父母,攀登相思樹。

《重陽奇妙游》 從「親情」的角度,以「溫暖」為主調,以「家」的浸潤,展現重陽節日的溫情。

胡夏演唱的《借光》深刻詮釋了「親情」的主題。 胡夏作為時間照相館的老闆,接待了所有的客人,他們來到他這裡,尋找曾經失去的時間。

伴隨著他的歌聲,我們看著父母養育孩子的故事,直到孩子還在襁褓中抽泣,漸漸長大成人,父母養育之恩、孩子報恩的心情在歌聲中一一展現。

胡夏唱的是父母的艱辛、辛茹的痛苦、要親力親為,而孩子長大後離開父母,獨自闖蕩,也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長大後感恩父母。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父母和孩子必須離開,這份相思樹的痛苦,有多少人有同感呢?

牆上一張張張全家福層出不窮,一個個家庭的故事靜靜地上演,歌曲向觀眾表達「家」的含義,讓觀眾明白你再大在父母眼裡也依然是個孩子。 以後無論去哪裡,父母都會懷念養育你的時間。

戲曲表演《我請爺爺奶奶看大戲》,深刻詮釋家風、家教、子女敬老、孝老等「家」之意。

重陽不僅是節日,那個節日背後的意義也告訴了現在的我們,要感謝父母,體會人生中最寶貴的感情。

古人交通不便,連遠在天涯的遊子都要在傳統節日和家人團聚,現在的我們為什麼不能經常回家看看呢?

3、收官之作,初心不忘

這是河南衛視2022《中國節日》的收官之作,在此之前,元宵、端午、七夕、中秋等多個節日都曾被搬上銀幕,但此次《重陽奇妙游》依然讓我們看到了節目組的初心。

40多分鐘的節目中,處處可見重陽相關元素,賞花、飲酒、重陽餅,還有登高抒情。

女子群舞《釀秋》以曼妙的舞姿展示菊花之美,通過藝術表現形式向大家展示「菊花」的人文形象。

舞蹈《雲窟萬象》,集莫高窟、雲岡、龍門、麥積山中國四大石窟藝術為創作元素,讓我們再次審視石窟文化,感受中華傳統色彩之美。

作為整個節目的三個核心典籍故事,《孟嘉丟了帽子》、《陶淵明白衣送酒》、《王伯滕王閣漸次叫好》,讓人不禁感嘆。 中華故事之美!

戴帽子的孟嘉,風雅洒脫,文思敏捷。 給白大褂送酒的陶淵明隨意洒脫,寫下無拘無束的《滕王閣序》的王勃英姿勃發,才氣過人。

三個典籍故事,展現了古人少年的志氣,他們不僅是故事,每個人所代表的精神也值得現在的我們學習。

從重陽的傳統習俗到感恩親情,再到講中國故事,河南衛視對傳統文化這一部分有了透徹的了解

一首歌,一檔,三個故事與河南衛視一起,喚醒大家對重陽節的記憶,聆聽和感受最熟悉的中國故事。 如何評價2022奇妙之旅系列主持人的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8356807bed0bd8ccbdd275fdd218d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