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rticle / 甄健恆 Yen Kien Hang
圖 Pictures / 布羅迪·尼爾 Brodie Neill、塔斯馬尼亞設計展 Design Tasmania
該如何歸類澳大利亞設計師布羅迪·尼爾(BrodieNeill)的設計風格呢?布羅迪1979年出生於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島,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塔斯馬尼亞設計師。早期,他創造出的未來感作品,不免讓人將之與當時的「前輩」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和羅斯·洛夫格羅夫(Ross Lovegrove)作比較;而後,他創辦的品牌「Made In Ratio」成功將這類家具設計工業化,進入日常居家環境中,開創出新市場;近些年,他的設計更偏重於永續性:從海洋塑料垃圾的再利用到「水木」(Hydrowood)材料的新探索,使他成了環保原料的先行者。在2022年末開幕的塔斯馬尼亞設計上,布羅迪的個人作品回顧展「共振」(Resonance)中,可以看到這位設計師在過去20年間的創造軌跡。
布羅迪·尼爾在展覽現場
對於視覺衝擊力強,且給人以速度感和流暢感的設計,布羅迪坦言,這些作品都是經過漫長的打磨形成的,過程並不似外表那樣簡單直接。譬如,以鏡面拋光不鏽鋼製成,表面毫無縫隙的莫比烏斯帶狀「@」椅,雖然一體成型,但製作方式卻並非如常人所想,從一個實心鋁塊「雕刻」而來。「曾經就真的有一家公司打電話要求我這樣生產。」他回憶道:「但我想:為什麼要使用這樣產生大量廢物的方式來製作呢?」
這件於2008年面世的椅子,直到近期還只是原型,沒有實現量產。布羅迪打算等到「可減少浪費的新技術」出現後,再將其正式產品化。雖然研發過程艱苦,但全新的製作方式的創新性得到了認可,《時代》雜誌2018年將這件椅子選為年度「一百件設計」。
「混合」長凳(Remix),2008,以再生塑料和膠合板製成
五顏六色的「混合」(Remix)矮躺椅則是在布羅迪看到工業領域生產的大量廢料時產生的靈感:採用回收的再生塑料和膠合板壓成「新原料塊」,再以CNC切割機進行輪廓加工,躺椅便有了光滑的外形,大膽流暢的線條和亮麗的色澤,讓人想到海島上的熱門景點「波浪岩」(Wave Rock)。
雖然成立了能夠量產的家具品牌,但布羅迪的設計重點仍是探索「設計的本質」,即解決問題。比如「超新星」(Supernova)桌子的桌腳設計,就是憑藉「三向對稱」(Three- way symmetry)機制讓其擁有「自動調平」的功能。這意味著,不管地面如何凹凸不平,桌子都能夠「擺平」;其星形結構也讓桌子可以滿足兩種(高或低)擺放方式,十分靈活;此外,該結構使用再生鋁鑄造而成,只要倒模和重複即可,工序簡單,十分環保。
「陀螺儀桌子」(Gyro),2016,以海洋塑料製成
布羅迪從來不追尋「流行」趨勢,他對原料與環境的尊重與考量可以說是出於本能。他覺得這一點與他的家鄉塔斯馬尼亞有直接聯繫。「共振指的是設計選材與時間和地點之間建立的聯繫。」他解釋道。展覽中的11件作品都是地地道道的「塔斯馬尼亞製造」。作為澳大利亞南部的「天然之州」,塔斯馬尼亞不僅是布羅迪出生與出道之地,對於設計師而言,這裡的自然資源有著無限的挖掘空間:他近期的作品「重卷」(ReCoil)選用的水木材料,就是「潛藏」於島嶼水壩里,樹齡上千年的古樹木。
在20世紀80年代,澳大利亞政府於此建造水力發電站時,淹沒了皮曼河(Pieman River)谷中的大片 森林。一 些市場 需求 大 的珍貴木材 如淚柏(Huon pine)、檫木(Sassafras)和香桃木(Myrtle),都因為常年浸泡於水中而被完好保存。在品質上,它們並不像現有的回收木料,滿是生鏽的螺栓和釘子,亦不像在森林中倒下的再生木材黴菌遍布,可謂木材中的「極品」。然而,這類水木也會因為在水中自然降解而釋放出溫室氣體如甲烷和二氧化碳。因此,為了應對氣候危機,及時移除這些木料也成了必要的工作。在處理這些木材時所產生的邊角料,就成了布羅迪的設計所用的新原料。
「重卷」桌子(ReCoil),2021,以 回收水木:淚柏(Huon pine)、塔斯 馬尼 亞 橡 木(Tasmanian Oak)、 芹葉松(Celery Top Pine)、檫木 (Sassafras)、香桃木(Myrtle )和黑木(Blackwood)製成
這些被製成單板的水木邊角料,先由設計師自己手工彎曲,塑造成一個橢圓形的桌面。在經過約60多個小時的「捲曲」後,「重卷」的台面便成型了。再經由CNC機器修平,漆上光亮的樹脂,台面安裝上桌腳,即成了一張設計感十足的桌子。整體製作工序看似簡單,視覺效果亦精巧獨特。而其背後藏著設計師更深層的思考。
「通常在創作過程中,設計師總是熱衷於立即獲得結果。但『重卷』卻完全不可能達到這樣。」布羅迪解釋道:「從作品名字的字面意義上來看,『重卷』就像是在描述年輪,在層層疊疊的木頭中度過漫長的時光。年輪生長的速度和精確性非常奇妙,讓人聯想到樹木生長所需的時間,激起反思。而且這個圓形,亦是一個閉環,與節約使用材料和資源的理念相符,也是貫穿整個塔斯馬尼亞設計展的主要線索。」
「椅子」(Chair),2008,不鏽鋼製成
從「@」到「重卷」,布羅迪的作品雖然有著明顯的形態演變,但其設計精神仍然非常「塔斯馬尼亞」。這怎麼說呢?他認為,塔斯馬尼亞正在經歷以藝術、野外和旅遊業為先導的文化復興。即便這座島嶼生性低調,不愛炫耀,卻在實力上堪比澳大利亞本島。所以即便在國內乃至國際市場中的地位被視為「小眾中的小眾」,但這也正是當地人希望的,吸引了一些世界上最敬業的創客入駐,將這裡當作自己的家園。
在布羅迪看來,「塔斯馬尼亞設計」並不需要赫赫聲名。創新與突破界限的初心,並沒有秘訣,更能傾聽內心和回歸家園,或許正是能與全球「共振」的塔斯馬尼亞精神的特別之處。(編輯: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