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李名煬病逝,曾是魯迅之徒,烏龍院裡老方丈,一生儘是傳奇

2022-04-09     王宜電影解讀

原標題:2008年李名煬病逝,曾是魯迅之徒,烏龍院裡老方丈,一生儘是傳奇

有這樣一位老人,他的人生經歷,像電影情節一樣跌宕起伏。

他幼年時期,失去了相依為伴的父親,成為了孤苦無依的苦命之人。

卻在少年時期,遇到了善良之人,結束了自己悽慘的生活,從此有了人生的依靠。

他中年時期,走上創業之路,然而創業失敗,從商業大亨變成了貧苦之人。

李名煬

卻在晚年時期,遇到了人生了伯樂,找到了人生的真正方向,從此成了一名演員。

若問他是誰,也許說到他的名字,大家並不熟悉,但很多人一定知道《笑林小子之新烏龍院》中,那個時而嚴肅又時而風趣的寺院老方丈,他便是這個寺院方丈的扮演者李名煬。

寒門子弟李名煬

1917年出生於湖南省的李名煬,祖父曾是晚清年間,著名的戰略家曾國藩手下的一名軍師,家世顯赫。

然而,李名煬卻不是那麼幸運,沒趕上家族鼎盛的時期出生。

他出生在清末民初年間,那時的清王朝已經覆滅,家族也隨之而衰敗。

而且,由於當時的社會,軍閥割據現象十分嚴重,戰火紛飛,社會動盪不安,李名煬和家人的生活過得也很是艱難。

然而,即便已經如此艱難,生活仍舊繼續給李名煬施加磨難。因為家庭困難,與他相依為伴的父親,在他還小的時候,便早早因病去世。

自此,李名煬便開始了孤苦無依,衣不裹腹的生活,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他曾經還在一次採訪中吐露自己的遭遇:「我自己都不知道是如何長大的,沒有變成強盜和劫匪,已經是我最大的幸運了。」

也許是上天實在不忍心他過得如此悽慘,所以才會讓他在最艱難的時候,遇到了教會中的人。那時候西方的文化在國內開始盛行,而西方的教會也開始到中國傳教。

起初,他們在國內傳播教會文化並不順利,因為那時的人們已經食不果腹了,又怎會有精力去追求精神上的升華。

於是教會便以發放救濟糧食的方式,來吸引人們聽他們傳道。而李名煬也正是靠著這些救濟的糧食,才得以生存。

教會

不僅如此,李名煬每次在領取教會派發的食物時,也都會在此駐足許久,認真聽著教會的人講頌詩經,這也為他以後成為一個虔誠的信徒打下了基礎。

有時出於好奇,李名煬還會在教會裡,偷偷模仿外國人發音,觀察他們的說話方式。久而久之,他也就學會了幾句日常的英語,還可以和外國人進行簡單溝通。

而李名煬也因為這一舉動,讓教會中的人,看到了他的語言天賦,於是便決定將他收留了下來,還免費讓他進入教會開辦的學校裡面學習。

也正是因為這個機會,讓李名煬此後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從此不再是孤苦無依,也不用再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

教會學校

就這樣,李名煬在教會中人的帶領下進入了學校,開始了校園生活。

李名煬無疑是非常幸運的,至少與同齡的其他貧苦小孩相比幸運。因為他有機會上學,有機會讀書寫字,所以他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在教會學校上學的那幾年,他非常努力地學習,成績也一直都是學校里最好的。不止於此,他還因為成績優秀,獲得了不少次學校的獎學金。

最後也是以優異的成績,順利從教會學校畢業。除此之外,在畢業的時候,李名煬已經可以用一口流利的英語與外國人溝通。

也許是因為在教會學校的學習,讓李名煬接觸到了很多東西,眼界也變得寬闊。

所以從學校畢業後的他,不甘心一輩子都在家鄉渡過,於是就決定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而他首選的第一站便是上海。

孤身闖上海,開啟新的人生

初到上海的李名煬,看著這裡燈紅酒綠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讓他對一切都感到陌生,但又同時充滿著期待。

很快,李名煬便在上海租到了一間房子,安定了下來。然而事情總是那麼的巧合,他竟然和當時的文學大家魯迅先生成為了鄰居。

此後,成為鄰居的兩個人,便經常一起聊天,一起探討文學。也正是因為和魯迅先生長久的接觸,讓李名煬學習到了很多的東西,也認識到了更多新事物。

不僅如此,李名煬還和魯迅先生結下了一段師徒緣分,但這份師徒緣分不是來源於文學上的,而是起源於木刻上的師徒情分。

1931年,魯迅先生為了大力推動「中國新興木刻青年運動」的發展,便在上海開辦了青年木刻培訓課程,希望能以此來號召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木刻運動。

而當時對木刻版畫非常感興趣的李名煬,也報名加入了這次的青年木刻培訓。

就這樣,李名煬便成為了魯迅先生的徒弟,跟著魯迅先生學習起了木刻版畫,由於李名煬的聰明好學,也很快掌握了這一門技術。

有句話說得好:你現在所做的一切,在未來的某一天都會悉數奉還。」李名煬正是這一次的木刻學習,也為他之後的創業帶來了巨大的好處。

此後,李名煬還受到魯迅先生的影響,為了提升自己,憑藉著自己優秀的英語,順利地考進了上海的聖約翰大學,繼續學習深造。

不僅如此,李名煬還在大學畢業後,選擇留在了學校里任職,當起了一名老師。後來還成為了聖約翰大學體育系的系主任。

而且,在他任教期間,還教出了很多後來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傑出人物,比如中國現代民族工商業者的傑出代表宋毅仁,還有後來,為香港回歸和平穩過渡做出巨大貢獻的魯平。

李名煬也非常喜歡教師這個職業,所以在自己的職位上也是勤勤懇懇的工作。

不僅如此,在他看來,教師是一份穩定的工作,還能領著不錯的薪水,人生已是圓滿,所以他在教師這個職位上一做就是二十年。

直到1949年,上海聖約翰大學因為各種原因面臨解散,他才不得已離開了教師的崗位,結束了二十年的執教生涯,而此時的李名煬已經到了中年。

沒有工作的李名煬,便開始思考起來,未來的路該何去何從。

然而,很快他便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下海經商。而也正是這一次的決定,又為他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二次重要轉折。

中年的創業之路

1949年,由於學校的解散,失去工作的李名煬,決定去香港尋求發展的機會,於是他買了一張去香港的船票,搭乘最後一班船出發去了香港。

初到香港的李名煬,在香港租下了一間公寓。說來也巧,他租住的房子上一任的租客還是,當時著名的詩人柳亞子先生。

柳亞子

在安排好住處後的李名煬,對於創業,一時間不知道該從哪開始入手,但又不能一直沒有收入。

於是,李名煬便憑藉著自己不錯的英語,找到了一份為富豪家的孩子補習英語的工作。而這一份工作,也為日後的李名煬積攢了不少人脈關係。

有一次,朋友的女兒過生日,邀請他去參加生日聚會,由於買不起奢侈昂貴的禮物,又不能空手去。

於是,李名煬便憑藉著自己在木刻班學到的手藝,親自動手做了一個娃娃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了朋友的女兒。

然而,令李名煬沒有想到的是,他做的娃娃一下子就得到了小朋友的喜歡。這也讓他突然找到了創業的靈感。

於是,李名煬便開始在市場上作調查,很快他便發現,做娃娃是一個很不錯的商機,所以便決定創業做娃娃。

就這樣,李名煬就開啟了人生的第一次創業之路。由於他做的娃娃造型獨特,質量和價格也非常的合適,很快便受到了香港小朋友的喜歡,他的創業之路也走得十分順利。

於是他便一鼓作氣,用積攢下來的錢,創辦了「李氏公仔」這個品牌,生產具有中國元素的椰菜娃娃,很快他的生意便紅火起來,還一躍成為了當時香港有名的富商之一。

本以為,人生會這樣一直順風順水。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他晚年的時候,因為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香港一度湧進了很多外國的玩具企業,各種風格迥異的玩具層出不窮。

這使得李名煬的椰菜娃娃受到了很大的衝擊,由於他的娃娃不能緊跟時代的潮流,很快便被市場淘汰,期間李名煬也想了很多辦法,試圖改變這一現狀,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就這樣,李名煬生產的娃娃在市場上,一直打不開銷路,公司一度陷入困局,瀕臨破產。李名煬的生活也再一次地陷入了低谷。

然而此時已到晚年的李名煬,沒有了再創業的激情和精力,但又一時不知道接下來的路該如何走,一時間不知所措。

有句話說,遇到挫折時先別著急氣餒,也許上帝會另有安排。果不其然李名煬便在機緣巧合之下,又開啟了人生的另一個篇章。

晚年開啟演藝生涯

由於公司的倒閉,沒有任何收入來源的李名煬,開始陷入了迷茫之中。然而他的這種迷茫並沒有持續多久,李名煬便很快又迎來了人生的另一個轉機。

因為他在街頭的一抹微笑,被路過的攝影師抓拍下,做成了明信片,在香港出售。也正是這一張明信片,讓他在晚年又開啟了另一種精彩的人生。

當時著名的電影明星蕭芳芳,在機緣巧合之下,看到了這張明信片上的李名煬,被照片里他真誠地微笑所吸引。

蕭芳芳

也正好蕭芳芳的新電影中有一個角色,她認為非常適合李名煬,於是便聯繫到李名煬,邀請他出演自己導演的電影。就這樣,李名煬便從落魄的香港富商踏上了演繹的道路。

由於他在電影中有著不俗的表演,這也讓很多的導演看到了李名煬身上的亮點。所以,這次電影之後,便有很多導演找上了他。就這樣李名煬的片約逐漸地多了起來,參演了不少的影視作品。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還是在那部喜劇電影《笑林小子》中扮演的寺院老方丈,會在徒弟惹他生氣時,大罵徒弟「王八羔子」,還會在徒弟失意時,穿女裝逗徒弟開心。

李名煬也是這樣憑藉著高超的演技,將老方丈的時而嚴肅時而風趣,演繹得淋漓盡致,也由此成就了一部經典的影視作品。

李名煬

不僅如此,由於李名煬出色的表演,在他八十歲的時候,還憑藉著《誘僧》中的通達方丈和《籠民》中的小人物這兩個角色,獲得了兩次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的獎項。

然而,這兩次的獎項,他都沒有去頒獎現場領取。因為他曾說過自己是出於熱愛,而獎項並不是他人生所追求的。

除此之外,這樣一位淡泊名利之人,除了演戲,還熱衷於公益事業,也許是因為以前自己淋過雨,後來的他也想為別人撐起一把傘。

所以,他總會將自己拍戲得來的錢,除去留下的一部分生活費,剩下的全部都捐給了難民營。不僅如此,他還經常在空閒的時候去難民營,帶著零食和其他物資去看望那裡的孩子。

而且,李名煬除了在生活上給予他們照顧,他還會給這些難民營里的孩子當老師,教他們讀書寫字、做手工。

後來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已經八十多歲的李名煬,精力也不如從前。於是慢慢的,他便退出了演藝圈,但卻仍舊堅持做公益事業。

2008年,已經91歲的李名煬與世長辭。回過頭來,看他的這一生,經歷了太多的磨難與挫折。

他一生都處在困境之中,也許他曾經彷徨過,但卻從來沒有放棄對生活的希望。

貝多芬的那句話「卓越的人的一大優點是:在不利和艱難的遭遇里百折不撓」,就是對李名煬最好的形容。

他可以在挫折和艱難中百折不撓,所以最後成為了一個卓越的人。

人生就是這樣,成長的路上總會經歷各種磨難,但不要著急氣餒,要相信每一個磨難都是最好的安排,也許它會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7e059f3e0789c9f690d1c25c5eed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