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春天,徐崢登陸上和陶虹共用的郵箱,看到了一個邀請陶虹出演的電影劇本,導演的名字很陌生——寧浩。
此時,徐崢已經因《春光燦爛豬八戒》《李衛當官》大火,不過演話劇出身的他總感覺這些角色太「小兒科」。
看完劇本後,他問陶虹:「寧浩的這個劇,你打算演嗎?」
聰明的陶虹看穿了丈夫的意圖:
「你想演電影?那你演!我說媒。」
幾日後,徐崢坐在了寧浩面前:「一分錢片酬不要,給個配角演就行。」
寧浩喜形於色,他正在為錢的事發愁——
《瘋狂的石頭》他醞釀了3年,終於找到劉德華做投資人。他開價600萬,劉德華殺價到300萬。所以,目前寧浩就兩件「急事」:
一、找到願意演的明星,越有名越好。二、說服大明星少要片酬。
這兩條徐崢都占了,他比只要1萬塊片酬的黃渤還划算。
經過44天的奮戰,《瘋狂的石頭》取得巨大成功——
劉德華拿到8.5倍的收益(成本僅300萬,票房2534萬);寧浩成為一線導演;從未演過電影的徐崢一戰成名,成為「百花男配」。
屬於徐崢的「影視圈大佬之路」被開啟了。
短短15年,他主演20部電影,平均單部票房超過6億,而投資電影更讓他賺得盆滿缽滿。
連國內商學院的作業都改成了「徐崢如何建立自己的商業帝國」……
而陶虹呢?這個早早退到幕後的「四料影后」,甘願給徐崢當起了「事業備胎」、商業版圖的「二老板」。
徐崢的「發跡」:他為何不愛提「豬八戒」?
了解徐崢的人都曉得,他最不喜歡別人提《春光燦爛豬八戒》,於他而言那是段「不光彩的過去」。
何謂不光彩?第一,他沒錢。第二,他沒名。第三,他為角色倒搭了錢。
28歲踏入劇圈之前,徐崢已是國內的話劇表演精英(26歲獲得第十屆白玉蘭戲劇獎最佳男主角獎)。
話劇太小眾,徐崢希望自己的才華能被更多人看到。
當聽說有個劇放話說「誰出錢就把男一號」給誰時,徐崢毫不猶豫地找到那個劇(《春光燦爛豬八戒》)的導演,把個人簡歷、全部積蓄都給了他。
事實證明,這部劇簡直是「命運的召喚」,它不僅讓徐崢陶虹喜結連理,還讓徐崢因「豬八戒」家喻戶曉,連出場費也漲了十倍不止。
或許日後身為「大佬」的徐崢憶起自己脫身話劇系統、進入劇圈的方式不太光彩,但不可否認,這是他人生的第一筆成功投資。
「豬八戒」的形象還給了徐崢一個偏得——他不必和帥哥們競爭,只要保持詼諧幽默,就可晉身「第一男主」。這令徐崢在《李衛當官》《穿越時空的愛戀》《滿漢全席》等「流行輕喜劇」中,成功找到定位。
2000年到2005年,國內偶像仙俠劇開始醞釀,《天龍八部》《寶蓮燈》《仙劍奇俠傳》《雪花女神龍》《倚天屠龍記》。古偶男神越來越多,然而像徐崢這樣的「形象」,還真是蠍子粑粑——獨一份……可是,徐崢又怎能止步於此呢?
他想演電影,正好《瘋狂的石頭》出現了。
演完「石頭」,徐崢進入「高產期」:以前演話劇一年一部;但接下來的3年,徐崢平均每年演3、4部劇,其中包括《愛情呼叫轉移》《夜店》兩部電影。
高頻率的亮相,源於徐崢心中有自己的「小九九」。
晉身「少壯派」導演第一人
徐崢的小九九,是他決不滿足於當一個影視紅星。
2010年,他和王寶強合作出演了《人在囧途》。
鑒於徐崢是組裡是最大的「咖」,他理所當然地當起「副導演」,給大家講戲,這給他帶來更過癮的體驗。
他甚至一腔熱忱地和編劇楊慶一起寫起了第二部劇本。可惜,劇本都寫完了,劇組卻拉不來資金。
聽說別的公司已經開拍《人在囧途2》,徐崢急了,他馬上自己成立了公司(真樂道),並為自己的新電影《泰囧》拉起了投資。
《泰囧》開價2500萬,嚇走了一眾投資人,但光線傳媒的王長田卻爽快地給了徐崢3000萬。
王長田看好的不是劇本,而是徐崢這個人——他的腦子實在太靈活了。即便如此,王長田也不敢做夢電影真能大賣,當記者讓他做票房預估時,徐崢說了3.4億,而王長田只說8000萬。
結果電影橫空出世後,二人都大吃一驚——12.67億!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票房過10億元電影!
光線傳媒也獲取了巨大利益:當年實現凈利潤3.1億,同比增長76.47%(《泰囧》貢獻了約5.45億的收益),股票大漲。
徐崢理所當然成了「少壯派」導演第一人,畢竟他的處女作就超越了《阿凡達》!
事實上,拍這個電影徐崢「鴨梨山大」,因為他很清楚一件事,這部電影可能涉及到侵權。
果不其然,事後他與《人在囧途》劇組打官司,徐崢被判賠500萬。
不完全統計,徐崢身價達35億
賠都賠了,徐崢更要把這個系列做下去,於是有了《港囧》。
《港囧》徐崢玩得更加大膽了,此時已經不缺錢了,關鍵在於「讓更有資源者上車」。
他與投資人「歡喜傳媒」談判時,價碼是「你先以1.5億買《港囧》47.5%的票房凈收入」。
這個協議看上去有點「不正常」,但徐崢的邏輯很清晰:票房(去掉成本)預估9個億,47.5%就是3.6億,你還有4.275個億可賺。
這相當於一個「反向對賭協議」——如果票房真到9個億以上,雙方都賺。如果不到,投資方要認!這就是你「上車」的代價。
歡喜傳媒同意了。
事實證明,「上車」是對的,《港囧》最後票房達到了15.73億。
「坐后座」的王長田說,如無盜版,《港囧》票房將達到20個億。
因為《港囧》,第一齣品方、徐崢的「真樂道」的估值已達15億。
緊接著,徐崢又創造了一個「營銷+融資」的神話:
他把《囧媽》版權以6.3億賣給位元組跳動,讓全國人民在疫情期間在家看上了免費電影。
在其它影視公司喝「西北風」的時候,徐崢不僅賺到了錢,還讓觀眾對他油然而生「欠徐崢一張電影票」的感動;
與歡喜傳媒「搭」上後,除了融資合作,徐崢沒忘借其「逐鹿資本」——
歡喜傳媒增資擴股,徐崢以1.74億港元拿下其19%的股份,與阿里影業並列成為大股東。
《港囧》連帶歡喜股票大漲,因此除了票房收益,徐崢在「歡喜」的股票收益還有13億港元,合人民幣9.9億。
此後,徐崢還擁有了一家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專門募金投影視。
據稱,2018年,徐崢投資的《幕後玩家》《超時空同居》《我不是藥神》等3部電影,票房達到57億,雖然總體獲利難以估計,但僅《我不是藥神》他便獲利10億。
綜上,真樂道估值+歡喜股權收益+《我不是藥神》收益,徐崢身家加起來就有近35億,這只是「不完全統計」。
有媒體報道稱「徐崢投資5部電影,身價漲了30億」,這5部電影指《港囧》《幕後玩家》《超時空同居》《我不是藥神》《最後的我們》,他用了「漲了」而不是「漲到」,可見,小編統計的這「35億」也僅是保守估計。
夫妻各玩各的,藉助TST陶虹身價43億+
談到夫妻商業版圖,不能忽略陶虹。
這個當年自稱當「事業備胎」的小女子可不簡單:
徐崢進入電影圈,她是貴人;徐崢與歡喜傳媒成為合伙人,她也是中間人。
徐崢未火時,她已是金雞、華表、飛天、金鷹「四料影后」……這樣的人,又怎麼可能真的消失的15年(從2004年飾演《漢武大帝》的劉陵後淡出,2019年主演《小歡喜》),又怎麼可能老老實實地「相夫教子」?
這15年,陶虹早就有了獨立的商業版圖。
徐崢有10家持股公司,而陶虹名下有16家。
除了與徐崢共同占股的「洋洋得意」「真樂道」,還有自己的「北京最陶然」「華青傳奇」。
這三家公司在做什麼呢?
其一,做商業或文化地產。「北京華青傳奇科技」的旗下有一家白象街影視基地,陶虹是董事長。
其二,和張庭一起「發財」。
這就不得不提到最近甚囂塵上的新聞:陶虹三年間從張庭的「達爾威」分走了2.68億元。
雖然陶虹從去年7月起就不再與張庭同框,11月就讓自己的名字退出了張庭一家公司(淘不停)的股東名單……
但目前,她仍然以公司形式(最陶然)在張庭另一家公司(達而威)占股,股比為6.635%,是第五大股東。
據查證,「最陶然」是陶虹獨資,2014年註冊後就是上海達爾威貿易的股東之一。
不僅如此,「最陶然」還擔任了林瑞陽「淮安天禧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的股東,股份10%,也就是說,陶虹有可能參與「炒樓」。
有媒體根據張庭夫婦此前的納稅額估計,上海達爾威公司真實盈利可能一年達百億以上,而其估值可能高達100億美元(650億人民幣)!
如此,按陶虹的股權來算,她的身價比徐崢還要高,達到了43億(650*6.635%),這也是不完全統計。
最有意思的是,在與張庭公司合作這件事上,夫妻倆似乎各自為政——陶虹與張庭林瑞陽「剪不亂理還亂」,徐崢卻始終「不濕鞋」。
TST旗下有款酒,是以徐崢名字命名的,徐崢竟然沒要張庭一毛股份。
可網友並不相信這就能說明某人清白:
「也許他是她最後的退路呢?」
回顧徐崢陶虹的奮鬥史,也算真材實料、真金白銀地奮鬥,他們有票房有口碑有恩愛,啥都不缺。偏偏在張庭這裡濕了鞋——人品、財產一時間全都說不清、道不明。
是張庭林瑞陽壞了他們的名聲?還是段奕宏暗戀的人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