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一場博弈,必須保持永遠與對方不分伯仲,勢均力敵,才能長此以往地相依相息。」
這句話,是夏洛蒂·勃朗特在《簡·愛》書中對愛情的總結,這種自立精神也是簡愛內心遵循的人生價值觀。
簡愛從懵懂無知到成長為自立自強的女性,所經歷的心路歷程和生活洗禮,都讓我們看到一個女性自我成長的變化。這讓我想起《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她跟簡愛有著相似的出身,卻走了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路,這其中到底有哪些不同,又給我們帶來哪些關於愛和尊嚴的啟示呢?
自卑VS自立,同樣是孤女,簡愛與林黛玉在性格上有哪些不同?
簡愛從小失去父母,跟隨舅母長大,在不斷與命運的抗爭中,獲得了自己的獨立生活。而林黛玉也是因父母早逝,從小被寄養到舅舅家,卻落得淚盡而逝的結局。為何兩個人的命運會如此不同,這其實跟她們各自的性格有很大關係。
1、面對不公平待遇時,一個反抗,一個抱怨
簡愛知道自己寄人籬下,很想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可是調皮的表哥總是欺負她。有次她躲在窗簾背後看書,又被表哥拉出來欺負,簡愛在氣憤之下跟表哥直接打了起來,雖然受到了舅母的責罵,但她心裡很坦然,認為自己做的沒錯。
在這裡,簡愛就表現出強烈的反叛思想,當受到不公平對待時,她敢於爭取自己的權益,而相比之下,林黛玉在遇到不公平事情時,更多表現的是抱怨。
比如有次周瑞家的給林黛玉送花,林黛玉問她:「這花是單給我送的,還是別的姑娘都有」,當得知大家都已經有了時,她抱怨道:「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會給我。」
在對比中可以看出,簡愛對自己的生活有渴望和夢想,她更多表現的是積極的爭取態度。而林黛玉的內心則有一份自卑感,雖有不甘,卻不敢反抗,這樣的糾結也讓她產生更多的抑鬱情緒,傷害了自己的身體。
2、面對愛情,一個主動爭取,一個被動接受
在《簡愛》和《紅樓夢》中,都有大段的篇幅來描寫對愛情的憧憬。
簡愛在當家庭教師時,喜歡上了羅切斯特先生,而羅切斯特先生因為感情被傷害過,就假借要結婚的消息來試探簡愛,簡愛得知後對他說:
「你以為我會留下來,成為對你無足輕重的人嗎?你以為因為我貧窮、低微、不美,我就沒有靈魂和心嗎?我跟你一樣,有靈魂,有心,如果上帝賜予我財富和美貌,那我會使你難以離開我,就像我現在離不開你一樣。」
這段話,不卑不亢地表達了簡愛勇敢追求愛情的態度。在她心裡,人人生而平等,每個人都有愛與被愛的權利,建立在精神層面的愛情,才是她內心最深的渴望。
而相對之下,林黛玉更多的是被動接受,她知道賈寶玉是喜歡自己的,卻故意跟她耍小性子,讓對方猜自己的心思,來試探賈寶玉對她的感情。
在很多人眼裡,林黛玉有點太多愁善感,但這其實是她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不表現,需要通過一次次的被認同來建立安全感,也倔強地彰顯自己的個性。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阿德勒曾在《自卑與超越》書中說:「當一個人面對她無法應付的問題時,表現出的情緒就是自卑情緒,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它可以使人平庸,也能使人精神振奮,力求振作,以期彌補自己的弱點。」
人人都會遇到困難,當我們遇到困難或挫折時,不同的態度也將決定自己的人生,主動地將命運把握在自己手裡,才是簡愛贏得愛與尊嚴的關鍵。
獨立與隱忍,是不同時代背景對價值觀的影響,也體現出她們的行為差異
在簡愛和林黛玉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兩種不同的精神狀態,這其實跟她們所身處的環境有很大關係。
所以,簡愛在洛伍德學校的那十年,學習非常勤奮,長大後成為了一名老師,而且敢於主動實現夢想,通過求職的方式,獲得了自己喜歡的家庭教師工作。
而林黛玉跟她所處的環境完全不同,她身處於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從小就被教育要恪守禮制,對父權制度產生了屈服心理,內心渴望幸福,卻又不敢主動去追求。
當她看到薛寶釵入住賈府,賈寶玉與她談笑風生時,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她在《葬花吟》中說道:「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就是表露無人理解自己的孤獨感,這樣的隱忍並沒有給她帶來幸福,反而讓她和賈寶玉之間平添幾分誤會。
弗蘭西斯·培根曾說:「無可否認的,外在的事件助成大部分的命運,像恩寵、機會、合時的優點等,但一個人命運的塑造,主要掌握在他自己手中。」
簡愛的獨立和林黛玉的隱忍,恰恰是兩種不同價值觀下的行為差異,也讓她們兩人產生截然不同的人生。
舒婷在《致橡樹》中也說:「如果我愛你,絕不做攀緣的凌霄花,藉由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為樹的形象和你在一起。」
簡愛追求的精神獨立,恰恰是她與羅切斯特先生愛情的催化劑,她雖然是一個貧窮的家庭教師,但在精神上她與對方同樣高貴,不帶有任何功利,也因此贏得羅切斯特先生對她的尊重和愛戀。
從電影到生活,簡愛的自立精神與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經歷有關,也給予現代女性一些關於愛和人生價值觀的啟示
簡愛的人生經歷,很大程度跟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有關,在書中,有很多作者本人的生活痕跡,比如她出生於貧寒牧師之家,母親早早去世,在寄宿學校讀書,當過家庭教師和拒絕沒有愛情基礎的求婚。
林徽因曾說:「溫柔要有,但不是妥協,我們要在安靜中不慌不忙的堅強。」
那麼,透過簡愛獨立與堅強的成長經歷,都給我們帶來哪些關於愛和人生價值觀的啟示呢?
1、就算一無所有,你還有追逐夢想的勇氣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五大層次需求理論」,分別是:身體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價值實現。
從身體需求跨越到自我價值的實現,離不開超越自我的精神,也就是說,當我們深陷貧困或挫折時,依然要擁有追逐夢想的勇氣。
2、學會控制情緒,才能真正成長
簡愛的思想在成長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改變。
比如在她小時候,受到表哥欺負會毫不猶豫地反擊,這其實是她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到了洛伍德學校後,有次,簡愛因校長的偏見被罰站在一個凳子上,並宣布她是一個「騙子」,她的自尊心被狠狠刺傷,眼裡充滿仇恨的火焰。
但好友海倫卻告訴她:「生命實在太短暫了,把它用在懷恨和記仇上太不值得,在這世間,我們每個人都會犯下錯誤,沒有一個人可以例外。」
加繆說:「真正的救贖,並不是廝殺後的勝利,而是在苦難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寧。」
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挫折,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讓我們從迷霧中看清前進的方向,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
3、真正的自立,是經歷人生困境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簡愛的成長過程,也是不斷接受和認可的過程,海倫的離世、喜愛老師的離開,都讓她在難受的同時,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
簡愛的樂觀與自信,也給了羅切斯特生活的勇氣。在婚後,他的視力漸漸恢復,可以看到光和月,也可以獨立地生活。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結語
《簡愛》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女性成長史,它的偉大之處,在於透過簡愛對愛情和人生價值觀的實現,給予現實中的我們一種精神的指引。
就如她所說:「我越是孤獨,越是沒有朋友,越是沒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
不管時光如何流逝,不管社會如何變遷,自立自強的精神永不過時。即便是一百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因疫被困在家中,依然對明天充滿希望,在簡愛的身上,獲得克服困難和追求幸福的勇氣。而這,就是這部作品給我們帶來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