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正經歷聯合調查,子公司債務猛增四倍、「地主」朋友圈浮現

2023-10-24   野馬財經

原標題:富士康正經歷聯合調查,子公司債務猛增四倍、「地主」朋友圈浮現

富士康被查,誰最在乎?

作者 | 蒲肅

來源 | 債市觀察

「果鏈一哥」、「隱形地產大鱷」、創投圈「隱形巨無霸」……收集了這麼多高難度標籤的富士康,正在經歷一場聯合調查。

《環球時報》10月22日的獨家報道中顯示,稅務部門近期依法對富士康在廣東、江蘇等地的重點企業進行稅務稽查,自然資源部門對富士康在河南、湖北等地的重點企業用地情況進行現場調查。

上述兩部門對富士康聯合調查的消息一經發出,富士康旗下上市公司大部分遭遇股價下跌。

其中A股上市公司工業富聯(601138.SH)10月23日開盤直接跌停,股價跌至14.55元,對比工業富聯今年7月份26.6元/股的歷史最高價,累計跌幅高達45.3%。

來源:東方財富網

據債市觀察了解,富士康旗下上市公司合計八家,其中部分公司在香港、台灣上市,但周一(10月23日)開盤後,跌多漲少。

富士康曾一度成為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企業,並在房地產和創投領域有較大投資,業務多元且複雜,旗下公司的稅務和用地情況能否經得起調查有待最終結果公布。

富士康的「地主」朋友圈

2022年,富士康集團營收約1.49萬億元,較上年度增長約10%;集團進口總額約5400億元,占中國大陸進口總額的3.0%;出口總額約8490億元人民幣,占中國大陸出口總額的3.5%。2022年位居《財富》世界500強第20位。

在為帶來豐富收入的所有業務中,最令人熟知的是「蘋果代工業務」,但隨著獨家代工資質被立訊精密分享,其業務增長開始受限。

其實,除了代工蘋果外,富士康還持續對房地產進行投資,但這塊業務一直比較隱秘,所以並不被市場熟悉。

債市觀察梳理髮現,富士康對房地產領域的投資,前期主要是通過旗下地產業務平台——香港軒盛投資有限公司進行「房地產綜合開發」,後期則聯合其他開發商共同拿地開發。

據《中國房地產報》發文,從2005年到2015年,富士康曾先後在深圳、武漢、重慶、長春、貴州、四川樂山等地投資或計劃投資,大部分是商住用地,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位於上海陸家嘴的上海總部「富士康大廈」。

此外,富士康還曾通過軒盛投資控股的鑫龍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在武漢拿下兩幅住宅土地。其中,「軒盛·灣郡」項目占地面積15.4萬平方米,於2010年8月開盤;2011年1月,在武漢富士康工業園的別墅項目也開盤銷售。

2015年,富士康曾表示將在四川樂山投資10億元打造商貿綜合體,其中一期租用樂山市區1萬平方米商業用房;二期征地300畝建設商貿綜合體,包括產品體驗中心、產品私人定製中心、創客咖啡廳、新能源汽車充電/4S店、三創園、會員制賣場、美食城、健診中心等。

在此之前,富士康還曾試圖在吉林長春斥巨資打造綜合體項目,占地面積約30萬平方米,計劃投資逾76億元,當時項目名稱確定為富士康玉山新天地,計劃開發開發辦公及工業園、6A創意中心、賽博數碼時尚廣場和購物中心等一系列城市綜合體項目。

但這些綜合體項目進展緩慢,至今沒有更新消息。

2015年之後,富士康更多的聯合開發。

在富士康旗下A股公司工業富聯上市的2018年,富士康就曾聯合碧桂園在廣州拿下商住用地。

2018年,碧桂園和富士康旗下公司廣州市碧城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以約60億元競得增城朱村、鳳崗村3宗地塊,總建築面積超過70萬平米,其中規劃包含富士康科技小鎮。

2018年1月24日,富士康子公司鵬鼎控股(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以1.23億元競得深圳寶安一工業用地,總建築面積18.05萬平方米

2021年4月29日,印力集團官方微信稱,將與富士康科技集團共同打造上海閔行區華漕鎮的購物中心及辦公物業,印力和富士康各持股50%。該項目劃地上建築面積約13.7萬平方米,計劃建設一座大型高品質購物中心——虹橋前灣印象城(暫定名)。

從歷史投資情況看,富士康在房地產領域的投資主要以商業和工業用地為主,這不僅可以為富士康提供土地使用便利,還可以增加公司資產以及退出後獲利。

此前,富士康曾將位於深圳的子公司富泰宏精密旗下的房產以8.79億元出售,總資本收益凈額1.5億元。

《中國房地產報道》統計報道稱,自2005年以來,富士康的對外口徑中至少先後披露過5個商業地產項目、2個住宅項目以及47個工業園區。這47個工業園區分布在28個城市,已知總占地面積超過9200萬平方米。

富士康主要園區 來源:企業官網

在28個城市擁有產業園的富士康可謂「布局廣泛」,其中用地和稅務情況是否規範也值得關注。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在接受《環球時報》的採訪中表示,有關部門對任何涉嫌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企業進行稅務稽查、用地情況調查,屬於正常的依法行政,合情合理合法。富士康旗下企業有義務積極配合稽查、調查,若確有違法違規行為,應認錯認罰、加緊整改。

失去「果鏈」獨家大單,

上市公司債務猛漲四倍

據了解,早在1974年就在台灣成立的富士康至今已發展近五十年,高峰期擁有員工百萬,產品範圍涵蓋消費性電子產品、雲端網絡產品、電腦終端產品、元器件及其他四大領域,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科技智造服務商。

在富士康的資本版圖中,A股上市公司工業富聯主要業務包含通信及行動網路設備及高端精密結構件、雲計算、工業網際網路等相關業務資產,囊括了富士康的「主業」。

自2018年至2022年,工業富聯每年為富士康貢獻的營收高達4000~5000億元,2022年工業富聯營收5118億元,同比增長16.45%,在富士康集團1.49萬億的營收中占比高達34%。

但值得關注的是,工業富聯的盈利水平在逐年下降,其資產凈收益率從2018年的33.66%下降至2022年的16.17%,2023年上半年更是降到5.86%。

可見,「果鏈」龍頭的名稱雖好,但賺錢也很辛苦,遠不及地產投資賺錢快。

工業富聯收益率 來源:企業預警通

2018年2月1日,富士康對工業富聯完成業務包裝,正式開始A股IPO之路,從向中國證監會遞交招股書到過會,僅用了36天。

根據招股書內容,工業富聯上市融資金額約為272.53億元,主要投資八大領域,其中約有137億元用於「智能製造產業升級」和「智能製造新技術研發應用項目」,這兩個領域通俗來說,就是對手機構件的研發進行升級。

當年6月8日,工業富聯正式上市,首日開盤漲幅高達44.01%,每股價格19.83元,創下3905.58億元的市值記錄,一度成為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企業。

富士康商業模式 來源:企業官網

自上市至2022年,工業富聯的業績較為穩定,但進入2023年後,工業富聯業績指標出現波動,其中負債和現金流波動幅度更大。

2023年上半年,工業富聯營收2067.76億元,同比下降8.21%;歸母凈利潤71.61億元,同比微增4%。這或與富士康失去蘋果獨家代工資質有關。

「蘋果代工廠」一直是富士康的最大標籤,但2022年四季度,因鄭州富士康事件,蘋果公司損失慘重,隨後宣布取消富士康「iPhone 14 Pro」獨家代工,與立訊精密簽訂代工合同。

此外,截止2023年上半年,工業富聯1年內到期的流動負債約53.15億元,同比暴增399.24%。其中,1年內到期的長期借款約43.63億元;1年內到期的租賃負債約9.52億元。

實際上,工業富聯一年內到期流動負債在2021年財報中就開始出現猛增,當期數據為10.52億元,截止2022年末,這一數據增加至52.67億元。

從帳面現金看,截止2023上半年,工業富聯現金期末餘額約為83.54億元,同比增長9.2%。但2022年,工業富聯現金期末餘額約69.17億元,同比縮減14.68%。

作為富士康的主要上市公司之一,工業富聯雖然營收較高,但仍需重視現金流和收益率,平衡債務關係。

後續一段時期內,富士康在接受相關部門調查的同時,還會受到同行的競爭。「財聯社」引用分析師觀點稱,預估立訊iPhone 15系列的出貨量將因蘋果的傾斜而略有增長,超過去年的水平。而公開數據顯示,在蘋果代工外,富士康第三季度的電視代工出貨量同比接近腰斬。

富士康被查背後,誰最在乎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