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全版高加林揉碎,並激勵了我的心

2023-03-22     第一製片人

原標題:《人生之路》:全版高加林揉碎,並激勵了我的心

2023年3月22日刊總第3395期

由總台央視、愛奇藝出品,當代時光製作及聯合出品,閻建鋼執導,洪靖惠、未夕編劇,陳曉、李沁領銜主演的《人生之路》,3月20日在央視一套與愛奇藝同步播出。該劇取材於著名作家路遙代表作《人生》,劇作在原著基礎上,對故事與人物進行了富有時代感的呈現,同時也依據觀眾想要全面了解高加林「完整人生」的需求,對路遙作品進行了適度改編與延展敘事。

以「高考」為關鍵詞,

還原八十年代時代氛圍與人心

「人的一生中關鍵的就那麼幾步,特別是年輕的時候」,被路遙引述在《人生》扉頁上的這句話,在很長時間裡影響著年輕人的人生觀,也成為幾代年輕人對機會來臨時所產生的普遍認知。《人生之路》前幾集劇情,以「高考」為關鍵詞,營造出了濃厚的八十年代生活與思想氛圍,在相對簡單、單純的生存環境下,「高考」使得當時的全民,都繃緊了一根松不下來的弦。

一名考生被抬出考場,四名考生交了白卷,考試還未結束,教室門口蹲滿了沮喪的學生,《人生之路》所刻畫的這一情形,符合1977年恢復高考後,考生普遍缺乏知識底子,準備不充分的窘迫狀態,高加林所在的縣城,更是幾年沒考出一名大學生,這樣的緊張環境,讓當下的觀眾都能由衷地捕捉到高壓氣息。當高三學生參加高考完離校,學校的大門被一把鎖緊閉,《人生之路》對學校門口的冷寂狀況進行了一段蒙太奇處理,配上讓人身臨其境般的音樂,失落與絕望感仿佛溢出於螢幕。

高雙星作為電視劇新添加進來的人物,在劇中起到了「鲶魚作用」,他不僅讓高加林的命運在年輕那一階段時變得更為苦澀,也攪動劇中人物關係發生了更多複雜的糾結與衝撞,對人性的深度刻畫起到了推動作用,高雙星的父親高明樓,利用村主任的身份把高加林的「錄取通知書」變成了自己兒子的,這對父子並非心安理得地享用這份偷來的榮耀,劇作在這對父子良心上所受的折磨,給予了不少篇幅的刻畫,其中一個情節令人印象深刻:高雙星深夜去找高加林,要坦白頂替上大學的真相,高明樓慌慌張張趕來勸阻,出於對大好前程的嚮往,這對父子最後還是昧心隱瞞了真相。這樣的情節,除了讓人看到資源匱乏背景下利益爭奪的殘忍外,也讓人反思當時相關制度的缺失與遺憾。

以「高考頂替」為入口展開整個故事,使《人生之路》這部年代劇擁有了更多現實主義元素,過去幾十年來,高考頂替事件不時被媒體曝出,每次都會在全國範圍內掀起軒然大波,規則與制度的完善,並沒有使「高考頂替」現象徹底杜絕,因此,《人生之路》對於這一現象的表達,深具反思與批判意義,而從時下社交媒體上不斷被傳出的「高考生宣誓視頻」來看,公眾對高考的看法依然根深蒂固,這其中,有積極勵志的一面,也有狹隘偏頗的一面,《人生之路》帶觀眾再次領略八十年代的時代氛圍與人心。

文化界時常懷念八十年代,是因為那個年代希望萌發,一切都呈現出昂揚向上的姿態,理想主義四處開花,且能找到落地生根的地方,但對於當時的普通百姓,尤其是落後地區小城與鄉村而言,八十年代還有諸多束縛與掙扎捆綁於人們身上,通過高加林這名年輕人的遭遇,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體會,如何在困境之下,通過努力與拼搏改變自身命運,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誰表達好了「委屈」,誰就贏得了觀眾

路遙的文字樸實無華,從來不通過刻意講究的遣詞造句來吸引讀者,也極少在他的作品中,看到文學方面的炫技,而之所以他的小說數十年來魅力不減,贏得幾代讀者喜愛,恐怕還在於他擅長通過個體故事,來反應群體的人生與命運,就像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所評價的那樣,「當我們拿起《人生》的時候,我想億萬人都會覺得這說的是我的事,是我的情感。」

電視劇《人生之路》在精神上繼承了路遙作品最有價值的部分,它講的是高加林、劉巧珍、黃亞萍、高雙星等人的故事,但每一位觀眾都能找到與自身情感與價值觀進行對應的地方。之所以這部劇能夠在情感層面抓住觀眾眼球,是因為可以從中敏感地捕捉到了一種或可被形容為「委屈」的情感元素。可以說,路遙是寫「委屈」寫得最好的作家之一,而作為影視作品,誰表達好了「委屈」,誰就贏得了觀眾,畢竟,「委屈」是非常能夠第一時間引起觀眾共鳴的情緒,誰都能在「委屈」中,看到自身的影子。

《人生之路》最委屈的當然是高加林,他的高校「錄取通知書」被藏匿與冒用了,對此一無所知的他,卻認為是自己失敗沒有考上,他不吃不喝不下床,以這樣的方式來懲罰自己,電視劇還用不說話、踹樹等細節,來表現高加林的鬱悶,他的想不通,他的莫名所以,其實也是一代代年輕人面對苦難與委屈時的第一反應,只不過,有人像後來的高加林那樣走了出來,把命運掌握在了自己手裡,有人卻從此萎靡不振,拒絕再反抗。但即便後來成功如高加林者,也沒法對自己遭受的最大委屈釋然,不可原諒,不能原諒,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後來的人再次被委屈襲擊。

無論在書中還是劇中,巧珍的委屈,一點兒也不弱於高加林。在第三集劇情中,巧珍的好言相勸,還有她送來的一籃子「甜甜蜜蜜」的蒸饃,幫助高加林走出了「落榜」困境,李沁飾演的巧珍,通過準確的肢體語言與表情細節,把一個只懂得犧牲與付出的陝西山里女娃,塑造得真實可信,具有很強的代入感。《人生之路》作為電視劇,賦予了巧珍以可信、可愛、可敬形象的同時,也把這個人物塑造的細膩、豐滿。與小說和電影最大的不同是,劇集賦予了她更加的獨立自主的氣質。在目前已播出的幾集裡,她已顯露出做生意的頭腦,為以後進入上海站穩腳跟埋下了伏筆。

巧珍與高加林作為過去時代兩個性別的代言人,身上的閃光點是遠遠多於缺點的,除卻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他們身上都散發著經歷沙礫磨礪後珍珠般的光芒,而擁有這種光芒的人,恰是中國文學與影視長廊中最為令人難忘的形象。

高加林的父親母親,老實厚道的馬拴……劇中的這些老實人,構成了漫長鄉村生活的善良底色,他們與他們的敵對一方,共同構成了一個群體居住在一起的「人生」全部,在這樣的群體人生中,贏與輸,美與丑,善與惡,其實都已經畫好了邊界,剩下的是本能與抉擇的對抗,那些可以戰勝本能作出正確選擇的人,通過文藝載體的傳播,作為榜樣的力量,其實成為公眾精神生活中的財富,得以不斷被追隨,這是今天我們看《人生之路》的意義所在。

未來劇情值得期待,

城鄉差異更能折射人生百態

《人生之路》中高家 的年輕人口中常說到兩個地名,一個是西安,一個是上海,對他們來說,這兩個地方可以幫助自己過上想要的生活,實現人生理想價值。《人生之路》把劇情延展到了上海,高加林、劉巧珍、黃亞萍、高雙星、馬栓這些在陝北高原的滋養下成長起來年輕人,帶著各自的人生軌跡彙集到上海這座城市,他們在工作、生活、情感等層面再次碰撞與交織,讓《人生》的下半篇,更具看點和深度。

《人生之路》的創作,遵循了路遙在真實人生經歷、作品與採訪等方面所展現的路徑,高加林在上海,很大程度上可以視為路遙在西安的翻版。當一名鄉村的奮鬥者,以成功者的姿態在城市擁有一席之地時,他心目中的城市與鄉村,才更具備戲劇衝突,他個人內心的矛盾與牽絆,也會因此成為城鄉差異的最佳載體。

《人生之路》採取了一些新穎的手法,來充實鄉土題材的新鮮感,這包括第一集開頭時自行車「跑酷」式的開場,使用強調心理變化的音樂來烘托製造氣氛,但畢竟《人生之路》前面內容部分,不少鄉土題材電視劇表達過,相比之下,後續在上海的劇情,以及角色從上海返鄉時的劇情更值得期待,尤其是當高加林在城市有了知識分子的文化身份後,如何評價自己出生的鄉村,以及一路拼殺到大城市的過程,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從《人生之路》通過分劇情介紹傳遞出來的格局看,主人公後半程的「人生之路」,是在陝西和上海交叉推進的。但通過片花等方面的視頻信息來看,劇作並未因為城市元素的介入而產生視覺或觀感方面的分裂感,這仍然是一部以鄉村生活為底色、並且不斷對城鄉差異進行打量與思考的電視劇,從高家村到上海的無痕轉換,這很考驗主創團隊的調校與適應能力,從目前劇作展示出來的氛圍看,主創對此胸有成竹。

《人生之路》是一部獨特的劇,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改編自路遙的經典之作,也在於它延展了原著的故事線,更在於它代入了大眾視角,可以這麼認為,《人生之路》並非出於致敬的目的而拍攝,而是基於對過去幾十年的全盤觀察,進而給劇作賦予了更多的當下性,讓觀眾對「人生」既充滿過去式的感嘆,也擁有令人百感交集、五味雜陳的不同年代體驗。

最後說幾句題外話。看到網上有人問:年輕演員為什麼不說方言?我想應該是因為他們的故事沒有局限於陝北一隅。不用方言,他們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時,就不用倒口了。也有人問,為什麼把劇中人的臉化得那麼黑?這應該是對原生態膚色的一種還原,當他們後來進入上海後,膚色也就慢慢發生了變化…其實,藝術創作沒有標準答案,自洽就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649e6807f56d81b8e5e47746059fa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