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蓋寺綠松石國家礦山公園規劃通過專家評審
日前,鄖陽雲蓋寺綠松石國家礦山公園總體規劃評審會召開,鄖陽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藍勁松,副區長張浩等出參加評審會。
雲蓋寺綠松石礦位於鮑峽和胡家營鎮境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綠松石礦之一,出產的綠松石被譽為東方聖玉。2017年經原國土部批准,具有國家礦山公園建設資格。與會專家認真聽取了鄖陽雲蓋寺綠松石礦山公園項目規劃設計方案。認為《規劃》範圍合理,定位準確,目標明確,思路明晰,功能分區可行,突出了礦山公園建設的主題和特色,一致同意通過該《規劃》。
藍勁松要求,按照專家組提出的寶貴意見和建議,進一步完善規劃設計,全力打造雲蓋寺綠松石國家礦山公園,助力鄖陽旅遊事業發展。(來源:鄖陽網 編髮:幻影)
>>延伸閱讀
雲蓋寺綠松石「鮑藍」世界聞名
十堰雲蓋寺的綠松石聞名世界。《鄖陽府志》和《礦物大典》記載:「綠松石產雲蓋寺山。綠松石玉雕、玉器、玉飾的國際商標為『中國雲蓋古寺』。」
雲蓋寺的綠松石為何這麼出名?雲蓋寺國營綠松石礦廠到底有過怎樣的輝煌呢?近日,記者同專家一同探訪雲蓋寺國營綠松石礦廠。
圖為鄖陽雲蓋寺綠松石
「鮑藍」世界聞名
近日,記者驅車2小時從黃龍鎮趕到鄖陽區鮑峽鎮,鎮上隨處可見綠松石行,大大小小有四五十家。
張星國是一家綠松石行的老闆,2002年他開店時,當地只有兩三家綠松石行,2012年一年時間就新開了近四十家。究其原因,張星國說:「2012年,綠松石價格大漲,銷售從公斤計算變為用克計算,優質綠松石售價從每公斤兩三萬元飆升到每克一千四五百元。」
記者在綠松石行里看到綠松石做成的手鍊、項鍊、戒指、室內擺件等,來往打聽的人不少,多半是市裡或者外地來當地批發的。這裡的綠松石遠銷北美、南美、西歐、東歐、東亞、中東等多個地區。
「雲蓋寺綠松石最好的品種就是高天藍,行話里也叫鮑藍,世界聞名。」店裡的老行家告訴記者,雲蓋寺山所產綠松石,是世界上稀有的高檔玉石,其中三斜昌晶系,呈天藍色和碧綠色,石質細膩,形若翡翠,光彩照人,素有「雲蓋石」、「綠寶石」之美稱。他一邊說著,一邊拿出自己收藏的綠松石原礦石。礦石表面呈黑灰色,中間透著隱隱的藍,像雄孔雀尾巴的顏色。
老行家說,雲蓋寺的綠松石顏色鮮亮,而竹山的綠松石有一種偏啞光的感覺,尤其是在盤帶後,越盤越藍。為了說明得更清楚,老行家拿出雲蓋寺產的綠松石佛珠和竹山產的綠松石佛珠進行對比。
雲蓋寺山主峰海拔862米,山上有座寺廟。綠松石出產在5億年前形成的寒武紀含礦地層。分不清是因寺而名山還是因山而名寺,當地人介紹,唐宋時期雲蓋寺附近就已開採綠松石了,現在山上還能看見那時候的礦洞。
有人稱,雲蓋寺這一帶為中國礦業之母,是中國最早開採綠松石的地方。這一說法並非沒有根據。雲蓋寺以北10多公里的董家灣,1992年考古人員就發現了6萬平方米的春秋戰國古銅礦遺址。
鄖陽區鮑峽鎮技術工人們正在加工、打磨、拋光雲蓋寺綠松石原石
國營綠松石礦廠曾盛極一時
張星國的朋友賀立斌是雲蓋寺國營綠松石礦廠前廠長,廠子破產後,他進了朋友的公司。他帶著記者來到礦廠,現在的礦廠大門已被鎖住,從鐵門縫隙可以看到破舊的廠房和零零碎碎的礦渣,其中有一棟廠房已經被推倒。
「當年這個礦的產值曾占鄖縣(現更名為鄖陽區)全年財政收入的一半……」賀立斌說,別看礦廠現在冷冷清清,以前曾是我國最大的綠松石企業,全國聞名。《鄖縣地礦》一書記載,自「1954年國家收回國有組建縣辦國營綠松石礦,從1954年—1999年,綠松石總產量為800餘噸,累計創匯3億美元,最高年產量達30噸,年產值達1200萬元。」
賀立斌回憶說,礦廠最頂峰的時期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每天下礦井的有四五百人,產量是每天半噸到一噸,鄖縣財政收入的大部分都來自這個礦。《鄖縣誌》上記載了那段輝煌歲月:1974年8月6日至11日,輕工部和工藝美術總公司在鄖縣綠松石礦召開全國玉器工作經驗現場交流會,鄖縣綠松石礦負責人作經驗介紹;1977年鄖縣綠松石礦獲國務院工業學大慶先進企業獎;1992年7月6日,鄖縣首家中外合資企業——鄖縣雷霆綠松石工藝品有限公司建立;1994年1月15日,世界最大的一塊天然綠松石在雲蓋寺山產出,長82厘米,寬、高各29厘米,重66.7公斤,呈藍綠色,結構完整,質地細膩。
然而盛極一時的國營礦廠,如今只剩礦渣、破舊的廠房和凌亂的磚塊。2005年底該廠破產,現在已被私人承包,半面山坡被圍了起來。賀立斌說,私人老闆打算休整後,再度開發。
山谷深處到山頂堆積著厚厚的礦渣,現如今已被翻得凌亂不堪。多年來,在礦渣里翻撿綠松石是當地農民的一項重要收入。
雲蓋寺後山就是綠松石礦址
雲蓋寺歷經滄桑
沿著山坡爬山半小時,到達山頂的雲蓋寺,一排磚房映入眼帘。寺門口立著兩尊舊石像,一馬一獅,寺內供著十八羅漢、財神、觀音、彌勒佛、如來佛等。十八羅漢著新漆,如來佛石像只剩下一個佛頭,刻工甚是精美,紋路清晰。
院內有兩個碑,一個是明代的,一個是當代的。新立的功德碑上寫著:「雲蓋寺源於明末,古為宗教聖地。其時香火之鼎盛,可與道教聖地武當山相媲美,素有 『先雲蓋,後武當之說』。然該寺歷經滄桑,終被毀。有志之士趙智全、何青等倡導重建雲蓋古寺,並於二零零六年七月十五日竣工……」旁邊的舊碑已被歲月侵蝕,字跡不再清晰。
相傳唐貞觀年間,尉遲恭在此山建造寺院,因寺院所處山勢高而常年有雲霧籠罩,故得名雲蓋寺,此山即為雲蓋寺山。
如今守廟的是66歲的黃榮海,他本是山下住戶,10年前住進了寺廟。黃榮海告訴記者,新寺建成以前,只有十幾個難辨年代的殘破小石佛,被一塊大紅布連成一排,立在曠野里。新寺修成後,香客絡繹不絕,春節期間每天都有幾百號人來進香、上供。(十堰晚報2016年3月24日報道 文/記者 張瑞穎 圖/記者 劉成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