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捲半個中國:蒙古的沙塵問題,中國怎麼破?

2023-04-13     正解局

原標題:席捲半個中國:蒙古的沙塵問題,中國怎麼破?

只有通過國際合作,才能改善蒙古國的沙漠化問題,也才能減少沙塵對中國的威脅。

正解局出品

最近,全國各地都感受了沙塵暴的威力。

4月9日開始的這輪沙塵天氣,預計在我國影響範圍將達390萬到400萬平方公里。

今年的沙塵暴為何格外多?

真的是因為蒙古國過度放牧?

這裡先做個解釋。

不是所有的「沙塵」,都是「沙塵暴」。

沙塵暴

沙塵天氣按強度,一般分為5種。

強度最弱的叫浮塵天氣,稍強的是揚沙,強度等級更高的依次為沙塵暴、強沙塵暴和特強沙塵暴。

我們常說的沙塵暴,指的是強風將地面塵沙吹起,使空氣很渾濁,水平能見度小於1千米的天氣現象。

沙塵天氣通常集中出現在每年的3至5月。

最近的這次沙塵,從4月9日開始,內蒙古、北京、山西等多地達到沙塵暴級別。

內蒙古中部部分地區最低能見度不足50米,北京10日夜間升級發布大風黃色預警信號與沙塵暴黃色預警信號,黑龍江哈爾濱主城區能見度小於1000米……

目前,沙塵一路南下,已經抵達了杭州。

氣象專家預測,隨著冷空氣繼續南下,沙塵還會被推進到江淮甚至江南的部分地區,預計最後影響範圍可能達到390萬到400萬平方公里。

真是席捲小半個中國了。

此次沙塵天氣,是我國今年以來發生的第8次大範圍沙塵天氣過程,也是3月份以來的第5次,達到了沙塵暴級別,為今年第2次沙塵暴過程。

統計顯示,常年同期的沙塵過程次數大約是5至6次左右,今年沙塵出現的次數略偏多。

2018年以來,國內北方平均沙塵總次數和沙塵暴次數均高於2013-2017年的平均數。

中國曆年沙塵天氣的次數

三北防護林工程,不管用了?

說起防治沙塵暴,就不得不提三北防護林工程。

為了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西北、華北、東北地區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狀況,1978年,中國啟動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

這個超級工程,有幾個顯著的特點:

一是範圍廣。

所謂的三北,指的是我國西北、華北以及東北西部地區。

東起黑龍江的賓縣,西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孜別里山口,北抵國界線,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爾汗達山、喀喇崑崙山。

東西長4480公里,南北寬560-1460公里。

工程涉及13個省(區、市)的725個縣(市、區、旗)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土地總面積435.8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45.3%。

三北防護林工程規劃圖

二是時間長。

工程規劃從1978年到2050年,時間跨度長達73年。

其中,又分為了3個階段8期工程分別建設。

1978-2000年為第一階段,分三期工程。

2001-2020年為第二階段,分兩期工程。

2021-2050年為第三階段,分三期工程。

三是規模大。

規劃造林3508.3萬公頃(包括林帶、林網折算面積),其中人工造林2637.1萬公頃,占總任務的75.1%;飛播造林111.4萬公頃,占3.2%;封山封沙育林759.8萬公頃,占21.7%,四旁植樹52.4億株。

截至目前,三北防護林工程累計完成造林面積超過3000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2020年的13.84%,工程區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沙化面積不再擴大。

以毛烏素沙漠為例,位於陝西省榆林市長城一線以北,總面積達4.22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兩個北京。

治理後的毛烏素沙漠

經過數十年的治理,這片沙漠竟快要從中國版圖上消失了。

聯合國治理荒漠化組織總幹事這樣評價:「毛烏素沙漠治理實踐,做出了讓世界向中國致敬的事情。」

綠樹林立,為中國北疆初步構築起一道抵禦風沙、保持水土、護農促牧的綠色生態屏障。

2020年《大氣化學與物理》的一項研究顯示,在世界6個主要的沙塵活躍區域,只有西北太平洋地區(從中國西部和蒙古的沙漠向東吹來)的沙塵活動有下降,在2003-2017年期間,沙塵量每年平均減少了1.5%。

僅看北京一地,近十年的空氣品質也大為好轉。

北京空氣品質變化

三北防護林的成就,有目共睹。

那麼問題來了,這兩年的沙塵天氣,為何又多了起來?

沙塵的產生有三個重要因素,沙塵源、強風力和不穩定的大氣環流。

今年春天,除了這三個因素共同作用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蒙古國的沙漠多了。

蒙古國位於蒙古高原地區,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山地總面積達到了77.7萬平方公里,相當於蒙古國總面積的一半左右。

蒙古國南部分布著廣闊的戈壁荒漠,總面積達到了40萬平方公里。

最近幾年,蒙古國的荒漠化,變得越來越嚴重。

一是氣候惡化。

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蒙古國正在遭受高溫熱浪和乾旱的惡性循環。

所謂的惡性循環,指的是熱浪導致土壤水分流失,繼而又會繼續導致更多熱浪。

蒙古國官方數據顯示,在過去15年里,經歷了過去80年中最熱的10年。

2020年11月,《科學》期刊的文章《東亞地區超過臨界點後突然轉向更熱更乾的氣候》指出,蒙古高原可能很快就會變得和美國西南部的部分地區一樣貧瘠,熱浪的「惡性循環」加劇了土壤的乾燥程度。

蒙古國中戈壁省遭受強沙塵暴襲擊

事實上,蒙古國已有1000多條河流、湖泊乾涸或斷流。

二是過度放牧。

放牧是個靠天吃飯的生產活動。

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顯示,從1990年到2020年,蒙古國的牲畜數量增長了三倍。

但是,蒙古國的國土和草地面積,並沒有跟著增長。

牲畜數量猛增,大大超出草地的承受能力。

蒙古國的牲畜數量變化

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2013年的一項研究還顯示,蒙古國草原退化有80%都是由過度放牧引發。

天災+人禍,導致蒙古國的自然環境不斷惡化。

據蒙古國統計,蒙古國全境已經有72%的土地有了荒漠化的趨勢。

再加上今年春季,蒙古國降水偏少,春季前期氣溫明顯回暖,造成凍土層融化,地表沙土變得鬆散,裸露的沙源地地表,成為造成我國沙塵天氣的源頭之一。

這波沙塵,從蒙古國南部戈壁灘順風而下,高空可達千米以上,三北防護林根本無法阻擋。

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過度指責蒙古國。

一方面,蒙古國並非是沙塵的唯一源頭。

另一方面,沙塵的形成,本身就很複雜,很多非人力所能左右。

更重要的是,蒙古國也有自己的難處。

IMF的報告指出,畜牧業占到蒙古國農業生產的90%,每4個蒙古人中,就有一人從事畜牧行業。

過度放牧,實為蒙古國解決民生的無奈之舉。

此外,面對沙漠化,蒙古國也沒有完全躺平。

2005年以來,蒙古國政府執行一項名為「綠牆」的國家計劃,以增加南部乾旱和戈壁沙漠地區植被覆蓋率,並防治荒漠化。

但限於財力,蒙古沒有足夠的財力投入生態保護。

中國一直支持蒙古國的治理沙化和植樹造林的活動,願意推動「一帶一路」倡議框架內綠色發展,應對氣變工作與「種植十億棵樹」計劃對接,共同實施合作項目。

早在2002年,中日韓三國就與蒙古建立了「中日韓+蒙」東北亞沙塵暴防聯控合作模式。

只有通過國際合作,才能改善蒙古國的沙漠化問題,也才能減少沙塵對中國的威脅。

這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意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55e47e5fcb5dd320e8ea478e3e05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