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民國的北伐戰爭,就不得不提蔣介石。可以說,這一戰,也是蔣介石的成功上位之戰。
實際上,蔣介石很早就加入了國民黨,但一直跟的是陳其美。1916年,陳其美死後,蔣介石失去靠山,一度到上海做生意,還因炒股虧了很多錢。過得非常不如意。
直到1922年,蔣介石得知粵軍總司令陳炯明與孫中山翻臉,孫中山被逼避難永豐艦上的消息後,他認為孫中山這個大腿值得抱,賭贏了,前途不可限量。便趕忙奔赴廣州,到軍艦上去保護伺候孫中山,陪著孫中山由廣州逃到上海。
蔣介石由此取得了孫中山的信任,成為孫中山的親信。
逃出廣州的孫中山很是迷茫。這時他想到了俄國的十月革命。列寧一下子就起來了,而他卻是屢戰屢敗,現在連廣東大本營都沒了。
在這之前,孫中山就與列寧有書信來往,列寧還曾派遣特使馬林到中國專門會晤孫中山,考慮兩國和兩黨結盟的事。
現在孫中山已經沒了退路,一邊與馬林、李大釗等舉行會談,討論合作事宜,一邊派蔣介石率隊去蘇聯取經。
蘇聯人的意見,支援槍炮沒有問題,偷偷派點軍事人員來做指導也沒問題,主要問題是孫中山沒有自己的軍隊。中國人多,不缺兵,但缺將。所以建議孫中山先成立個軍校,培養軍事幹部。
孫中山認為很對。於是讓蔣介石籌備軍校,就是後來的黃埔軍校。蘇聯派來了鮑羅廷做顧問,還派來大量的教官。說白了,黃埔軍校就是蘇聯伏龍芝軍校中國分校。
而校長人選,非蔣介石莫屬。一則,他已是孫中山的親信;二則,是他帶隊去蘇聯的,蘇聯人也信任他。
當然,說蘇聯人完全信任蔣介石,也不見得。實際上,在孫中山去世後不久,蘇聯人就讓蔣介石把兒子蔣經國送到了蘇聯,明說是學習,實際就是人質。
軍官有了,軍隊很快成型,加上還願意追隨孫中山的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的軍隊,國民黨很開就拉起了10萬餘人的隊伍。
有了軍隊就有了權勢。1924年10月,奉系軍閥張作霖和直系將領馮玉祥聯合推翻了以曹錕為總統的直系軍閥政權。馮玉祥、段祺瑞、張作霖三派在誰當老大方面互相不服,便先後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
孫中山接受邀請,從廣州繞道日本,然後從天津上岸,到達北京。但比較可惜,他仍然無法說服張作霖等軍閥徹底放權。更可惜的是,1925年3月12日,就病逝於北京。臨終,他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號召。
這樣一來,統一中國就剩打了。在做了一年多的準備後,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拉開了北伐序幕。
但這時以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為首的北洋軍閥,不但控制著受各國承認的中央政府,擁有中國絕大多數地盤,財力物力巨大,僅他們直接掌握的軍隊,就有70多萬人。
我們來看下他們的地盤和兵力。
直系軍閥首領吳佩孚控制著湖南、湖北、河南三省和直隸保定一帶,大約有兵力20萬。
原屬直系的孫傳芳,盤踞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江蘇五省,也有軍隊20萬人左右。
實力最雄厚的是奉系軍閥張作霖,控制著東北三省、熱河、察哈爾、京津地區和山東,兵力有30多萬。
而國民政府所轄的地盤,僅廣東、廣西等少數地盤,且國民革命軍也只有10萬人左右。
這樣的實力對比,很難想像北伐居然勢如破竹,如果不是中間國民黨高層內訌,可以說幾個月就能統一中國了。
北伐軍之所以這麼厲害,與蘇聯人背後的支持,以及蘇聯人制定的北伐戰略有很大的關係。
國民革命軍在以黃埔軍校奠基人之一的加倫為首的蘇聯軍事顧問的建議下,制定了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戰略方針:
首先向湖南、湖北進軍,長驅直進,迅速消滅北洋軍閥中最薄弱的一環吳佩孚部的主力,爭取張作霖、孫傳芳兩部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中立。
待兩湖戰場取得勝利後,再引兵東向,消滅孫傳芳部;最後,北上解決實力最為雄厚的張作霖部。
這個戰略方針是非常正確的。
革命軍迅速出擊,很快就攻下了湖南、湖北,孫傳芳見大勢不好,趕緊從江西出兵。但已經晚了,湖南的國民革命軍迅速掉頭向東,其他則從廣東迅速進入福建。
很快,孫傳芳不支,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南部、安徽南部全部被攻占,到了1927年3月份,整個長江以南地區就已全部被國民革命軍占領。
與此同時,在蘇聯的支援下,馮玉祥也率領他的綏遠軍,很快就控制了陝西、甘肅等省,做出東出潼關的準備,響應北伐軍。
按照蘇聯的戰略,以及財力物力支持,北伐軍本可以一鼓作氣,打過長江,再加上馮玉祥東出潼關,徹底消滅吳佩孚和孫傳芳的殘軍,繼而繼續北上,打倒張作霖,取得最終的勝利。
但就在這個時候,北伐的總司令蔣介石開始考慮自己的未來。這個時候,蔣介石雖然抓住了軍權,但在國民黨內地位卻比較低,遠不如汪精衛、譚延闓、李宗仁、胡漢民等。
一旦北伐徹底勝利,開始組閣,他僅僅是軍事統帥,很難競爭過汪精衛等人。要知道,在蘇聯人支持下成立的武漢國民政府,就是以汪精衛為首的。
而且,就算蘇聯人認他,願意幫他坐上國民黨的頭把交椅,但他也會受制於蘇聯。
蔣介石是浙江人,等他打到浙江後,浙江財團便和他接觸,願意為他出錢出力。
蔣介石不想完全受蘇聯的制約,在得到浙江財閥的明確支持後,又取得了在華有重大利益的那些國家,如英、美、日、法等國的支持後,遂挑起事端,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不久,為了體現自己的正統地位,汪精衛在武漢也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北伐就此暫時告一段落,國民黨內部開始奪權。在國民黨元老張靜江的策划下,蔣介石先是以退為進,宣告下野,誘導武漢國民政府合流南京,隨後又以多數票逼汪精衛下野,最終換上蔣介石上來。
1927年,在進入上海後,蔣介石除了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還乾了另一件大事,那就是對宋美齡窮追不捨,並很快就和宋美齡結婚。很顯然,蔣介石這樣做,最主要還是政治上考慮。
北伐進入第二階段,蔣介石的支持者變成了浙江財閥,以及英、美、日、法等國。
蘇聯吃了啞巴虧,但也沒辦法,只能繼續支持蔣介石。最主要的,蔣介石兒子蔣經國還在蘇聯人手裡,所以蘇聯認為還是可以制約蔣介石的。比如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蔣經國就曾發表聲明,指責蔣介石叛變革命。
顯然,這是蘇聯人逼蔣經國乾的。直到1937年,蔣經國才得以回國。
第二次北伐進行地更快,馮玉祥和李宗仁本就站在他這一邊,現在他又與閻錫山結拜,拉攏來閻錫山。張作霖一看不好,準備回東北,結果在皇姑屯給炸死了,然後兒子張學良就接受了蔣介石的副總司令頭銜,改旗易幟,跟了國民黨。
蔣介石完成了名義上的統一。
之所以說是名義上的統一。就是雖然北洋軍閥覆滅了,但國民黨內部依舊山頭林立,除了蔣介石的黃埔嫡系,李宗仁白崇禧的桂軍、閻錫山的山西軍、張學良的東北軍,以及馮玉祥的綏北軍,都是國民黨里的大山頭,此外還有湘軍、川軍、黔軍等等。
等於是國民革命軍消滅了一批老軍閥,又生出一堆新軍閥。這些軍閥,直到蔣介石敗退台灣,仍舊沒能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