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河者說 |科研20年, 突破「卡脖子」技術,他在這裡找到成長的土壤

2022-08-15     深圳新聞網

原標題:過河者說 |科研20年, 突破「卡脖子」技術,他在這裡找到成長的土壤

香港城市大學福田研究院院長陳福榮教授採訪。(視頻)

讀特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2年8月15日訊(記者 李伊苗 陳湛淇 實習記者 沈千禕)32年前,他放棄綠卡,毅然回國。他說:為自己的眼光與情懷。面對質疑時,他以實力見真章,團隊突破「卡脖子」技術,研製出我國首台自有智慧財產權的桌面型電子顯微鏡。多年來,他一直在尋找一片可以讓科研成長的土壤,而今,他找到了心中的科研寶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以下簡稱河套合作區),讓我們一起走進本期【過河者說】——專訪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長陳福榮。

陳福榮向記者介紹他的科研項目。

不舍寸工,科研在此開花結果

「我主要研究的方向有兩個,一個是國家卡脖子技術:電子顯微鏡;另一個是符合雙碳政策的節能科技:智慧節能玻璃,它們都將在這裡落地。」見到陳福榮教授時,他正在為高時空分辨環境桌面型電子顯微鏡項目收集實驗數據並梳理研究報告。

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福田研究院下設「高時空分辨電子顯微鏡關鍵部件研究部」「先進結構材料與增材製造研究部」和「精準診療技術研究部」三個項目部門。目前,研究院團隊成員共計60餘人。

陳福榮在港城大實驗室用電腦操控電子顯微鏡。

34年前,陳福榮在美國念完麻省理工的博士後,入職於美國西北大擔任助理教授,彼時還未歸國的他便已是尖端科技人才。之所以放棄綠卡,毅然回國,是因為他堅信自己的眼光:中國必將成為世界未來的發展中心之一。從紐約灣區到粵港澳大灣區,從香港再到河套合作區,他把理想和抱負熔鑄在腳踏實地的前進征程中,高校執教27載、研究節能科技17載、研究電子顯微鏡15載……一個個色彩斑斕的夢想,在不舍寸功中開花結果。

陳福榮向記者透露,他與團隊研製的高時空分辨環境桌面型電子顯微鏡將以分階段式的方式推出,預計今年年底推出電子顯微鏡,明年年中至年尾升級推出高時空分辨環境桌面型電子顯微鏡。

桌面型電子顯微鏡

陳福榮團隊研究的另一個項目薄膜型電致玻璃,不僅在生產中能耗極低,未來還可以與光伏技術相結合,推動建成零損耗零碳建築。下一步,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福田研究院將結合深圳設計總院及中建海龍科技有限公司將薄膜型電致玻璃推向市場。

科創成長寶地,集齊科研成果產業轉化四要素

「河套給我的感覺是欣欣向榮的,在科研路上奮鬥二十年,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可以成長的土壤,就是這個地方。」在陳福榮看來,河套合作區對於政策、人才、投資方面的支持力度在其他地方很難看到,科研成果產業轉化的四要素——人才、技術、資金、市場,都在河套合作區集齊,這裡是一塊不可多得的科研寶地。

陳福榮與科學家們一起研究討論實驗品。

「我召集了一批從香港及內地科學家來到這邊一起做科研,我們希望能夠去做比歐美更好的科學儀器。」陳福榮表示,今年年底香港城市大學會有40名教授來河套合作區,研究院也將升級改名為「香港城市大學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院升級改名後,將具體專攻能源科技,包括光伏產能(產能科技)、儲能科技(鋰電池方面,針對新能源汽車等)、節能科技、光電科技、結構材料、計算材料科學、高端科學儀器設計製造等領域。

一園兩區,一河之隔。河套合作區從昔日的倉儲區、老工業區,蛻變成科學家們心目中的科研寶地,高端科創資源實現從「零的突破」到「集聚發展」,科研人才紛至沓來。在這裡,一幅瑰麗的深港協同創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3bbeb92b483e6aa519b0856d78ec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