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新:氣量寬厚的周瑜何以成了嫉賢妒能的小人

2023-04-02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陳文新:氣量寬厚的周瑜何以成了嫉賢妒能的小人

歷史上的周瑜,氣量寬厚,很有人格魅力。他有一個同事,叫程普,在兩個人的長期相處中,周瑜的氣量寬厚表現得尤其明顯。周瑜和程普官階相同,但程普的年紀比他大了不少。程普不服氣,經常擺老資格,也就是故意端架子讓周瑜難堪。

《英雄時代:陳文新品評多維三國》,陳文新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22年12月版。

而每一次,周瑜都並不在意,像沒事一樣。他理解程普的心態,一個年紀大了一截的人,和一個晚輩處在同一個級別上,程普感覺內心憋屈。久而久之,程普對周瑜佩服不已,感慨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三國志•吳書九•周瑜傳》)跟人相處,可以讓人達到醉的狀態,那是一種什麼魅力。

在《三國演義》里,讀者看到的周瑜,卻是一個心胸狹窄、嫉賢妒能的人。他曾難受地說,「既生瑜,何生亮」(《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柴桑口臥龍弔喪 耒陽縣鳳雛理事」)。既然生了我周瑜,還生諸葛亮幹嘛?這是一種什麼心態?這樣一個周瑜,忍受不了諸葛亮比他強。諸葛亮比他強,他心裡就像刀扎一樣難受,老是想著如何下手坑害。

在民間的三國中,周瑜被掩蓋的長處,不只是心胸寬厚,還有其他許多方面。要羅列的話,至少還可以扳四次指頭。

第一,他年紀輕輕就建立了卓越功勳。這個令後來的人極為羨慕,比如北宋的蘇軾。蘇軾有一首廣為傳頌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的最後一句說:如果周瑜「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如果周瑜回到他指揮過赤壁之戰的地方來看一看,他一定會笑話我蘇軾,功不成名不就,卻已經長了那麼多白髮。周瑜有個美稱,叫「周郎」,是說這個建立了卓越功勳的人,依然青春煥發。

第二,周瑜的形象極好,雄姿英發,連行頭也非同一般。周瑜的標配是「羽扇綸巾」。不要小看這個羽扇綸巾。在戰場上,隨處可見的是兵器,羽扇綸巾是不容易見到的。一個將領,如果揮著羽扇、戴著綸巾來指揮作戰,就足以顯示其不凡氣度,一種穩操勝券的氣度。羽扇綸巾,是氣度,也是風度。

周瑜塑像

第三,周瑜的夫人極其出色,據說是種中國古代的十大美女之一。「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人們經常說,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或者說女人的一半是男人。潛台詞是,你的妻子也是外界了解你的一扇窗口。就算一個不大了解周瑜的人,看到那麼出色的小喬,也就可以想見周瑜的不同凡響了。

第四,在將領和謀略家的身份之外,周瑜還是一個出色的音樂家。作為音樂家,周瑜到了一種什麼境界?就算他喝了三杯酒,也就是說,就算他喝到微醺,如果有人演奏音樂出了一點紕漏,他仍能敏銳聽出。這時,他會下意識地回頭朝演奏者看一下。一句俗諺:「曲有誤,周郎顧」,說的就是這種情形。周瑜這個人,多才多藝,風度翩翩,足智多謀,氣度寬厚,確實令人欽佩。

只是,周瑜的這些長處,在《三國演義》里,要麼是被掩蓋了,要麼是被改變了。比如周瑜的裝束,最有范的就是羽扇綸巾,《三國演義》卻給了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也許,「演義」的作者認為,周瑜不配用羽扇綸巾,只有諸葛亮才配。除了羽扇綸巾,那個音樂家的才能,也沒有了。那個年輕英俊的形象,也消失得無影無蹤,周瑜一出場,就仿佛是一個中年人了。還有小喬,本來是給周瑜加分的,在《三國演義》中,她雖然也露了一下臉,卻被諸葛亮用來激將周瑜,未能給周瑜增色,反倒讓周瑜難堪。

韓伍繪周瑜

諸葛亮到東吳去,為了激將周瑜聯劉抗曹,他這樣挑逗周瑜:你知道曹操揮師南下,主要目的是什麼嗎?不為別的,就是來抓大喬和小喬的。諸葛亮還順手把曹操的《銅雀台賦》的兩句改了一下,成了「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把大小喬從東吳移入銅雀台,我曹操要日日夜夜跟她們在一起快活。諸葛亮的話讓周瑜大為憤怒,當時就拍案而起,發誓跟曹阿瞞決一雌雄。

從《三國演義》的這些安排,可以得出結論:從歷史的三國到民間的三國,周瑜的形象有了大幅度改變,一個雄姿英發的歷史英雄,成了猥瑣不堪的小丑型人物。

這裡要問,為什麼《三國演義》要對周瑜的形象做如此巨大的改變?

之所以做這樣的改變,是因為歷史上的周瑜,一直是反對聯合劉備共同抗擊曹操的,和主張聯合劉備共同抗擊曹操的魯肅正好成為對照。

三國時期的東吳,應該如何處理和劉備的關係,鴿派和鷹派的主張是大為不同的。鴿派的代表人物是魯肅;鷹派的代表人物,早期是周瑜,後期是呂蒙。作為早期鷹派的代表人物,周瑜和魯肅對當時的政治態勢有不同的判斷。

諸葛亮初出茅廬,曾和劉備一起分析過天下大勢,其中一個重要判斷是:曹操已經占領了中原。中原一帶的面積大概占到全國將近一半,那裡的人口和稅收,是全國的十分之六左右。它是天下的主體部分。東吳已經占領了江東,包括江浙、安徽,以及現在湖南和湖北的一些地方。地盤不算小,但是人口不多,大概占天下稅收的十分之二。

楊儉樸繪《隆中對》

諸葛亮提醒劉備,他可以拿來作為自己戰略依託的,只有荊州和益州。「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這也就是所謂三分天下的格局。

與這個三分天下的格局密切相關,諸葛亮提出了一個戰略上不可動搖的原則,「聯孫抗曹」。曹操的力量,絕不是孫權一家可以對付得了的,也不是劉備一家可以對付得了的。

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如果要在這個鼎足而立的格局中生存,只有兩個可以選擇的方案:第一個方案是歸順曹操,封侯,也可能封公,享有管轄某一個地方的權力。不過,既然歸順了曹操,就得服從曹操的管理。

首先,你得有人質押在那裡,沒有人質,曹操是不放心的。具體地說,孫權要把太子送到許都,由曹操控制起來。

其次,曹操會要求孫權上繳部分稅收。控制一個地方的稅收,是國家權力管控的主要標誌之一。

再次,孫權必須定期去朝廷述職。如果不按時向朝廷述職,那就是叛亂;但如果真的按時述職,曹操要收拾孫權就太容易了。也就是說,一旦歸順了曹操,曹操就有辦法最終把孫權吃掉。

吳主孫權

所以,劉備不願意做這樣的選擇,孫權也不願意做這樣的選擇。既然不想歸順曹操,就只有選擇第二個方案,孫、劉兩家聯合,共同對付曹操。如果曹操在那邊攻打孫權,劉備就在這一邊攻打曹操;如果曹操在這邊攻打劉備,孫權就在那一邊攻打曹操。當時有三個經常交戰的地方:一是合肥,一是襄樊,一是祁山。

經常出現的一個情況是:劉備這邊在祁山和曹軍交鋒,孫權便在合肥動手;孫權在合肥和曹軍交鋒,諸葛亮就兵出祁山,或者關羽從襄樊出師。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曹軍不能集中兵力收拾其中的一方。因為,如果其中的一方被收拾掉了,另外一方接下來也會被收拾掉。曹操單獨收拾一家是不困難的。

歷史上曾經發生這樣一件事情:劉備討伐東吳失敗,蜀吳聯盟處於破裂狀態。這種破裂狀態,讓東吳和蜀漢都有可能被曹魏各個擊破。這時,孫權感到了危險,於是假惺惺地歸順了曹操。而諸葛亮是不願意這樣做的,「漢賊不兩立」是蜀漢的旗號,不能因為權宜之計而放棄大的原則。

諸葛亮派了鄧芝出使東吳,意在修復蜀漢和東吳的聯盟。孫權故意不接待鄧芝,因為孫權已經表面上歸順了曹魏,如果接待鄧芝,會被加上背叛朝廷的罪名。孫權在那裡遲疑的當口,鄧芝上了一道表給孫權,說:你理當儘快跟我溝通,因為我這次來,不只是為了蜀漢,也是為了東吳。孫權這才接待了鄧芝。

鄧芝畫像

鄧芝跟孫權談的,主要就是孫劉兩家,合則兩利,斗則俱傷;為了不被曹魏各個擊破,東吳必須恢復和蜀漢的聯盟。孫權同意鄧芝的判斷,答應和曹魏一刀兩斷,孫劉兩家,還是戰略夥伴關係。「遂自絕魏,與蜀連和。」 (《三國志•蜀書十五•鄧芝傳》)

接下來,孫權跟鄧芝套近乎說,現在我們可以規劃一下,有朝一日,把曹魏滅掉之後,可以劃一條線為界,一邊是我們的,一邊是你們的,相安無事,共治天下。鄧芝聽完,說了一段話,大出孫權所料。鄧芝說:且慢!「夫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並魏之後,大王未深識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枹鼓,則戰爭方始耳。」 (《三國志•蜀書十五•鄧芝傳》)

鄧芝為什麼這樣大槓孫權?鄧芝這樣說,是要強調:東吳和蜀漢結盟,並不是因為兩家友誼深厚,關羽都被東吳害死了,還談什麼友誼;而是利害關係使然,不得不這樣,儘管東吳害死了關羽,蜀漢也還是要跟東吳結盟。從鄧芝和孫權的交談,可以更清楚地認識孫、劉聯盟的歷史緣由。

那麼,對於孫、劉之間的關係,魯肅是怎麼看的?魯肅第一次見到孫權,孫權就告訴他,我這一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想做齊桓、晉文,「奉天子以令諸侯」。魯肅答道,這個願望不切實際。現在有條件「奉天子以令諸侯的」,只有曹操,他已經把漢獻帝控制在自己手上,他的實力絕對不是你能挑戰的。

孫權墓

從孫權的角度考慮問題,時下應該做的,是趁曹操在北方經營,沒有精力顧及南方的時候,抓住機會,「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三國志•吳書九•魯肅傳》)

以江東為根據地,先把黃祖幹掉,再收拾劉表,把荊州據為己有,然後拿下益州。把長江流域經營好了,就有了統一天下的資本,隨時可以見機行事。這就是魯肅最初的戰略構想,其要點是,要孫權經營好南方,再找機會拿下北方。他還沒有留意和劉備的關係。

曹操揮師南下、直逼荊州,這時魯肅的想法有所改變。他提醒孫權:曹操快到荊州了,而荊州劉表的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為了爭奪繼承權,正鬧矛盾。我要趕緊去荊州考察一下。如果荊州內部一團混亂,可以趁這個機會把荊州拿下,就勢抗擊曹操。如果劉備和劉表關係融洽,可以跟他聯合,一起對付曹操。

魯肅這樣說,是基於他對劉備的了解。劉備在荊州已經待了五六年了。在這五六年間,劉備一直在苦心經營,一直沒有放棄逐鹿天下的志向。

有一次,他見自己身上的肉多,大腿變粗,不禁傷心流淚。他當然不是因為身材不好而傷心,他是感慨自己沒做成大事,卻過上了悠閒自在的生活,以至於胖了許多。他勉勵自己保持一種臥薪嘗膽的狀態。而他經營的主要內容,就是把劉表那些部下和荊州百姓凝聚在自己的周圍,讓自己事實上成為荊州的主心骨。

名義上的領袖,是劉表,劉備不想改變這一事實;但劉備有志於成為事實上的主心骨,他也確實達到了目的。曹操揮師南下之時,劉表已經去世,劉表的小兒子劉琮接管了荊州。雖然劉琮歸順了曹操,而荊州的大部分人都跟著劉備去了江陵。劉備在荊州是有號召力的。他身邊還有關羽、有張飛、有趙雲、有諸葛亮,已經成了氣候。

吳湖帆繪蜀主劉備

對於劉備的進一步了解,促使魯肅確定了聯劉抗曹的戰略設想。他這樣勸說孫權:劉備非劉表可比,不是東吳可以輕易吞併的。既然吞併不了他,就應該跟他聯合起來。可以聯合劉備,而不能夠對他下手。要抓緊時間跟劉備談聯合抗曹的事,不要讓曹操得了先手。「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三國志•吳書九•魯肅傳》)

魯肅到了荊州,與諸葛亮一拍即合。劉備當即派諸葛亮跟魯肅一起去見孫權,正式確立了孫劉聯盟。看得出來,孫劉聯盟,是由魯肅和諸葛亮一手促成的。

孫、劉結盟,可以說是孫、劉相互妥協的結果。其中一個具體的成果,是所謂「借荊州」,說東吳把荊州暫時借給劉備用一段時間,等劉備以後得了益州,再把荊州還給東吳。

就歷史的實情而言,這個說法當然是不能成立的。荊州本來是誰的?是漢朝的。漢朝給劉表管理,可以算是劉表的。劉表死了,繼承者是他的小兒子劉琮,劉琮投降了曹操,荊州就成了曹操的,當然名義上仍屬於漢朝,因為曹操是漢朝的丞相。

楊家埠木版年畫《回荊州》

赤壁大戰,劉備把荊州拿到了手中,他是從曹操手上奪下荊州的,不是從東吳借來的。這就是歷史的事實。有趣的是,雖然事實如此,劉備和諸葛亮卻都願意承認,是劉備借了東吳的荊州。為什麼要承認?其實就是向東吳妥協,雖然劉備實際上控制了荊州,但名義上荊州是東吳的。

之所以向東吳做出妥協,是因為深知東吳想得到荊州。東吳的首都本來在建業,也就是現在的南京,為什麼要遷到武昌?當時的武昌,就是現在的湖北鄂城,就是為了早日控制荊州。劉備怕東吳對荊州下手,索性允諾東吳,荊州是你們的,只是我劉備沒有地方立足,先借我一段時間,到時還你。

而從東吳那一面看,「借荊州」也是一個妥協。那些鷹派人物不斷給魯肅施加壓力,說,就是你壞事啊!你看,一場赤壁之戰,東吳是戰場主力,仗打贏了,荊州理應歸東吳所有,現在落到了劉備手上。你想辦法把荊州要回來。

因為受到的壓力太大,歷史上還真發生過單刀赴會這件事情。不是關羽單刀來見魯肅,而是魯肅單刀來見關羽,談的就是荊州的歸屬事宜。魯肅理直氣壯地說:當年跟我們合作,你們就是想活下去,並沒有想得到那麼多好處。現在你們得到的好處太多了,這太不仗義了!劉備作為一個眾望所歸的英雄,做如此不仗義的事,也太說不過去了吧!

結果關羽還真有點羞愧。劉備這邊如果不承認借了東吳的荊州,魯肅就沒法向東吳鷹派作解釋。鴿派,總是比較被動的。

由此我們知道:在戰略上,魯肅對劉備集團是比較友好的。因為這種戰略上的友好態度,在《三國演義》里,他被塑造成了一個忠厚長者,經常扮演保護諸葛亮的角色。戰略上的鴿派與性格上的忠厚,當然不是一回事,但兩者之間確實有內在關聯。

魯肅墓

說了魯肅,回頭再說周瑜。

在戰略上,周瑜堅定不移地反對與劉備結盟。他曾和孫權深入討論過一個話題,如何經營天下。周瑜指出:江東已經是我們的了,下一步是把荊州弄到手,接下來是把益州也弄到手。如果荊州和益州都是我們的,這個本錢夠好了,何必要靠劉備呢?劉備這個人,當然是一個英雄。但是,如果把他和關羽、張飛分開的話,君臣不在一起,就形成不了氣候。

一次,劉備因為借荊州的事去了東吳,周瑜以為這就是下手的好機會。他提醒孫權,趁劉備在這裡出差,把劉備軟禁起來,給他住好的宮館,給他儘量多的美女美食,讓他安於這種粉紅色的生活,不思進取。只要劉備不在荊州,關羽、張飛這些人就沒有了主心骨,就可以為我們所用了。我周瑜是有能力駕馭他們的。我帶著他們去打仗,把劉備的將領變成我們的將領,豈不是一舉兩得。結論是,東吳不需要和劉備結盟。

《論古談今話周瑜》

周瑜的這個建議,孫權差一點就同意了。他終於沒有同意,是因為他有顧慮。「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故不納。」(《三國志•吳書九•周瑜傳》)

第一,北方還有曹操的威脅,應該多招攬英雄,不能這樣打壓劉備。

第二,就算把劉備軟禁了,關羽和張飛也不一定聽你的。

第三,劉備在荊州經營多年,荊州的那些官員和百姓,如果不是劉備去領導他們,估計內部會有很多不穩定因素。如果內部不穩定,北邊又受到曹操的攻擊,荊州這個地方,不一定掌控得住。在目前境況下,還是借重劉備的好。

這是孫權的想法,所以他放劉備回了荊州。過了一段時間,劉備知道了周瑜曾經要把他軟禁在東吳,感嘆說,我去東吳之前,孔明也提醒我不要去,怕的就是去了之後回不來,果然真有這樣的危險。但是沒有辦法呀,借荊州這樣的大事,不親自去就擺不平啊。看來,以後跟東吳打交道,得多留一個心眼。

從這個例子可以知道,在東吳內部,有一個強大的鷹派存在,他們堅信:如果東吳能把荊州據為己有的話,是可以把劉備撇開的。只有在實在繞不過劉備的時候,他們才會有一些友好的表示。

孫權雖然放劉備回了荊州,但還是想控制他,其中一招,是把他的妹妹嫁給了劉備。孫權比劉備小二十歲。他的妹妹,比劉備就小得更多了。典型的老夫少妻。

但這個不在考慮之列,關鍵是孫權這個妹妹有「諸兄之風」,和她的幾個哥哥一樣,不愛紅裝愛武裝,刀槍劍戟,用得都很嫻熟;她所有的丫環,也都有一手功夫。

據說,自從娶了孫夫人,劉備每次進臥室,都會流一身冷汗。「初,孫權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剛猛,有諸兄之風,侍婢百餘人,皆親執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凜凜。」(《三國志•蜀書九•法正傳》)

徐硯繪《孫權嫁妹圖》

每天早晨起來,劉備看自己還活著,就感到慶幸。那個時候,既有北方的曹操隨時可能南下,又有東吳臥在身邊的一隻雌虎,劉備日日夜夜都不得安寧。後來,他占了益州,既不怕曹操隨時攻打,又把孫夫人撂在了荊州,劉備才有了自在的感覺。

孫權接他妹妹回東吳,孫夫人走的時候,做的最重要的事,是把劉禪帶在身邊:「此時先主孫夫人以權妹驕豪,多將吳吏兵,縱橫不法……權聞備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內欲將後主還吳,雲與張飛勒兵截江,乃得後主還。」(《三國志•蜀書六•趙雲傳》)

為什麼要把劉禪帶到東吳去?其實是要留一個人質。雖然沒有控制住劉備,但是控制了劉備的兒子,也是挺厲害的。劉備到底有心眼,或者說劉備的部下到底有心眼,他們截住孫夫人的船,把劉禪給帶回來了。

《三國演義》中的「趙雲截江奪阿斗」,是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事。從東吳對荊州的覬覦可以看出,後來關羽鎮守荊州,處境其實是極其危險的,因為東吳鷹派隨時都有可能對他下手。

葉雄繪《趙雲截江奪阿斗》

而關羽呢,面對來自東吳的威脅,防範意識是不到位的。孫權曾想用一個辦法來籠絡或控制關羽,讓自己的兒子娶關羽的女兒。結果關羽不幹。「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三國志•蜀書六•關羽傳》)

當年孫權要把他的妹妹嫁給劉備,劉備不敢不接受,要維持孫劉聯盟,不能不隨時妥協。而關羽不光拒絕,還要辱罵東吳使者。這表明,關羽對東吳是太輕視了。像這樣一種婚姻關係,不是你想不幹就可以不幹的。劉備和諸葛亮是政治家,他們懂得權衡利害,謹慎防範。關羽不是政治家,免不了感情用事,疏於防範。而這,就為他後來的被害,埋下了伏筆。

從邏輯上說,關羽的被害,是東吳鷹派共同製造的一個後果。東吳鷹派中,最早的代表人物就是周瑜。所以,關羽雖然不是周瑜害死的,而是死於呂蒙的偷襲,但是如果周瑜活著,他也會和呂蒙一樣做同樣的事。

「演義」的作者不喜歡周瑜,是因為周瑜是劉備集團的對頭。「演義」的作者,對劉、關、張和趙雲、諸葛,確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好感,對他們友好的,就寫得可愛;對他們不友好的,就寫得可惡。周瑜處心積慮地跟他們過不去,當然是不討人喜歡的。

戰略上的鷹派和性格上的小肚雞腸,當然不是一回事,但都表現為跟諸葛亮過不去,跟劉備過不去,跟關羽過不去。歷史上氣量寬厚的周瑜,被「演義」的三國寫得那么小肚雞腸,是有脈絡可循的,是有原因的。

粵劇《三氣周瑜》劇照

就歷史上的周瑜來說,奪取荊州,全據長江,徐圖進取,是他一貫的戰略思想。周瑜跟劉備集團過不去,是其戰略思想使然,並不是因為他心胸狹窄。正如魯肅主張聯劉抗曹,是其戰略思想使然,並不是因為他為人忠厚。

《三國演義》將戰略思想的分歧化為人品的差異,這是「民間三國」的重要遺產。我們不必用「民間的三國」去批「歷史的三國」,也不必用「歷史的三國」來批「民間的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