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西北地區典型的傳統民居建築

2023-06-05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淺談西北地區典型的傳統民居建築

西北地區最典型的幾類傳統民居建築如寧夏民居,陝北、隴東等黃土高原地區的窯洞等。與北京四合院不同,西北傳統民居房屋大多為「一坡水」,從材料上看,土坯、青磚、木材兼有。與西北雨水少有關,民居的屋頂採用方磚平鋪的居多,少用筒瓦。由於西北為多民族聚居區,所以也有很多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民居。

天水胡氏民居

在西北各地的民居中,具有「隴上江南」之稱的天水民居別具一格,最具特色。天水傳統民居主要胡氏民居為代表。是我國西北地區唯一現存的明代品官府第,民居由南宅子和北宅子兩處隔街相望的古建築群組成。

南宅子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北宅子建於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距今分別已有395年和388年的歷史。兩處古宅的建築布局、結構形制、屋頂脊飾、磚木雕刻等等都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南宅子

南宅子是一處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古樸典的明清建築。南宅子整體形制與建築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組合,由天井、前院、中院、後院、書房院、後花園等組成,現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

大門位於坐南朝北院落組群的東北角,以獨立建築物出現,這種形式在天水古民居中獨一無二。進入大門首先是一個小天井,南設照壁,東西各設一垂花門。

明初建築崇尚古風,講究制度,裝飾樸素。統治者以禮制的形式強化了建築中的封建等級,形成了住宅單體建築的簡約單一和群體組合的嚴謹整體,古老的前堂後寢格局重新被推崇,成為品官宅第的經典式建築模式。

北宅子

與南宅子相較,北宅子規模更為宏大。北宅子平面接近正方形,原為正院三進,側面建有大小院落5個,現僅存二、三院的前後正庭與中院庭樓及廂房。就建築規模和建築整體構造的價值而言,北宅子比聞名遐邇的寧波天閣藏書樓毫不遜色,「而細節雕飾之華美精細,則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天水民居建築群

天水古民居是典型的明清風格,樸素典雅,古風猶存。具體地說,在院落布局方面,天水古民居以北方中常見的四合院為主,同時又融進了南方民居常見的小天井,並對其進行組合和變形,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樣式,極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在房屋種類上,既有土木結構和磚木結構的瓦房,也有許多不同風格的木樓。

在屋頂設計方面,因為當地雨多,沒有採用西北地區常見的平頂,而是採用了硬山頂式、懸山頂式和歇山頂式。在庭院綠化方面,天水古民居內多種植竹子、蠟梅、銀杏等南方植物,與院外高大的古槐形成了鮮明對比。在木雕方面,既有粗獷流暢之筆,又有精雕細刻的微型作品,花色繁多,工藝精湛。

民居文化長期發展形成的地域特色和長盛不衰的經典建造案例,對當地的人文歷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當代設計更應吸取其精髓,充分運用到現代建築規劃和設計創作中。借古開今,研究經典古建築典籍,了解中國建築史,對古建築修復和現代建築設計仍具有長遠影響,是創作創新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