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父》的劇本改編,看如何漸進式閱讀、思考和沉澱

2022-09-27     少數派

原標題:從《教父》的劇本改編,看如何漸進式閱讀、思考和沉澱

編者按:1895 年 12 月 28 日,在巴黎卡普辛路 14 號的大咖啡館,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場電影放映出現了 —— 盧米埃爾兄弟的一系列短片和其他演出一起成為了咖啡館的助興節目,而咖啡館也正是那時人們談論電影和藝術的重要場所。

今天「看什麼 Café」的放送員是 @知道分子吳先先,他想和大家聊聊在分析電影《教父》的劇本改編過程中,所收穫的關於「漸進式總結」的啟發。你在觀看《教父》或其他電影時,獲得了什麼電影之外的靈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寫在前面

知名效率達人 Tiago Forte 在他的新書《Building a Second Brain》中,為引出「漸進式總結」這個方法,分享過一個案例。

他講到,在許多影迷心中封神的《教父》系列,其實是從一部不算完美的暢銷小說改編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 導演的反覆閱讀、漸進式的思考與提煉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讀完這個故事,我深受啟發,不但找到了影片製作幕後的影視資料、電影劇本,還重溫了《教父》三部曲和原著小說。

小說原稿和電影敘事之間的明顯差距,讓人深刻地體會到什麼叫好的電影改編,也清晰地展現了「漸進式總結」,或是文學研究中常說的「文本細讀」的魅力。在今天這篇文章中,我們就結合這個故事,講述這個電影傑作的誕生史,以及它是如何成為一個絕佳的閱讀、思考和沉澱的樣本的。

後浪出版的《教父電影全劇本》,五星好評

影片的來龍去脈

熟悉《教父》系列影片的讀者知道,它是由義大利裔導演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執導,改編自暢銷作家普佐(Mario Puzo)的同名小說。

《教父》中文版

普佐的原著是一部帶有獵奇色彩、講述義大利「黑手黨」犯罪軼事的作品。單從文學性上,它絕對算不上一流;而且為了吸引讀者,普佐也毫不避諱低俗的劇情和粗鄙的用詞。不過,作品一問世就大獲成功,不但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長達 67 周,還為普佐贏得了高達 41 萬美元的天價版稅。

而知名電影公司派拉蒙早在普佐創作期間就嗅到了商機,以極低的價格買下了這部小說的影視改編版權。在圖書一夜走紅之後,派拉蒙蓄勢待發,打算趁著熱度把它拍成一部犯罪題材的電影。

誰成想,在選定導演階段,派拉蒙卻頻頻受挫。不少知名導演拒絕接手。一方面,據傳言,他們懼怕義大利黑手黨的勢力,擔心一旦沒拍好,反倒惹火上身;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普佐的作品實在算不上佳作——草草劃分的章節、前後跳脫的劇情、譁眾取寵的細節——這一切都給小說改編成電影增添了難度,大導演們擔心拍出的影片口碑不佳,反倒毀了自己的名聲。

教父背後的男人——導演科波拉

後面的故事我們也知道了:派拉蒙情急之下,最終找到了一個籍籍無名、欠下一屁股債,急需通過拍攝影片來償還債務的年輕導演,把這個「燙手山芋」塞給了他。結果,誰都沒有想到,這個導演竟然把一鍋粗糙的原料,加工成了一場精緻、典雅、藝術感十足的影視盛宴。而這個人,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教父》電影三部曲的導演科波拉。

科波拉的改編之路

想拍出好影片,首先要有好劇本。

雖然《教父》原著中不乏抓人眼球的故事情節,但不論從敘事結構、語言風格,還是人物形象上,小說里提供的素材離一部出色的劇本還有相當的距離。所以,科波拉接手之後最重要的事——就是對原著進行細讀,探究書中最有價值、最適合在熒幕上呈現的內容。

前期準備

科波拉是怎麼做的呢?據他在 2001 年一次訪談中的介紹,當時他購買了一本普佐的《教父》小說,花了好幾個鐘頭, 把書的每一頁都裁剪下來,然後給每一頁外側都加上一圈寬寬的白紙邊框。然後,再用夾子裝訂起來,最後加上一個厚重的書封,這樣就做成了 一本方便寫批註、方便翻閱的活頁夾筆記本。後來這個本子還被出版商原樣復刻,出版了一本精裝書,名字就叫《教父筆記本》。

這個視頻就是科波拉講如何製作《教父筆記本》的訪談片段,內容不長,值得一看。字幕在 B 站原視頻上可以查看。

尋找主題

接下來,科波拉開始閱讀原著。

第一遍閱讀的體驗讓他相當失望。他說,自己懷著熱切的心情去讀,但幾乎沒法讀完整本書。普佐的《教父》給他的感覺,一個詞形容,就是 potboiler(直譯為鍋里一通亂燉,指那些為了圈錢而寫的粗製濫造之作)。書中的很多情節,比如大兒子桑尼的情婦後來邂逅一名外科醫生,為她的身體特定部位進行改造手術,在科波拉看來就是純粹為了商業效果而設計的猥褻橋段。

失望歸失望,科波拉也沒辦法,誰叫他當時是個瀕臨破產,還有兩個孩子要養的落魄導演呢。無奈之餘,科波拉硬著頭皮開啟了他的第二次閱讀。而這一次閱讀,給他帶來了新的靈感,他意識到在眾多譁眾取寵的故事背後,有一個重大的線索,那就是把這個黑幫故事處理成一個 美國資本主義的隱喻。在這個隱喻下,柯里昂家族的故事變成了一位偉大的「國王」和他的三個兒子權力繼承的歷史。

老大雄心滿滿,但過於魯莽;老二乖巧溫柔,卻缺乏智慧;老三集合了智慧、狡黠與冷酷於一身。父親和三個兒子的性格特質,後來被馬龍·白蘭度(飾演老教父)、詹姆斯·肯恩(飾演老大桑尼)、約翰·凱澤爾(飾演老二弗雷多)、阿爾·帕西諾(飾演老三麥可)四位演員展現得淋漓盡致。

一位偉大的國王和三個兒子的寓言

這樣一來,原先的通俗文學水準飆升,從黑幫的逸聞趣事,一躍成為一則象徵著美國資本主義的寓言,故事的立意甚至可以比肩古希臘悲劇和莎翁戲劇!據說有研究者一路回溯,認為是普佐參照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的人物設計,在敘事時就埋藏好了暗線——但我個人覺得,這種經典的人物結構設置不僅要歸功於作者的塑造,更有賴於科波拉的挖掘和提煉。

選材標準

有了主題和線索之後,科波拉還要重新回到原著中,補充電影里的血肉的細節。

他有兩個特別關注的地方:一是格外重視自己的第一感覺,把讓自己產生共鳴的段落標註出來、及時在頁面側邊寫下感悟和想法;二是非常留意小說中寫得好的部分,而且不滿足於內容層面,還會更進一步提煉故事的核心價值和深層的寓意。

這樣的挖掘,既能讓科波拉收集到普佐作品中所有打動他的內容,充分地利用原著的素材,又可以始終圍繞著全書的線索,不至於像原著一樣粗暴地堆砌內容,流於散亂。每個被選入劇本的故事情節都有其用意,它們並非只為從劇情上博人眼球,而是更好地串聯在一起,為整部電影的主題服務。

從這一點說,科波拉最大程度上從普佐的原著故事中榨取了電影所需要的元素,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重新編排這些元素,使其成為更有機的整體了。

拆解場景

《教父 I》的劇本總共分為五幕,每一幕進一步拆分,最終劃分為 50 個場景。在具體設置這些場景時,科波拉以結構化的方式,使用五個維度,或者說五個標準進行每場內容的提煉,它們分別是:

  • Synopsis(場景概要)

  • Times(發生年代)

  • Imagery and tone(影像和調性)

  • Core(核心意圖)

  • Pitfalls(潛在陷阱)

Synopsis(場景概要)

Times(發生年代)

Imagery and tone(影像和調性)

Core(核心意圖)

第一點是場景概要,也稱為場景大綱。這一點很好理解。每個場景里實際發生了什麼事,科波拉會用簡短的一兩段話來總結,相當於給每個場景做一個摘要。

比如,《教父 I》裡面有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簡短場景,就是老大桑尼被伏擊射殺的全過程。桑尼聽到妹妹被家暴的消息,衝動之下獨自駕車出門。路經一個收費站時被前車擋住了去路,在桑尼遞出鈔票繳費的下一秒,收費員彎下腰,四周冒出來一群全副武裝的人,直接用槍把桑尼打成了篩子,諸如此類。

桑尼被伏擊的場景

科波拉在訪談中提到他梳理這些場景概要的一個重要目的,那就是當他寫完所有場景的大綱之後,只要把它們全都放在一起,就獲得了一個完整劇本的雛形——事實上他也是這麼做的。這樣做的好處,無疑可以幫助科波拉進行「自下而上」的寫作。對應到現在流行的寫作方法,正像是「卡片寫作法」,通過預先完成一張張場景卡片,最終直接組裝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在此基礎上再做修改和擴充,從而實現無壓寫作。

明確場景發生的年代

第二點,明確場景發生的年代,這是科波拉特彆強調的地方。我們知道,《教父 I》的故事設定在 20 世紀 40 年代,據說科波拉為了爭取這一點,險些和派拉蒙鬧掰。派拉蒙不想這麼拍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教父》的拍攝時間是 1970 年,如果電影也直接設定成 70 年代(同一時代),可以省下相當大的一筆布置場景、化妝、道具的成本。

但在科波拉看來,40 年代更加符合原著的設定,尤其是第二代教父麥可早先有海軍服役的經驗,是個民族英雄,如果放到 70 年代,這個設定就會顯得違和。另外,結合教父家族對應「美國資本主義」的隱喻,40 年代剛好是美國二戰後高速崛起的時代,這代人對美國的想像也是影片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調換年代,影片中很多的情感就難以傳達和表現。最後,感謝科波拉的堅持,派拉蒙最終選擇了以更高昂的拍攝成本,成全了影片的表現。

故事影像和調性

第三點,隨著明確了故事發生的年代和地點, 故事影像和調性也隨之確定。在視覺元素的呈現上科波拉可謂大師,他在敘事中增加了很多畫面細節,從而讓影片更有質感,更有生活氣息。

比如,故事一開場是一位 60 多歲、身著禮服的老者形象,他情緒激動,正在訴說著什麼。不過隨著畫面逐漸切至全景,我們才知道這人並不是教父,而是一位教父的老朋友,正在向教父陳情,請求幫助。影片並沒有讓我們一上來直面教父,而是越過老教父的肩頭,用他的目光,觀察這個光線昏暗、氣氛凝重的房間裡上演的事情,聆聽他低沉的嗓音,感受別人對他的敬畏。

接下來,畫面一下切換到房間外面,原來是一派熱鬧的婚禮場景。故事的設定上,老教父為小女兒康妮舉辦了一場隆重的義大利式的婚禮。因此在婚禮的畫面里,科波拉也加入了大量的細節。比如在義大利文化中,從來不會把孩子單獨扔在家裡,所以哪怕是出席有頭有臉的大人物的婚禮,大家也會拖家帶口,甚至帶上鬧哄哄的嬰兒。另外,在婚禮上,接過旁人隨手扔出的三明治,則來自科波拉自己童年時代的婚禮記憶,他把這個回憶中的畫面也放到了《教父》的劇本里。

熱鬧非凡的婚禮現場演員最多高達 750 人,有六架攝影機,歷時四天完成

核心意圖

第四點核心意圖,則是基於場景概要、年代、視覺呈現等內容,往下深入探究每個場景的意義。我們之前提到,科波拉力圖為每個場景找到它的核心價值。據說這個想法來自卡贊執導的《慾望號列車》——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經典影片的主演正是年輕時期的「老教父」馬龍·白蘭度。在科波拉看來,如果導演能夠精準地鎖定每場戲的核心,那麼觀眾就會把握到影片想要傳達的含義。反之,如果一個場景找不出這樣一個核心,這場戲是否應該存在都應該存疑。

「好孩子」麥可的復仇,《教父 I》的經典場景

因此,在科波拉整理劇本的過程中,他會試著用一兩個核心詞、一句話總結每個場景試圖去表達什麼。比如,我們一想到麥可在小餐館裡射殺警長和索羅佐的畫面,就會想到這是一幅「復仇」的場景,這和影片結束前,麥可操控血洗五大家族的殺戮場景遙相呼應。

再比如,大哥桑尼聽聞妹妹被家暴,轉而暴打妹夫卡洛的場景,其實講述的是「埋下仇恨」,這個畫面和桑尼被殺,以及最後真相大白,卡洛陷害桑尼的陰謀緊密地串聯在一起,構成了一條扣人心弦的故事線。

潛在危險

最後一點,潛在危險,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預判,這一點也至關重要。科波拉提前會預想到一些可能會被視為不和諧的元素。比如某些情節會不會讓觀眾反感,覺得過於暴力或粗俗;或者有些場景是否符合整部影片的基調,會不會違和等等。

很多朋友都會記得《教父》開場不久的一個恐怖故事。著名導演沃爾茲不願意讓老教父的教子、過氣影星約翰尼出演自己導演的電影,所以,導演的愛馬被教父派人殺死,馬頭放在他的床尾鮮血淋淋,以示警告。馬頭威脅確實來自西西里的民間傳說,但是這段影片在拍攝之前,科波拉始終猶豫不決。

一方面,他擔心內容過於血腥,拍攝出來會引發一些動物保護組織的不滿;另一方面,他也怕直接刪掉這段著名的橋段,會讓觀眾覺得失望。所以,最終他選擇了折中的方式,從屠宰場購買了一具馬頭,並且儘可能地弱化了畫面的駭人氛圍。《教父》在電視上播放時,還剪掉了沃爾茲慢慢醒來的畫面,以降低影片的暴力色彩。

導演科波拉正在給沃爾茲的飾演者約翰·馬利說戲

不過,儘管如此,飾演沃爾茲的演員約翰·馬利仍在綜藝上表示,時隔幾個月之後,他依然心有餘悸,無法擺脫拍攝時的陰影——的確如此,換誰都害怕。不過這種無處不在的暴力,正是《教父》系列作為黑幫主題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科波拉才會反覆權衡,斟酌再三。

相互校改

最後,不得不補充的一點是,如果大家關注影片的改編,其實是有兩個人,一個就是導演科波拉,另一個則是我們之前反覆提及的作者普佐。

普佐寫《教父》的初衷非常簡單,他只是為了掙些快錢,從而心無旁騖地創作純文學

事實上,早在科波拉在對原著做上述閱讀和斟酌之前,派拉蒙也邀請到了普佐,請他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打磨,把它刪減成一份劇本。普佐照做了。雖然他號稱這部作品就是為了謀生而寫,根本不想看第二遍,但他還是把原本 400 多頁的小說刪節成了一個 150 頁左右的劇本初稿,並按照製片廠的建議進行了多次的修改。

在普佐的版本里,故事一開場以麥可和凱的愛情故事開始。整個故事設定在 70 年代,瀰漫著濃濃嬉皮風。據說科波拉第一次看到這個劇本時,評論道:這不是普佐的錯,他只是按照指令行事罷了。

所以,當科波拉在對小說進行了上述細緻地拆解和重組後,整理出了一個詳細的大綱,並把它交給了普佐。他們二人互換劇本,並且在各自的版本上進行了編輯修改——於是就有了劇本的第二稿,隨後是第三稿,也就是最終拍攝的定稿。

所以,哪怕是一個精心推敲的劇本,也需要更多參與者的打磨和修改,直到這個時候,我們熟悉的《教父》電影的內容和結構才塵埃落定。

小結

以上就是《教父》改編過程中導演科波拉所做的漸進式閱讀、思考與創造。不難發現,從原著小說到劇本的創作過程中,科波拉付出了怎樣的心血——回報也是極其豐厚的。《教父》系列成了影視佳片,電影的成功也帶動了普佐原著的持續熱賣;直至今日,距離《教父》第一部上映已經過去了整整五十年,不少人還在反覆重溫它、品鑑它、研究它。相信哪怕再過去五十年、一百年,電影史上仍會有《教父》系列的一席之地。

原文連結:

https://sspai.com/post/75646?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知道分子吳先先

責編:Lotta

/ 更多熱門文章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333e8becbcc90b72ef656abcfd34a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