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礦工用30年,把東北小城變成「冬奧冠軍之鄉」 | 小巴看一周

2022-02-12     吳曉波頻道

原標題:這個礦工用30年,把東北小城變成「冬奧冠軍之鄉」 | 小巴看一周

立即訂閱收聽音頻

功成不必在我。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ONE

人物

中國隊在冬奧會上奪得首金後,短道速滑運動員范可新在媒體見面會上眼含淚光地說了一句話:

「我希望以後有更多七台河的孩子,能接上我的這一棒。」

七台河,一個人口只有69萬的東北小城,你或許沒聽說過它,但你一定聽說過楊揚、王濛、孫琳琳……他們都來自於七台河。范可欣和隊友們在冬奧會短道速滑混合團體接力中奪冠,使得七台河「冬奧會冠軍之鄉」的招牌再次被擦亮。

「冬奧會冠軍之王」不是空穴來風。截至2月11日,中國在冬奧會獲得的16塊金牌,有7塊來自七台河,七台河的運動員們,獲得了535塊國家級金牌,177塊世界級金牌。

在七台河市速滑冠軍館裡陳列的部分獎牌

圖源:新華社

與之對比鮮明的是,七台河並不是條件拔尖的城市。

論冰雪資源,七台河相比於黑龍江的其他城市並不算突出,2013年才有了第一個室內訓練場;論經濟,七台河GDP不足哈爾濱的二十分之一。七台河成為冬奧會冠軍搖籃的背後,有一個至關重要的人:深耕於七台河的中國短道速滑開拓者孟慶余。

孟慶余是哈爾濱人,從小喜歡滑冰,隨著知青下鄉的洪流,來到七台河做礦工。

在19世紀70年代,中國剛剛經歷了文革,幾乎沒有人把心思放在速滑這個體育項目上。

孟慶余做礦工,一做就是4年,但他一有時間就去冰面上滑冰。他人高馬大,臉在井下熏得黢黑,認識他的人,都管他叫黑子。提起「總打出溜滑的黑子」,整個礦上的人都有印象。

1972年的1月24日,他在一次合江地區(黑龍江地區東部三江平原的舊稱)的冰上運動會上,一次拿了3個第一名,其中5000米的速滑成績還打破了記錄。當時的七台河體委主任一眼就看中了他,隨後,孟慶余成為了一名速滑教練。

雖然一年有3-4個月的冰凍季節,但缺少場地,缺少裝備,還是讓孟慶余的訓練開展得很困難。在結冰的水窪上,冰面經常有裂紋,這樣容易卡住冰刀,對學生們來說是致命的。

七台河市速滑冠軍館 圖源:新華社

孟慶余自己做了個澆冰場的水車,上面是一個大鐵桶,下面是爬犁,鐵桶底端連著一個戳了一排孔的管子,水從裡面流出來,化掉表面的冰,再把一片一片的冰澆得平整。他一圈一圈,從小水窪澆到運動場,像牛犁地一樣地澆出訓練用的冰場。

七台河的冬夜,時常有零下三十幾度的溫度,孟慶余有時候要下到馬葫蘆里2米深的地方接水管,接頭鬆動,冰冷的水噴射出來,淋透他的全身,連棉襖上也快速結上一層硬硬的冰殼。澆完冰場,他整個人都凍僵了。但這時候,已經臨近四五點鐘,他又要叫孩子們起床訓練了。

七台河滑冰隊組建於1974年,孟慶余自己帶了二三十個孩子訓練,他很少說自己的辛苦,永遠想辦法克服困難。

沒有足夠好的訓練條件,那就只能出奇招。他帶著孩子們拉練,一天一百公里;讓他們從六七米的橋上跳下水連膽;在水下練習憋氣,鍛鍊肺活量。

孟慶余帶著學生訓練 圖源:七台河體育

有孩子嚇得直哭,這時候,孟慶余總是擺出一副冷臉來,急了,還把學生從橋上一腳踹下去。在訓練場之外,他跟別的同事說起,他不是不心疼,但是想出頭,不練不行。

王濛的啟蒙教練是孟慶余,孟慶余和這些學生們,頂風冒雪在戶外冰場上上課,一練就是幾個小時。學生的腳和冰刀凍在一起,到最後鞋都脫不下來,都是被教練一個個背進屋子裡的。王濛回憶起孟慶余,感嘆道:「小時候基礎打得好,所以現在能夠承受大強度、大負荷的訓練。」

孟慶余陪這些後來的奧運冠軍走完一程,把他們送到省隊,送到國家隊,然後回到七台河,繼續給下一批速滑苗子打好基礎。

他是教練,他也是這些學生的大家長。

他每個月的工資基本都搭在了運動隊里,秋天要下鄉收白菜土豆儲存冬菜,為了多省點錢,買點好的裝備。

范可新提起孟教練和那雙2500元的冰刀,聲音還是哽咽的。2500元,對於十幾歲的她來說是全家一整年的開銷。

孟慶余不聲不響地給范可新買了這雙冰刀鞋,告訴她,好好訓練,以後爭取改善家裡的條件。

像范可新一樣,家境貧寒的孩子並不少。

便宜的冰刀皮子軟,學生穿上腳在裡面亂晃。孟教練發明了一個省錢的方法,用一種強力膠水黏一層布固定住,合上腳型之後就不會有這樣的事了,他把學生叫來,把腳伸進去找位置,再拿出來。

孟慶余修理過的冰刀

怕學生燒腳,他用自己的手一直固定形狀,等待膠水徹底變干。膠水經常把他燒得一手泡,但是這樣改一雙鞋,能省下好幾百元,還能讓他們穿得更舒服些。孟慶余甚至在專業雜誌上發表過一篇文章《短道冰鞋的修理》,在他手裡修過的鞋,超過800雙。

七台河在2013年才有了第一個室內訓練場,在此之前,七台河市短道速滑隊在哈爾濱爭取到了室內訓練場的使用權,但要錯開黃金時間。在夏天,孟慶余帶帶著學生們到哈爾濱集訓,利用後半夜的時間上冰。

他的學生里,有人成為了世界冠軍,也有人退居幕後,相同的是,他們在孟慶余身上學到了同一種精神:傳承。

趙小兵是孟慶余的第一批學生,在兩次足以改變她命運的大賽面前,她不幸受重傷,兩次比賽都錯過了。孟慶余坐在她旁邊安慰她,雖然你的運動成績不突出,但你可以當教練,讓你的學生成為冠軍。

剛做教練的前幾年,趙小兵不理解孟慶余,他的學生進了省隊、國家隊,提起七台河的孟老師,每個人都知道他很有本事,他明明可以坐辦公室,為什麼還要受這份罪帶學生?

孟慶余老淚縱橫,他反問道:「我要是坐辦公室的話,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趙小兵想不明白。

而如今,三十幾年過後,五十多歲的她還在授課。她已經有了像徐愛麗、孫琳琳、李紅爽等在各大比賽中獲得冠軍的學生。

儘管如此,當那些練習基本功的孩子們在冰面上奔向她的時候,她還是會感到熱血沸騰,那些時刻,她覺得自己和孟慶余很近。

孟慶余的學生趙小兵

孟慶余的突然離去,給很多人帶來了遺憾。在2006年,孟慶余返回哈爾濱訓練的途中遇車禍身亡。意外發生時,距離他上課只有不到一個小時,那是33年來,他唯一一次缺席了學生們的訓練。他隨身攜帶的東西里,有一雙還沒修好的冰刀和一塊計時的秒表。

那一年,在哈爾濱集訓的學生們里,就有范可新,她和幾個孩子聽到消息後,不顧隊里的規定,偷跑出來,在殯儀館外嚎啕大哭。

16年後,在北京冬奧會上獲獎的范可新說出了那句話:「我希望以後有更多七台河的孩子,能接上我的這一棒。」

儘管沒有人提到孟慶余,但看到七台河運動員的期盼、已經擁有榮譽的教練員的堅持耕耘,甚至在教練員人手一個的改鞋工具箱裡,你都能感覺到孟慶余,就像山川改變河流那樣,影響著七台河的速滑人。

七台河速滑神話的背後,沒有訣竅,只有那些願意付出的,真心愛著速滑的,孟慶余們。

TWO

數據

靈活就業:截至2021年底,中國靈活就業人員已達2億人,這些人里,從事主播工作及相關從業人員160多萬人,較2020年增加近3倍。(人民日報海外版)

限制片酬:廣電總局印發了《「十四五」中國電視劇發展規劃》,反對「天價片酬」,嚴格執行每部電視劇全部演員總片酬不得超過製作成本40%,主要演員片酬不得超過總片酬70%的配置比例規定。(央廣網)

THREE

圖片

在1000米決賽中,體力不支的武大靖讓開路,輕觸任子威的手,叫他先走。最終,任子威奪金,李文龍摘銀。不計個人得失,把團體榮譽放在第一位,這既是戰術,也是中國隊的隊魂。

儘管一墩難求,但是也攔不住網友們通過「萬物皆可冰墩墩」實現墩墩自由。

從福布斯歷年的全球區塊鏈50強榜單里可以發現,中國區塊鏈公司占比不斷增加,在剛剛公布的2022年榜單中,中國區塊鏈公司占比高達14%。

FOUR

聲音

FIVE

視頻

冰墩墩的火爆是偶然嗎?

當然不是。火爆的深層原因,是中國經濟的提升以及文化獨特性不斷發展的助推。

SIX

報告

隨著網購的盛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線上購物,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統計,一天光顧連鎖超市的平均人數,已經從2019年的2414人,跌到2020年的2030人。

對比傳統超市的落寞,年輕人卻愛上了逛倉儲超市。據2021年11月的千瓜數據顯示, 在小紅書上,以「山姆」為關鍵詞搜索,相關筆記超過22萬篇,近一個月來就有近6千多條筆記產生。

在2021年12月底,山姆超市下架新疆產品把倉儲超市推上了風口浪尖,當山姆陷入退卡的難題時,麥德龍在成都的青羊、錦江、高新三家門店均轉型會員店,隨後在2022年1月14日南京首家盒馬X會員店開業,那麼,倉儲超市到底好在哪? 【點擊此處,閱讀完整報告】

本篇作者 | 吳潤潛| 當值編輯 | 何夢飛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主編 |鄭媛眉| 圖源|VCG

冰雪市場規模突破萬億

但冬奧會後還值得入場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323756fccbf34245d8658c546fb0d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