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開元之治的美好圖景

2022-06-01     楓葉談古今

原標題: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開元之治的美好圖景

引言: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蒐兵而責帥,明軍法——整飭軍隊,開疆擴土

唐朝自太宗皇帝開始就一直在努力地開拓國家的版圖,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句麗,給他的皇室子孫後代樹立了一個威猛有魄力的祖先形象。但吐蕃地區一直是唐王室的心頭大患,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後,兩國地區才得以維持和平穩定,唐高宗李治時期開始,吐蕃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在西部成為唐朝最主要的威脅力量。

武則天時期,突厥部落首領唐太宗勢力已逐漸瓦解,當朝女人執政,就在漠北對唐朝的邊境力量屢屢試探,一起帶動東北地區契丹族的反叛心思,少數民族在唐朝北部蠢蠢欲動,想要群起將唐朝一舉滅之而後快。

貞觀、永徽年間大部分歸屬唐朝的部落首領皆是臣服於李世民的威嚴和魅力,太宗皇帝天威不再,部落首領也已經由幾代更換,逐漸對唐朝產生異心,對中央的命令不再聽命接受服從,想要脫離唐朝的管控。

到玄宗時期,唐朝邊境的各個部落更是看不起李隆基這個黃口小兒,都在明里暗裡聯合地方節度使籌謀軍事反叛。玄宗上任之後,對於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毫不畏懼,其膽識與氣魄絲毫不失太宗當年的風範。

從整飭軍隊開始,玄宗加強了對軍隊的統一管理,使邊境地區的軍隊力量增強,重新劃分增設屯田,使邊防戒備充實,並變革了之前的均田制,以及強制徵兵制,改為募兵制,讓老百姓自願選擇參軍作戰,同時對因壯丁參戰而沒有勞力的家庭進行照顧和相應錢糧的補貼,對在軍隊中立下戰功的軍人給予高官厚祿,許多青年壯士在打完仗之後能夠衣錦還鄉,百姓的參軍熱情非常高漲。玄宗從東北到西南共重新增設范陽﹑朔方﹑河西﹑劍南等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

玄宗改年號為開元之後,開元元年,就將安西都護府遷到了遼西地區,管控東北地區,對東北地區流竄的各方勢力形成威嚇。開元五年,遼西十二州被收復,此前該地一直被契丹管轄二十一年,將營州都督府遷至柳城,眼見遼寧已被收復,漠北各小國不敢再造次,紛紛前來歸順。

開元二年,針對西南地區吐蕃進犯,玄宗先後派出將領王晙、薛訥、孝嵩、張思禮、張守珪在長城堡、龜茲、小勃律、瓜州,每次戰役中,吐蕃軍將不是敗軍被擊潰,倉皇而逃,就是屍體枕藉堵塞洮水流通,吐蕃軍營中哭聲四合,至開元十八年,終於不敢再進而犯之,請求公主入唐,換取兩國長久和平局面。唐朝就在西域設置經略使,以防吐蕃再次造反。

隨著唐朝征戰各方取得勝利,後突厥也停止了與唐朝的戰爭,兩國變敵人關係為朋友關係,建立了友好交往關係。為安定河西走廊,在河西地區設置軍鎮,保證了當時陸上絲綢之路的交通順暢。

經過唐玄宗的精心整頓,唐朝在世界上威望益盛,各國使臣、商客絡繹不絕。

黜繳幸之臣,杜其奸——廣開言路,任命賢相

唐玄宗剛剛即位時,雖然皇權得到了鞏固,但是唐玄宗雖然鞏固了皇權,但是吏治還是一片黑暗混沌的狀態,官場腐敗之風盛行,需要廣開言路,重新整頓官場。自此,李隆基開始禮賢下士,選拔任用賢相。壯年的李隆基,任用人的眼光還是很獨到的,被記入中國史冊的宋璟、姚崇、張九齡等著名宰相都是被唐玄宗看重提拔任命的人才。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唐玄宗牢牢地記住這一條古訓,並且將其貫徹於朝堂對官吏的任免之中。

姚崇有非凡的治國理政才能,曾經向玄宗提出「十事要說」:崇曰:「臣願政先仁恕,可乎?臣願不幸邊功,可乎?臣願法行自近,可乎?臣願宦豎不與政,可乎?臣願租賦外一絕之,可乎?臣請戚屬不任台省,可乎?臣願陛下接之以禮,可乎?臣願群臣皆得批逆鱗,犯忌諱,可乎?臣請絕道佛營造,可乎?臣願推此鑑戒為萬代法,可乎?」玄宗答應了採納姚崇的這十項要求之後,姚崇才打算入朝為相。

宋璟是一個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的忠誠良士,對自己的家人也立下嚴肅的規矩。他的遠房表親曾在吏部選拔時,跟主考官說自己是宋璟的叔叔,藉此來矇混過關,撈到好處。宋璟知道之後,特意囑咐官吏不能因為自己的關係偏袒叔叔,不能做徇私枉法之事。

姚崇行事果斷、不拖泥帶水,宋璟能力出眾,張九齡為官公正,受百姓愛戴。玄宗任命這三人之後,朝堂的風氣得到了很好的整頓。

張九齡對於唐玄宗的禮遇也一直心存感激,「人之所以為貴,以其有禮有信;國之所以能強,亦云唯義與信。」張九齡之於唐玄宗正如魏徵之於唐太宗,玄宗有什麼過錯,他會及時提出,勇敢勸諫,忠誠如一。唐明皇若如劉阿斗一般,就不會有開元盛世,李隆基將國家治理的如此繁榮昌盛與他個人的獨具慧眼是脫不開關係的。

朝集而計最,校吏能——整頓吏治,精簡官僚

善於用人只是最基礎的方面,吏治的整頓才是唐朝能夠繁榮富強的關鍵所在,玄宗非常重視官僚隊伍中新鮮血液的融入。為了使官僚系統富有生機與活力,李隆基也創新了很多方法。首先,機構的精簡是首要任務,裁撤冗員,不僅可以提高行政效率,還能減少政府稅收開銷。

其次,設置專門的按察使對各地官吏進行監督,完善對官吏任命提拔的考核與管理制度,新出台的考核機制更加嚴厲。地方官吏的管理逐漸系統化,每年固定時間都會有官員明察暗訪,如果發現官員有違法貪贓行為,不容辯解,即刻嚴懲。

太宗皇帝時期曾經設立諫官制度來對朝廷尤其是皇帝的政策進行監督,但在武后時期被廢除了。玄宗整頓朝綱的第三項舉措就是恢復這項由諫官和史官一同參加宰相會議的制度。此項制度恢復後,朝廷的政令更加符合民心,科學合理。

玄宗還極具前瞻性的看到了地方基層官吏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地方官員是老百姓能夠直接接觸到的第一層官僚,地方治理是國家治理的經驗來源,地方官員的治理水平也展現著皇帝任命官吏的水平,因此地方官員的能力素質更為重要,不能讓碌碌無為之輩尸位素餐,敗壞國家形象。玄宗就經常安排對基層縣令的考察,如果政績突出,百姓愛戴,就進行嘉獎提拔,如果無能低能就直接罷黜,這項改革也貫徹地雷厲風行。

唐中宗時朝,公主倚仗皇帝寵愛,氣焰囂張,安樂公主等人賣官鬻爵,製造出大量的斜封官,中宗知道後僅僅「笑而從之,竟不視」。

睿宗即位後,曾「罷斜封官數千人」。然而當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矛盾劍拔弩張,太平公主又慫恿睿宗再封斜封官。李隆基認為斜封官制度的存在嚴重有礙朝廷官場風氣。他即位後,命人頒下詔令,「王公、駙馬有所奏請,非墨敕皆勿行」。皇族之間取締請謁,不僅整頓了官場的秩序,又可以避免因皇族關係請託致使私門勢力壯大。

唐玄宗的重整軍隊、知人善任、改革吏治,是能夠開創開元盛世最重要的原因。他勵精圖治,選賢任能,唐朝政治清明,河清海晏,經濟迅速發展,天下統一大治。唐朝逐漸步入全盛時期,成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開元之有天下也,糾之以典刑,明之以禮樂,愛之以慈儉,律之以軌儀。」大唐帝國在唐玄宗手中超越了貞觀時期,達到了軍事文化政治經濟全面強盛的頂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22628999eda2403fe70d2fbe448ca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