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高速上,為什麼那麼多大貨車?

2023-06-07     正解局

原標題:夜晚的高速上,為什麼那麼多大貨車?

這是一個大問題。

正解局出品

前段時間,因為工作上有急事,一個朋友連夜從外地趕了回來。

他一見到大家的面就說,晚上在高速上開車,太可怕了。

原本以為晚上高速上的車會少一些,但誰知道,路上大貨車一輛接一輛。

大貨車又高又長,跑得還飛快,從身邊那完全可以形容是:呼嘯而過。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

我們高速公路上,為什麼有那麼多大貨車?

我找了個從廣州發貨的快遞,一看1000多公里,竟然走的是公路。

我又查了一個數據。

根據《2021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貨運公路占到75%,水路15.8%,鐵路只有9.2%。

而根據世界銀行數據統計,2022年,美國、歐盟鐵路貨運周轉量占比分別為33%和18%。

也難怪有人說,國內的鐵路貨運要是能再給力些,公路上超載的卡車就不會那麼多。

同樣,有很多人疑惑,我國的鐵路營業總里程達12.1萬公里,為什麼鐵路貨運居然拼不過公路貨運呢?

早年的鐵路部門號稱「鐵老大」,鐵道部是伴隨新中國成立一同建立的少數幾個重要機構之一,一直把國內的貨運業務拿捏得死死的。

鐵道部是新中國成立後最先設立的幾個部級單位之一

鐵路系統不僅有自己的公安局、檢察院、法院、醫院,甚至還有自己的教育系統,從小學到大學一應俱全,完全是自給自足的狀態。

很長一段時間,「鐵老大」也確實發揮了「老大」的作用,全國80%的石油、85%的木材、60%的煤炭的運輸任務由鐵路承擔,貢獻了難以估量的作用。

改革開放初期,誰如果能想辦法搞到緊俏線路火車車皮的批文,啥都不用做,轉手就能賣個好價錢。

到上世紀90年代初,鐵路貨運依然占全國貨運總量的40%。

不過,當時鐵路貨運是以大宗商品,即所謂「黑貨」為主,包括煤炭、金屬礦石、鋼鐵、焦炭、石油等大宗原材料商品為主力貨種,占比合計超過85%;貨運結構中運量最大的為煤炭,占比50%以上,其次為礦石及鋼鐵有色類,占比20%左右。

但隨著時代變遷,運輸方式更加多元化,鐵路貨運量及貨運收入開始逐漸下滑。

煤炭一直是鐵路貨運的主要貨物

最關鍵的一點是,隨著全國高速路網的逐漸完善,公路貨運對鐵路貨運形成了巨大的衝擊。

首先是運輸成本,一般來說貨運距離在1000公里以內,鐵路貨運由於牽涉到編組、到站裝卸、線路安排、公路短駁等等環節,門到門運輸時間較長,且鐵路中短途的運價不下浮,和公路貨運相比並無優勢。

還有個重要因素,是鐵路貨運時效遠不如公路貨運。

拿寧波到成都的貨運來說,汽車貨運2-3天即可到達。

而鐵路貨運整列發運需2天,非整列需要等至少7天。

但普通企業的貨物根本填不滿整列班車,只能等「拼單」後才能發出。

鐵路、汽車運輸的成本對比 圖片來源:卡車之家

而且,我國目前大部分鐵路線還是貨運和客運列車混跑的狀態,而鐵路系統往往客運優先。

旅客列車在連續運行時,貨運列車無法運行;行駛到中間站時,貨運列車還會連續讓多列旅客列車通行,這也會耽誤貨運列車的運行時間。

有人或許要問,不是有鐵路專線麼?

這種專線不是鐵路貨運的點對點模式麼,時效應該有保障吧?

沒錯,可這種專線幾乎都是工礦企業專屬,運輸的是煤炭、糧食等大宗商品,只提供「包年」服務,運維費每年也在數百萬乃至上千萬不等。

簡單總結下就是,鐵路貨運適合中長距離和大宗貨物運輸,在中短途範圍競爭力不及公路貨運。

道理誰都明白,可問題是昔日的「鐵老大」雖已步入市場多年,但還不夠靈活。

比如,我國傳統鐵路貨運以運輸煤炭、鋼鐵、礦石、糧食等大宗貨物為主,貨櫃貨物占比很低。

根據國內貨櫃行業協會的最新數據,我國目前鐵路的貨櫃貨物運量大約是5.66億噸,僅占鐵路總貨運量11%左右,而已開發國家這一比例一般能達到20-40%。

甚至,主要採取貨櫃化配送的生鮮冷鏈運輸,在鐵路貨運結構中也就占比1%。

要知道,現代物流運輸業中,貨櫃業務十分重要,航空、海運等物流形式都是以TEU(國際貨櫃單位)作為統計標準。

畢竟相比於散貨運輸,貨櫃運輸更能有效利用空間,在保證貨物完整性的同時,也方便運輸與裝卸,加快貨物的周轉速度。

但國內鐵路貨運的貨櫃運輸能力不足,使得空港以及水運港貨場內的貨櫃轉運只能依靠集卡,猶如螞蟻搬家一樣進出港。

2022年全國港口貨櫃吞吐量達到2.96億TEU,但港口鐵路貨櫃運輸量僅為875萬TEU,剩下的運輸幾乎全靠公路貨運完成。

不僅如此,我國現有的鐵路貨運產品幾乎一直就是「老三樣」:

直達產品(始發直達、階梯直達等)、班列產品(五定班列)、快運產品(行郵專列、城際快線等)。

其中「五定班列」是指「定點(裝車地點)、定線(固定運行線)、定車次、定時(固定到發時間)、定價(運輸價格)」的快速貨物列車,屬於更貼近市場化的貨運線路。

理論上,「鐵老大」有那麼多資源,只要轉變模式,進行多種方式的普貨鐵路運輸,效率並不一定輸於公路貨運。

確實,之前通過與鐵路「五定班列」模式的合作,湧現出一批效益不錯的民營企業。

比如主要經營廣州到哈爾濱以及廣州到烏魯木齊的麥氏宏達,靠主營鐵路「五定班列」,基本達到了公路運輸的效率。

再比如,同樣在「五定班列」取得幾十億年收入的大順發。

還有行業號稱「北八道、鐵霸道」的北八道物流集團,都是效率與公路運輸在時效方面接近,但成本又低於公路的鐵路貨運模式。

可這些企業均曇花一現,要麼企業倒閉,要麼改為公路運輸,勉強存活。

核心問題最終還是:雖然身份變成了市場化的企業,但始終沒能面對市場,做出更多的調整和變革。

曾幾何時,鐵路也曾與民營企業合作推出不輸於公路運輸的貨運模式

鐵路這邊沒啥動靜,可面對公路上越來越多的超載卡車,決策層出手了。

2017年,國內有個經常上熱搜的詞:霧霾。

霧霾的形成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有相當大的比例是汽車排放的尾氣。

《中國機動車環境管理年報(2018)》顯示,2017年,中國柴油貨車保有量近1700萬輛,僅占全國汽車保有量的7.8%,但氮氧化物、顆粒物的排放量卻分別占汽車排放總量的57.3%、77.8%。

公路運輸帶來的環境污染太嚴重了。

我們一邊要想辦法清除霧霾現象,一邊還在積極響應聯合國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目標,希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實現節能減排。

於是,2018年4月,決策層提出要調整運輸結構,減少公路運輸量,增加鐵路運輸量,推進大宗貨物運輸實現「公轉鐵、公轉水」的多式聯運目標。

不過,現實改變起來很難。

原因不僅與鐵路自身存在的短板有關,也與公路運輸的快速發展有著密切關係。

2018年,全國公路網規模達到484.6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到14.26萬公里,躍居世界第一,二級及二級以上公路總里程達到64.78萬公里,全國村級以上行政單位幾乎都有公路連通。

那時相比於公路,鐵路雖然通過高鐵和動車將全國主要城市串聯到了一起,但畢竟沒法像汽車那樣可以直接開到家門口,貨運短駁只能靠汽運完成。

公路和鐵路運輸,根據不同的需要,彼此各有各的市場

從運輸時效以及成本等角度考慮,公路貨運更為機動、靈活,也更符合距離鐵路遠,地理位置較偏企業的需求。

但是,從長遠來看,公路貨運相比鐵路貨運的不足之處也很明顯。

首先是公路貨運的安全性遠不如鐵路貨運。

根據交通安全部門統計,我國每年貨車的責任道路交通事故5.04萬起,占全國汽車責任事故總量的30.5%,鐵路貨運幾乎很少存在類似的交通安全問題。

其次是鐵路貨運單次裝載量普遍在2000噸以上,重載列車可達萬噸,而公路貨運最大承載量基本不到10噸,彼此貨運能力相差極大。

同時,鐵路貨運受自然條件限制較小,但連續性較強,能保證全年運行。

可見鐵路貨運相比於公路貨運,雖然存在時效慢等不足,但無論從運輸能耗還是裝載量考慮,都值得積極發展。

不僅如此,從國家戰略的角度來說,鐵路貨運還有更重要的意義。

鐵路運輸是一個國家重要的經濟命脈,始終是煤炭、礦石、糧食以及化肥原料等大宗商品的重要運輸保障。

大量成品油需要鐵路貨運運輸到全國各地

同樣,關係到國計民生的石油、化工等重要物資也更需要適合長距離運輸,又具備超大儲運空間的鐵路貨運來負責運輸。

一句話總結,大宗商品的遠距離運輸,無論裝載量還是單位成本,鐵路貨運肯定勝過公路貨運。

只有這些戰略物資的運輸價格穩定,才能保證終端的價格穩定,不會出現交易價格的波動,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

或許有人想問,鐵路貨運既然這麼重要,時效性又不如公路貨運,為何不利用高鐵線路和機車,搞高鐵貨運呢?

也不是沒人嘗試過這一塊,幾家主要的快遞企業都曾與高鐵合作開通過高鐵快遞班列,可惜最後都很難繼續下去。

其中原因,是這些快遞公司希望抱團形成規模效益,將成本降下來,可實際運營後才發現,自己有些草率了。

國內公路貨運多使用120立方的超標貨櫃;可120立方貨物實際的最大重量僅為11噸,如果都是快遞件,連這個重量也未必達到。

常見的快遞車輛多為11噸左右的卡車 圖為德邦快遞的運輸卡車

對比承載量數百噸的高鐵,這樣不免大材小用,造成資源浪費。

更為關鍵的一點是,高鐵貨運真的開通,參考目前滬寧、京廣線的客運運行班線,即使只達到一半的車次,也必將給「包郵區」以及南北沿線的公路物流、快遞行業帶來巨大衝擊。

當然,利用高鐵進行鐵路貨運,也並非找不到更好的實現途徑。

比如不使用造價高昂的CRH或CR系列高鐵,可以考慮時速在150-200公里/小時,造價相對較低的動車,完全能滿足大部分快遞物流的需求。

而且從國內高鐵的發展現狀來看,國內高鐵線路多是多,但由於建設費用太高,運營成本也始終居高不下。

在人口相對稀少地區的線路,每天運行量只有十多對高鐵列車,運輸能力並不足,導致虧損嚴重。

因此,提升高鐵運營能力,實現高鐵線路的基本面保本,最好的辦法就是考慮在某些地理位置遙遠的區域間開通高鐵貨運,既能提高貨物的運輸時效,所帶來的運力也十分可觀。

這樣的運輸效能因為遠超公路貨運,會吸引那些非「包郵區」的物流企業加入,形成規模效益,可以極大提升當地的物流配送效率。

當然,這些只是比較理想化的建議,實際可能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

不過,鐵路系統依然在大力提倡「公轉鐵」的聯運模式,轉的不只是運輸方式,還是運輸結構的調整,更是經濟模式的轉型升級。

擁抱市場,鐵路貨運一定會復興昔日的榮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1fb47d0fd1897742945435bba322f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