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將女性不平等歸咎於歷史文化積澱,進而對代表華夏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展開批判,實屬不學無術了。
01
孔子是否歧視婦女?
孔子一生很少論及女性,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讓人懷疑孔子和儒家似乎歧視女性、強烈主張男尊女卑、「三從四德」。
但孔子幼時喪父,在母親顏征在的教導下才成長為一代聖人。
顏征在,源自網絡
他所主張的「仁愛」思想,雖然出發點仍舊是愛有差等,但也是在孝敬自己父母和他人父母之間的優先問題,而不是說只孝敬父親。
再說,古代社會中的家庭是「男有分,女有歸」,「男主外,女主內」,女子沒有像男子那樣受教育。
女性在經濟上難以獨立,導致人格上也很難獨立,心智和視野難免狹小,才會出現「難養」,難以相處的情況。
因此,孔子的話只是在描述一種事實和現象,而非一種帶有歧視性的價值觀判斷。
孔子夫婦,源自網絡
而且,即便是孔子這句話是真的在說女性,也絲毫不影響孔子的偉大,而是可以看到孔子有血有肉,可愛的一面。
眾所周知,孔子有很長的時間周遊列國,孔子的夫人在後方將家務打理地井井有條,教導孩子也非常出眾。
02
儒家經典中尊重女性體現
《禮》記中說:「喪,父母,三年;妻、後子,三年;伯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
也就是說,儒家認為服喪,為父母要服三年,為妻子和長子要服三年;為伯父、叔父、弟兄、庶子服一年;為外姓親戚服五個月。
如果以親、疏來定服喪的年月,則親的多而疏的少,那麼,妻子、長子與父親相同。
如果以尊卑來定服喪的年月,那麼,是把妻子、兒子看作與父母一樣尊貴,而把伯父、宗兄和庶子看成是一樣的。
圖片出自網絡
生而為人,當然是自己的家庭優先,這就包括了自己的父母、愛人、子女。
在儒家儀式中,「取妻身迎,祗褍為仆,秉轡授綏,如仰嚴親;昏禮威儀,如承祭祀。」
娶妻要親身迎接,穿著黑色下擺的衣裳,為她駕車,手裡拿著韁繩,把引繩遞給新婦,就好象承奉父親一樣。
婚禮中的儀式,就象恭敬地祭祀一樣。
禽滑厘,源自網絡
誠然,婆媳關係、翁婿關係到現在都是倫理劇的主題,每個家庭都有其特殊的一面。家庭和睦,考驗的是每個男人的斡旋能力。
但就尊重女性這個層面來說,是不是儒家更為友好?
03
正視不平等,不要亂批判
判斷女子地位如何,一個很重要的標誌便是受教育權。
儒家重視對女性的教育,體現在「女四書」的女子教材。
包括東漢班昭的《女誡》、唐代宋若昭所作的《女論語》、明代仁孝文皇后所作的《內訓》及明末儒者王相之母所作的《女范捷錄》。
班昭,源自網絡
這些教材對於形成完善的家庭,進而能培育出優良的子女,也是有所幫助的。
儒家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既要「齊家」,又要「女主家內」,女性當然重要。
中國人稱呼妻子為「太太」,太太這個詞源於周朝的三位婦女,周文王的祖母太姜、母親太任和妻子太姒。
這三位女性所生所養的兒子都是聖人,王季、文王、武王、周公,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業和中國古代的許多典章制度。
太太隱含代表聖人的母親,你說地位高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