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積分兌出好習慣 歷下區在省內首推垃圾分類碳積分兌換超市
今年5月份,歷下區城市管理局在千佛山街道建立起山東省首家垃圾分類碳積分兌換超市,徹底改變以往該街道垃圾難以分類、群眾參與度不高的現象,得到街道社區居民的好評。
那麼垃圾分類積分兌換超市在千佛山街道歷經3個月的「磨合期」後,這家特殊的「超市」運營情況如何?街道居民在想法上、做法上有無轉變?帶著這些疑問,記者來到了千佛山街道「碳中和積分兌換超市」。
以分換物
居民從「做不到」到「做起來」
「37.2積分兌一包抽紙,93分積分兌一個玩具盲盒……」走進千佛山街道的「碳中和積分超市」,記者看到貨架上井然有序地擺放著抽紙、花露水、藥皂、玩具盲盒等物品,這些物品並未標註價格,只有分值,貨架上積分兌換的標識分外醒目。
在超市櫃檯桌上放著一本厚厚的垃圾兌換商品記錄本,隨手一翻,每一筆兌換明細都被清晰地記錄在本子上。
「在碳積分兌換超市,憑藉垃圾分類獲取的碳中和積分就能購買商品,這樣可以既能幫居民節省開支,還能鼓勵他們參與日常的垃圾分類。」千佛山街道城管科科長張濤介紹,居民通過參與垃圾分類,將分類的垃圾拿到我們的「藍帳篷」後,可以獲取相應的積分,用積分就可以免費進行商品兌換。
採訪中,附近小區的居民剛好來「藍帳篷」投放垃圾,垃圾分類督導員在邊上接過垃圾,放入無線電子秤進行過秤,隨後計算出積分,記錄到居民手機上。
「以前我對垃圾積分兌換不感興趣,現在碳積分可以去超市換,現在可換的東西也多,所以我每次都會把垃圾去投放點換積分。」 小區居民說道。
積分可換的東西多了,附近居民的分類投放積極性也提高了,「垃圾分類碳積分兌換」模式已初見成效,該街道垃圾分類參與率直線上升,從之前60%—70%到現在的90%,亂投垃圾的現象也大大減少。
「現金+積分」
變廢為寶讓垃圾分類深入人心
積分如何獲取?
千佛山街道的垃圾分類「碳積分制」兌換活動,引導居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通過智慧管理平台實現「垃圾換物」。該「積分制」主要是依託垃圾分類可回收物兌換活動開展,每位居民都有一個「綠色帳戶」,獲得的積分就儲存在裡面,兌換物品時直接在帳戶扣除。
山東有愛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瑩介紹,社區「藍帳篷」回收的時候把可回收物分為7類32種,以「現金+積分」的形式與居民進行兌換。價值相對高一些的黃板紙、報紙、金屬製品、家電類為高值可回收物,可直接換算成環保金(現金)。價值較低的花紙、玻璃、雜塑料、衣物類為低值可回收物,這些低價值的物品不值錢,以往居民都隨手扔垃圾桶了,占用了公共資源還是個巨大的浪費,現在可以實現兌換成碳積分當錢使,廢品隨時處理。
此外,千佛山街道打造了智慧城市集約式發展生活圈,碳積分超市承載著多種功能,不僅局限於兌換生活用品,也可以洗車券、干兌換洗券、家政服務券等便民服務內容,從而打造出垃圾分類和便民商圈兩個平台的創新服務能力。
未來,千佛山街道將聚焦跨界經營提高便民服務能力,拓展便民生活圈應用場景,整合本地商戶資源,接入購物、餐飲、休閒、文化、家政等線上功能,變廢為寶,推動居民生活方式向綠色、低碳理念轉變,推動接入智慧城市和基層管理服務平台。
黨建引領
推動街道分類全覆蓋
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協同發力、精準施策、久久為功,需要廣大城鄉居民積極參與、主動作為。
歷下區城管局聯合千佛山街道辦事處以垃圾分類與「智慧城管」工作相結合的「N+1」為主題,推動全體黨員積極踐行垃圾分類,建立了垃圾分類宣教團隊,爭當垃圾分類的先行者、宣傳者、倡導者、組織者,積極推動街道垃圾分類成為締造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的「新時尚」。
垃圾分類工作開展之初,千佛山街道辦事處每月固定召開黨員工作會議,研究部署垃圾分類工作,動員全體黨員幹部積極參與,實踐垃圾分類,並以網格化管理模式落實責任人。「每月一次分類經驗總結會」慢慢成為該街道黨員幹部的生活必修課。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為居民指出了分類工作的方向,促進了該街道分類工作的開展。
自從「積分超市」設立以來,大家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提高了,環保意識增強了,亂丟垃圾的壞習慣也改掉了。有效解決了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動力不足的問題,同時有效提升小區人居環境,減少樓道及樓下廢品堆積,化解了鄰里矛盾。
截至目前,千佛山街道垃圾分類知曉率已達100%,分類投放準確率已達90%以上,隨著工作走深走實,居民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不斷覆蓋,該街道垃圾分類投放準確率將實現100%。
今年以來,歷下城管著力擦亮「全國城管行業第一」這塊金字招牌,打造國內一流垃圾分類工作模式。實現垃圾分類全方位、智能化管理;設置全省首家「垃圾分類積分兌換超市」;建成國內首個基於5G+機器人自動化的生物廚餘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在玉函銀座商城建設黑水虻廚餘垃圾就地處理設備,升級完善數字化城管系統,優化利用全區6000餘個監控視頻資源,推動全區城市管理工作走進智慧化「數字時代」。
記者:陳晶
通訊員:張昊宇
編輯: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