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懂得這樣為人處世,活得更有質感

2022-07-23     薛服娟生活記

原標題: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懂得這樣為人處世,活得更有質感

生活中,即便是看似再平常不過的吃穿住行,為人處世的不同智慧,也會造成不同的結果。

看似簡單的每一件事,卻也必須要帶著一定的智慧去對待。

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懂得這樣為人處世,活得輕鬆自在。

01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懂得取捨。

越是懂得減少慾望,越能夠活得通透,活出幸福人生。

慾望是無止境的,名利追逐越多,步履變得越蹣跚。

作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官至兩江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但是,曾國藩的一生都在做減法。

他因患有皮膚病,一旦發作就會生不如死,這讓他一生遠離煙酒和辛辣的食物。

生活上的需求減少,對他的事業頗有啟迪。

因為「守孝三年」的傳統規則,曾國藩每次守孝期間,都能斬斷事業上的全部慾望,安心待在家裡。

也正是如此,讓曾國藩在承擔越來越繁重的工作時,從不曾有過多的慾望需求,而是勵精圖治,開創出晚清的一段盛世美景。

貪圖慾望是追逐禍害的快馬,而減少慾望則是人生洒脫的法寶。

越是懂得減少各種不切實際的慾望,越是能夠瀟洒前行。

《孟子·告子上》中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我們不能這也想要那也想要,總要在權衡利弊之後,敢於捨棄不必要的包袱和累贅。

電影《臥虎藏龍》中說道:「當你握緊雙手,裡面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生活有陽光雨露,有陰霾蕭瑟,日子有好,也有壞。

灰塵落在身上,輕輕拂去就好,如果蹲下來哭,只會阻礙了前行的腳步。

看過一個小故事。

寺院裡有兩株梔子花,每到盛開之時,花香四溢,沁人心脾。

然而,今年有一株梔子花只開了一半,葉子也悄悄地開始泛黃,呈現出枯萎的跡象。

小和尚發現後,十分焦急。

師父卻安慰他說:「沒事的,可以救活,去拿一把剪刀過來。」

但是,小和尚一聽要拿剪刀,十分不情願。

這梔子花可是他花了很多心血的寶貝,他不捨得剪掉它的枝丫。

見他執迷不悟,師父便和他解釋了其中的緣由。

原來開花的時候,需要足夠的營養,而多餘的枝條會吸收部分的營養。

這時候,如果不把多餘的枝條剪掉,過不了幾天,花就會因為營養跟不上而枯萎死掉。

師父彎下腰,撥弄著枝條,對小和尚說:「你看,這些都是多餘的,剪掉便是。」

果然,幾天後,泛黃的葉子又開始慢慢變綠,僅存的幾根枝條上,花朵也相繼綻放了。

其實,生活中的很多煩惱都源於不懂取捨,有舍方有得,不舍則不得。

人生其實就像種花一樣,修剪掉多餘的枝丫,才能更加繁茂。

懂得捨棄,最後修建出來的花枝,就是你想要的人生的樣子。

越是背負太多的慾望,越是容易迷失自己。

通往未來的路上,懂得給自己做減法,我們才能一身輕鬆,步履輕盈地繼續向前走。

02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及時清零,空杯以對。

人生,每一天都是新的階段,也是新的開始,在這之前,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將自己清零。

清零,不是抹去曾經的一切,而是剔除無用的東西,讓自己輕裝上陣,迎接新的生活。

生命剛開始時,就像一個空杯。

人生,不過是往杯子裡放東西的過程。

但杯子總有滿的時候,當人生的水杯滿了,不如將人生水杯中的痛苦與悲傷、失落與不安悉數倒出。

一天,當地一位名人特地來向一位大師問禪,禪師的徒弟接待時,他態度很是傲慢。大師默默無語,還是以茶相待。他將茶水注入來訪者的杯子,杯子滿了還是不停地倒。

名人急了,說:「已經滿了,不用倒了!」

大師看著他說:「你就像這隻杯子,裡面裝滿了自己的看法、想法,如果你不先清空,我如何對你說禪呢?」

聽完名人對自己的態度羞愧不已。

這就是空杯心態。

要知道過滿則溢,溢則傾,傾則虧覆,我們總是什麼都想要,在不斷往生活中添加新的內容時,還將過去背負在身上,只會不堪重負。

懂得及時清零的人,生活才會更有質感。

有個朋友,不管去多遠的地方旅行,都只背一個包,他說帶的東西少了,去哪都方便,更能享受輕鬆前行的快樂。

師傅看了我的文檔,說我存的東西太多,要學著隨時清零,將那些重複的文件、圖片,過期的軟體刪掉,才能加快電腦的運行。

和電腦一樣,每次搬家,都會清理出來一堆毫無用處的瓶瓶罐罐、破銅爛鐵,都不知道什麼時候留下的。家裡的儲藏間總是被塞滿,以前總是埋怨是空間太小了,其實是自己不會隨時清零。

很多時候,打敗一個人的是做出成績後,不思進取的心態。

時代瞬息萬變,所有人都在進步。你若只顧抱著過往榮耀,躺在上面吃老本,總有一天,就會被社會淘汰。

有智慧的人都懂得,在成就上及時按下歸零鍵,將邁出的每一步,都當作是第一步。如此,新的成功,就會在前方向他招手。

及時將過去的輝煌「清零」,不是說抹滅過去的成績,而是將成績化為不斷努力的階梯,站在過去的成績上,我們才能看得更遠,做得更好。

若是不願意將曾經的成績「清零」,而是抱著它沾沾自喜,樂享其成,那麼就會像龜兔賽跑里的兔子,總有一天會被後來者遠遠甩在身後。

真正的智者,都懂得及時地在曾經的成就上按下歸零鍵。

莎士比亞曾說:「凡是過去,皆為序章。」

不管你是志得意滿,還是沮喪不安,它們都已過去,新的篇章即將開始。

03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拒絕。

生活中,有人總是因為抹不開情面,因為不好意思拒絕,於是應承下各種心不甘情不願的事情,最後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別人,給自己增添煩很多心事。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里說:「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書中的主人公大庭葉藏從出生開始就卑微小心地迎合著所有人,用盡心思博取大家的歡心,竭盡全力想要融入社會,渴望理解,渴望認同,但最終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喪失了做人的資格,成為真正的「人間失格」。

太宰治描繪了很多人內心裡隱秘的想法。有的時候,我們不敢拒絕,只是因為害怕而已。

生活中,你從不直接招惹、得罪別人,也不懂得拒絕別人的要求,甚至在對方還沒要求你之前你就把別人的活兒攬了過來。雖然可以增加別人對你的好感度,但久而久之總會給人一副「老好人」的印象。

你一直迎合,從來不懂拒絕,可是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是什麼原因讓你很難把「不」說出口?

習慣了取悅別人,便羞於拒絕。

為什麼那麼難以拒絕,有的時候是你想做一個別人眼中的好人,有的時候是你不能自已做主,總想依賴別人做決定;還有的時候是你自己有社交恐懼症。

越是不懂拒絕,你的生活就越辛苦。

長期違逆自身意志,去做違心的事情,這種壓力不斷累積,會傷害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進而產生情緒效應,傳染給自己身邊的人。

老好人不好當,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傷害的只有自己。

我們要懂得,幫助別人是情分,不幫才是本分。沒有什麼事情是天經地義的,當我們開口拒絕時,不必愧疚難過,因為那本來就是我們的權利。

直接而乾脆地說「不」,生活中才不會有那麼多煩心事了。

為人處事,懂得拒絕,方能從容。

懂得拒絕的人,都活得清醒而坦然。

懂得拒絕,人生才更自在清凈。

就像啟功先生那樣。

身為著名的書法家和國學大師,他每天都會接待很多人的拜訪。

有一次他身體不適,為了不被訪客打擾,於是在門口貼了一張紙條:「熊貓病了,謝絕參觀;如敲門窗,罰款一元。」

前去的訪客一看,立刻就明白了,會心一笑之後,自然都安靜地離開了。

還有一次,某知名畫商要向啟功索求作品,在門口把他堵了個正著。啟功先生沒有冷臉相對,而是笑眯眯地問畫商:「請問有何貴幹?」

畫家隨口答:「我來看看您啊。」

啟功走到他的面前,身體轉了兩圈,還把腳抬了起來,讓畫商欣賞了個夠。

然後繼續笑眯眯地說:「看完了,請回吧!」畫商雖然無奈,也只好苦笑著離開。

在確實不便的時候,乾脆地拒絕,往往是最有效、最正確的處理方式。

《紅樓夢》第三回里,林黛玉拜見母舅賈赦,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飯。

林黛玉笑回道:「舅母愛惜賜飯,原不應辭,只是還要過去拜見二舅舅,恐領了賜去不恭,異日再領,未為不可。」

語氣婉轉謙和,邢夫人聽了,表示理解,連笑道:「這倒是了。」

於是林黛玉告辭。

三毛曾說:「不要害怕拒絕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於正當,當一個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候,他的心裡早就預備好了答案。」

很多時候,如果一口答應下來,別人會察覺不到你的為難,以為這是件小事情;不拖泥帶水、不卑不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會讓別人更直接明白你的難處,也能讓自己從人情世故的捆綁中解脫出來。

不用過分擔心冒犯到別人,乾脆地拒絕,不是傲慢,恰恰是最好的尊重。

面對別人的請求,要量力而行,有條件答應,沒有條件,不妨乾脆拒絕。

學會拒絕,遠比學會接受更重要。

不想做的事可以拒絕,做不到的事不要勉強,要學會拒絕。

每一種井井有條的人生,都是靠拒絕一些事情得來的。

看清自我的需求和意願,大膽地對一些人和事說「不」,你的人生才更輕鬆。

懂得拒絕的人,人生才能活得不糾結。學會拒絕的人,生活才能過得輕鬆。

直接的拒絕要比虛偽的承諾更靠譜,認清自我的能力,坦然處之,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給予自己體面。

懂得拒絕,不當一個毫無底線的老好人,人生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1dee537ba03e2df3cebcd2bdf5a13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