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最近,一位大爺被小區馬蜂蜇傷後並未仔細處理, 結果出現了呼吸困難、尿少等症狀,最後被緊急送往四川省人民醫院急診科,經過一番救治,才轉危為安。
很多人以為被蜜蜂蟄傷後只是疼痛難忍,並未引起太多關注。殊不知被蜜蜂蜇傷後,還會引起一系列的重症反應, 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導致過敏性休克、急性腎衰竭等!今天,小康妹兒邀請到了四川省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章曉紅教授,給大家好好講講被蜜蜂蜇傷後該如何處理。
小區內與馬蜂「打個照面」
六旬大爺被緊急送往急診
「當時我就在小區內自家花園裡清理雜草,哪裡想到地上還有個馬蜂窩!」回憶起當天被蟄的情景,67歲的吳大爺(化姓)仍舊心有餘悸。
正當吳大爺在清理雜草時,藏在「暗處」的馬蜂窩內瞬時躥出數十隻馬蜂, 每隻馬蜂的個頭基本都在3~4厘米左右,朝著吳大爺衝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吳大爺臉部,以及頭頸部位蜇傷。
吳大爺躲避及時,立即用酒精消毒後,便沒當回事兒。過了一段時間, 被馬蜂叮咬的地方出現紅腫,自己也出現了呼吸困難的症狀。家人見勢不對,趕緊把吳大爺送到了四川省人民醫院急診科。
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章曉紅教授接診後發現,吳大爺的病情嚴重,「除外顏面紅腫、呼吸困難,患者還出現了多個系統損害。」章教授稱,吳大爺被蜇傷後,先後出現了頭痛、心悸、皮下出血、「醬油尿」等症狀。
在得知吳大爺此前只是用酒精擦拭了傷口後,章主任更是痛心地表示, 被胡蜂蟄後一定不能只想到酒精消毒!
「很多人以為被蜂蟄只是局部疼痛、細菌感染,卻忽視了有的毒蜂很危險,其毒液內的組胺、生物毒素等會引發一系列後果和症狀!」章教授表示,被馬蜂蟄後,過敏信使組胺會「大鬧天宮」, 引起全身過敏;生物毒素蛋白酶、蛋白肽會進入血液,造成紅細胞溶解,也可以引起特殊肌細胞(橫紋肌細胞)溶解。
這時候,細胞如奶粉如水,溶解、消失。細胞內肌紅蛋白漏出入血,最終肌紅蛋白與尿酸一起,形成「紅色淤泥」堵塞腎小管, 造成急性腎功能衰竭。
被蜂蟄後出現這幾種情況
一定要及時就醫
章教授提醒,世界上已知的胡蜂種類有5000多種。每年的6~8月,氣候溫暖,適宜蜂類生長,也是胡蜂繁殖期和蜂蜇人的高發期,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被胡蜂蟄後一定要及時處理,一旦出現異常情況,請迅速就醫。
那麼,被蜂蟄後出現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呢?章教授總結了以下幾點:
1
從呼吸判斷
被蜂蟄傷後,如果 每分鐘呼吸次數大於23次,或是出現聲音嘶啞、喉頭水腫、喘息、紫紺等情況,一定要及時送醫。
2
從循環判斷
其次,如果出現 全身蕁麻疹、嘔吐、腹部絞痛、胸痛,以及血壓偏低、心慌等症狀,要警惕過敏性休克、心肌梗死,應及時送醫。
3
從尿液判斷
被蜂蜇傷的患者, 如果在6小時內沒有排尿,或是排出醬油色的尿液,說明蜇傷患者的蜜蜂可能含有溶血的毒素,導致橫紋肌溶解、溶血等。
4
從出血判斷
如果患者出現 不明原因的皮膚出血點,甚或嘔血、黑便、柏油樣便,也應當及時送醫。
「當被蜂蟄傷的患者送到我們這兒時,我們一般會採取 『兩早』、『兩抗』、『兩素』、『兩化』來對患者進行救治。」章教授提到。
所謂 「兩早」,就是早觀察、早治療, 即儘早將患者身上的毒刺小心用消毒後的器械拔出,並清洗傷口。同時觀察患者皮膚、呼吸道等, 早一點發現患者喉頭水腫、橫紋肌溶解、凝血異常等危重症,及時對患者進行救治。
「兩抗」,則是 抗過敏和抗休克,這是危重症治療核心。
「兩素」指的是 腎上腺素和糖皮質激素,用來抗過敏、抗休克。
「兩化」指的是水化和鹼化。 水化是及時補液,幫助患者維持身體電解質平衡。當患者出現橫紋肌溶解時, 鹼化尿液對減少腎小管壞死有一定幫助。
外出遭遇蜂類或其他昆蟲
該如何正確應對
端午小長假,相信有不少人都會趁著假期出門旅遊。而如果要去到森林公園,或是野外露營的話,一定要提早做好準備,預防蜂類或其他昆蟲蜇傷。
章教授為大家總結了以下幾個「防蜂蟄」妙招,趕緊學起來!
1
遠離蜂巢,及各種蜂類
野外出行時,一定要留心觀察環境, 如發現有蜂巢或蜜蜂出沒,應立即遠離!俗話說「惹不起但是躲得起」,就是這個道理。
2
做好防護工作
外出露營、踏青時, 應當儘量選擇長衣長褲,同時衣著的顏色不應當太過鮮艷。太過鮮艷的衣服,會讓蜜蜂誤認成鮮花的顏色。所以,請儘量選擇一些顏色素凈的顏色,比如綠色、卡其色等。
3
慎用各種香水和化濃妝
各種香水以及化妝品,都帶有香氣,有些香水聞起來更是有甜甜的感覺。而大部分蜜蜂都偏好這股「香甜」的味道。因此外出遊玩時, 請不要噴香水和化濃妝。
章教授提醒,如果被蜂群攻擊,一定迅速逃離,找安全地方蹲下, 用衣物遮蔽顏面、頭頸等重要部位,避免激惹蜂群。
4
清洗傷口
如果確定是 蜜蜂,可用 肥皂水清洗傷口;如果是 胡蜂,則用 稀醋清洗傷口。
5
出現 顏面部嚴重腫脹、頭暈頭痛、胸悶、呼吸困難、噁心嘔吐、心悸、暈倒等全身症狀,應及時就醫。出現神志不清、心跳呼吸驟停的情況,應立即進行現場心肺復甦,並撥打120。
本期科普醫生
醫生簡介
呼吸內科學博士,主任醫師,急診內科主任;電子科技大學醫學院、成都中醫學院、遵義醫學院、川北醫學院研究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科普分會委員、中華醫學學會胸痛專業委員會委員、四川省醫學會科普專業委員會主委、四川省醫學會急診分會委員、四川省醫學會急診分會神經心臟組副組長。擅長呼吸內科、消化內科、中毒等;老年、中毒疑難重症的救治。
門診時間
周二上午、周三下午
編輯 | 醒醒
監製 | 黃利琴
審核 | 藍嵐
圖片來源 | 攝圖網
*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圖片內容不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