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的交接演講意外出圈,組織靠什麼在傳承?

2023-08-24     單仁行

原標題:李顯龍的交接演講意外出圈,組織靠什麼在傳承?

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從古至今,商業里困難的事莫過於兩件:

其一,是把別人錢包里的錢,放到自己口袋裡;

其二,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裡繼承和執行。

前者通過價值的創造和互換,可以達成交易,而後者更難,因為商業的核心還是在於人,但人的思想往往是難以被影響的。

不管是去贏得社會大眾的信任,還是跟團隊達成共識,上下同欲,這一點困擾了無數組織的領導者。

我怎麼才能把組織新的目標和要求傳遞給所有人?我怎麼體現出組織對於每個成員,對於大眾、社會的意義呢?

是開個會喊喊口號,講講精神,還是發個文件強制執行?

我想,大家可以去看看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國慶大會上的演講,他的演講視頻,意外的在中文網際網路上出圈了。

02

當然,我推薦大家去看,不是因為視頻本身火了,而是因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新加坡因為人少地小,它是把所有資源整合在一起,主動對外經營去賺錢,它的管理形式非常像一家「大企業」。

像著名的「淡馬錫模式」和「淡聯企業」就出自於新加坡,構成了它的財政基礎,新加坡是沒有土地財政的。

所以,李顯龍更是新加坡這個開放型商業組織的領導者。

那麼,在新加波經歷了3年疫情的陣痛,以及領導班子面臨交接的關鍵時期,李顯龍是怎麼跟新加坡這個組織里的所有成員開會的呢?

第一個關鍵詞,講人話。

李顯龍的演講全程都沒有出現過一些看上去高大上的「專業詞彙」,即使是對全球經濟形勢的判斷,李顯龍的話也能讓普通人聽得懂。

他說:我們敏銳地感受到周圍的壓力愈來愈大,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競爭影響到世界上每一個國家和地區,雙方的相互戒備和不信任已經加深。

全球化正在減弱,供應鏈正在分裂,每個國家都正在採取保護主義措施,雖然我們降低了通貨膨脹,但會比我們所習慣的水平更高。

我們必須在這個日益陷入困境的環境中小心翼翼地前行,沒有現成的教戰手冊,也沒有模範答案。

我見過不少的管理者跟團隊開會,講著講著就回到了上下級的對話,上級「既要也要」,下級「好的收到」,看起來大家預期都很足,實際上做沒做成,那真的只有天知道。

對組織而言,即使沒有像朋友對話式的風格,但我們也得意識到,如果你想影響團隊的行為,首先你一定得分享你的視角,很直白的讓團隊明白我們處於什麼階段?面對什麼樣的問題?

這就是思維同頻的開始,不要害怕一些不好的信息會導致軍心不穩,組織本身就是來解決問題的,信息的不同頻,反而會讓小問題拖成大問題。

第二個關鍵詞,給好處。

既然問題存在,下面是不是思考怎麼讓每個成員去努力解決了?

確實如此,但方式有所區別。

道德經里說「欲其取之,必先予之」,如果你想要團隊完成一個更高的目標,那記得讓他們有跳起來的動力。

所以,李顯龍給出的第二個方法是給好處。

新加坡在疫情期間為了刺激經濟發了不少錢,整體通脹率在6%左右,根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預測,2023年的通脹率還會在5.5%至6.5%之間,這顯然就影響到了一部分成員。

為了抑制物價上漲,新加坡上調了一系列稅收,明年繼續把消費稅上調到9%。

但是,這部分稅收被打包成了各種福利和補貼,分期用另一種方式回到了基層成員,特別是低收入的成員手裡。

李顯龍說「我們兌現了好好照顧人民的承諾」。

並且,在住房、醫療保健、退休金上,李顯龍給了所有人更多扶持計劃的期望。

但他也說,沒有任何一種福利是無限制的提供。

這讓我想到了什麼呢?

前段時間,劉強東回歸京東後,提出要讓京東重新回歸「低價、高效、品質」的目標,但是這個目標顯然不是靠領導要求出來的,而是靠所有人去服務出來的。

所以,劉強東的做法是「給基層員工實打實的福利,給中層幹部確定方向,給上層換將帥,令軍令狀」。

這就是組織應該賦予成員的實際利益。

03

當然,更重頭的戲份還在於李顯龍給接班人的背書。

我們都知道新加坡的開國之父李光耀是李顯龍的父親,但是新加坡並非跟很多企業一樣是家族傳承製度,而是類似於職業經理人制度。

就像美的的創始人何享健,是選擇職業經理人方洪波作為自己的接班人,而不是自己的兒子。

一個組織能做到這件事很不容易。

李光耀很早就說過,新加坡邊上都是比它更大的國家,如果依賴於家族傳承,不小心選擇了一個愚蠢的領導者,那麼對於整個組織和成員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家族企業做到第三代、第四代就不行的原因。

所以,李顯龍實際上是新加坡的第三代領導者,在超過70歲後,李顯龍也逐步用制度和文化,把權利移交給第四代領導班子。

對應到企業,我們可以從淡聯企業的管理模式中看到這種方式的不同之處。

像新加坡航空是實施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在全球招聘頂尖管理人才進行專業管理,CEO要來自企業管理層,有實際的管理能力,代表管理層向董事會負責。

董事會就要向股東負責,他們大多數都是非執行的獨董,由相互獨立的不同商界專家擔任,組成薪酬和勞資關係委員會和監委會,強化監督職能,確保權力平衡,嚴格遵守所有權和管理權的分離。

除了用制度和能力區分責任和權利之外,公司會給成員滿意的待遇,除了高於市場價的基本薪酬之外,還有額外的花紅和回撥制度。

經營的好,有額外的獎勵,經營不好,你就要承擔責任,扣掉額外的花紅。

這樣的機制就讓每個人和公司的利益深刻的捆綁在一起。

越是高級的管理者,越是優秀的人才就更願意留下來,並且「負盈也負虧」的激勵制度也讓大家的眼光不局限於當下的收益,而是更關注長遠的目標達成,能站在長期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想問題,做決策。

除了用制度保證接班團隊的能力之外,更多的還要考驗接班團隊在文化上的傳承。

李顯龍說,新加坡的故事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不太可能成事的故事。

但是,由第一代領導者流傳下的誠信廉潔,成為了新加坡可以做到今天的根本。

從李光耀開始,新加坡就用「高薪養廉潔」,對反腐「六親不認」,像1986年11月,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部長鄭章遠被指控受賄100萬新元,他是李光耀多年的好友,想向李光耀求情,結果李光耀見都不見。

鄭章遠隨後自殺,李光耀也沒顧情面,按照規定把這件事公開處理,一直到今天,人們都可以在新加坡貪污調查局的展室里,看到鄭章遠寫下的懺悔信。

所以,什麼是一個組織的文化?

它可能會抽象,但絕不是一個抽象的願望,而是一個指南針,指引著組織前進的道路,引導成員做出的每一個決定,它們為我們的行動賦予了目的和意義。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領導者的話,我想領導者都有著同樣的核心信念:

我們是組織的領頭羊,肩負領導和照顧好我們每個成員的重託,但我們作為管理人的時間是短暫的,我們要建立的是能歷久不衰的組織;我們對組織最好的服務,就是把更好、更茁壯的組織交到下一代手上。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187cbff8972d13d7e3e96b1e228f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