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男人來韓國尋找愛情,他渴望的卻不是女人

2023-06-09     抽屜電影

原標題:日本男人來韓國尋找愛情,他渴望的卻不是女人

情緒是一種跳躍性的思維,情緒也是不受控制的思維的一種,當我們任由情緒發展開來的時候,有時候甚至不能找到一絲理性的邏輯。但話又說回來,如果情緒是理性的,那麼人間自然是枯燥乏味的。正因為情緒是不受控制的,所以人世間才有這麼多的故事,有的故事靠著理智嚴絲合縫,有的故事靠著情緒神采飛揚。今天給我們講述著的是一個神采飛揚的故事。

《自由之丘》講的是一個日本男人隻身來到韓國來試圖尋回自己的愛情的故事。本片中穿插著大量的毫無邏輯的且沒有頭緒的情感,通過這個日本男人隨意排序的書信,我們大概了解了愛情這個可以看到且不可捉摸的情感究竟複雜在了哪裡。

洪常秀用情感來宣揚了一種世界觀,這種世界觀自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我們常常在看完一部不可捉摸的電影之後會有隱隱的疑惑,然而當這些疑惑慢慢的積累的時候,我們重新看到的世界卻並沒有變得更加有邏輯。

《自由之丘》不是一個線性的故事,甚至在故事裡的故事也不是一種線性的,可以任由觀眾們去細細琢磨的故事。這就是洪常秀的魅力。他的作品屬於一種類型,但並不是商業電影的範疇,對於洪常秀來說,電影是一種情感的表達,這種表達很私人,同時也可能很晦澀,表達的重點在於電影帶給了觀眾們什麼,而不是電影本身的形式邏輯是什麼?

所以,我們去看洪常秀的電影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是抓不到任何的可以隨之展開的故事的。用零散的故事構築一部電影的框架,我們自然看不到支柱。但本片確實是有支柱的,一個試圖尋回自己愛情的日本男人。

他在尋找什麼?他在尋找自己的愛情,自己曾經不重視,但是在失去之後感覺到追悔莫及的愛情,這種愛情對於他這樣的男人來說可以是奢侈品,也可以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理想狀態,但本片卻試圖讓觀眾們明白,讓身處於故事的中的男人明白,愛情是無法被定義的,是沒有任何的規律的,是可以遇到,也可以遇不到的。究竟是什麼?見仁見智。

因此,男人的尋找本身就是一種愛情的表達,這種表達之下,愛情本來面目我們自然是不得而知,但是愛情被描畫出來的面目,我們大概是知道了一些。

書信代表著一種嚮往,同時代表著一種渴望,渴望什麼?渴望見字如面,這是一種雙向的渴望,男人渴望通過書信來回憶之前的點點滴滴,進而構築成為男人所嚮往的女人的形象。但這更多的只是男人一廂情願的想像,這種想像之後,男人會迎來什麼呢?我們無法期待男人對於眼前的故事有一個明確的結局,但是整個尋找的過程中,那些被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身上,漸漸的勾勒出來了一個輪廓,男人的故事或許只有成為故事的時候,才是最美的。

尋找一定要有答案嗎?並不是這樣的,就如同洪常秀的電影不一定要有一個結局是一樣的,沒有人要求的時候,就不必要為了這種要求而擔心,我們享受過程就行。這或許是洪常秀電影的一種表達,每一次執著的追求總是會以失敗而告終,那麼我們何苦去追求呢?我們享受追求的過程不就更好了嗎?

尋找自己真愛的男人或許並不會迎來一個好結局,但是在這個尋找的過程中他漸漸的構築了自己期待的愛情的樣子,紛繁錯亂的書信中,他所看到的是自己期待的愛情的模樣,這種模樣更多的給予了他一種嚮往,或許這種嚮往本身比真正的獲得愛情更加讓人心痒痒。這就是尋找的目的。

期待只有在沒有達到的時候才是最美的,真正獲得了之後,慢慢的也就會厭倦,這種厭倦是不可避免的,唯一能讓這些事情不去發生的就是不斷地延緩獲得的時間,花費一生去尋找,或許這種感覺也是難忘的,這不失為一種方式,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也是一種延續情感的技能。

我手捧著書信,閱讀著你的痕跡,雖然這次的旅行沒有你,但我的思維如同靈魂一般逐漸的勾勒出來你在我心中最美的形象,雖然見不到你,但是這種形象能催生出來我的欲求。我追隨著這種形象,漸漸的想像出來你突然出現的的模樣,這就是我的生活,我的生活不能沒有你,但也不能有一個不完美的你,為什麼當初要分開,原因就在於此,我無法接受一個不完美的你,但是我可以接受一個虛擬的,完美的你,即使不是真正的你。這或許就是尋找的意義吧,不一定要找到,但一定要找。

……

你好,再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0b3667584a7145ec7f76c694e3342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