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歷史的女人——第1471期)
在人類歷史上,有一項非常重要的環節,便是對罪犯的管理。
於是,為了管理罪犯,人類發明了監獄。
於是,監獄成為人類歷史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存在。
不過,世界各國、歷代統治者,為了確保監獄的安全問題,也是費盡了心思。因為監獄裡關押的都是罪犯,都是違反帝國或國家法律之徒,對於帝國或社會而言,是不安全因子。關押的目的,一是教育,二是懲罰。
可是,人是最為複雜的高級動物,被關押者,不管是否都有罪,人都有一種求生本能,該本能會促使其逃脫懲罰,於是就必然會越獄。
如果越獄成風,則帝國的管理、懲罰體系就會崩塌。那麼怎麼辦呢?除了加強監獄管理之外,在監獄的建造上就開始著手防控越獄之情況的發生。這一點,在中國古代表現極為突出。為防止罪犯越獄,中國古代有4大奇招,其中一招就算《越獄》中的越獄之王麥可也不能破。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中國古代的監獄,在建造時,為了防止罪犯越獄,究竟設置了哪4道防禦措施。
第一道防禦措施是監獄之牆。
為了防止罪犯越獄,古代歷代在建造監獄的時候,在監獄之外圍牆壁的要求上,是非常之高,用四個字形容,可謂是——高牆厚壁。牆高,難以攀爬;壁厚,難以鑿穿。比如現今保存的大隋時期河南省密縣縣衙的監獄遺蹟,該縣衙監獄除了設計、布局合理之外,其牆壁是最明顯的特點,經考古學家檢測,監獄圍牆高達3米,厚度更是多達80厘米。如此厚度,想鑿穿確實不易,想攀越更是不易。此外,高牆之上,還有密密匝匝的鐵絲網。
第二道防禦措施是絲網銅鈴。
古代雖然沒有監控,但是他們同樣也設置了類同警報之措施,便是鈴鐺。為了確保在能見之地和看不見之處,都能做到對獄中罪犯之防控,便在牢房門外的任何地方,比如通道、各門之間、鐵絲網等地,全部懸掛銅鈴鐺。如罪犯想越獄,一觸碰便會鈴鐺響,看守監獄之兵就會發現。真可謂是天羅地網,就算《越獄》中的越獄之王麥可面對這種情況,就算能夠解決,也可能會很費一番心思。
第三道防禦措施是錯開門。
為防罪犯越獄,古人可謂是費盡心思。尤其是這一招,便可見一斑。
所謂錯開門,顧名思義,就是很容易造成開錯門的情況。
具體表現就是,在禁房和牢房之間的通道上有兩道門,但是這兩道門有兩個特點:一個特點是門為單扇門,一個特點是該兩扇單扇門卻是互相相反而開,一扇門向右開,一扇門從左開,而且門寬達1米。
在原本就不寬的通道上,兩扇相反開的單扇寬門,對於想越獄的罪犯而言,簡直是一種折磨。因為某種本能,人很容易開錯門,這就無形增加了越獄的難度。
第四道防禦措施是牢房牆壁。
監獄除了外圍之高牆厚壁之外,在牆壁的設計上,最大的特色,便是罪犯居住的牢房之牆。
監獄建造者在建造牢房的時候,就想到了罪犯越獄的可能。所以在選擇建設牢房的牆壁材料時,在牆壁中間灌滿了流沙。於是,就成了這樣一種樣子:牆壁中間,全是滿滿的流沙,倘若犯人想在牆壁上掘開一個洞進行越獄的話,那麼當他掘開牆壁的時候,流沙就會源源不斷堵住之前掘開的口,如此,除非整面牆壁倒塌下來,不然越獄簡直是痴人做夢。
因此,如果把《越獄》中的越獄之王麥可安置在這樣一座中國古代監獄中,他若想用利器悄悄掘開牆壁的時候,他就會面臨無數的流沙。任由他再強大,總是無法避免整面牆被掏空而倒掉這樣一個可怕的局面。所以說,流沙牆之設計,麥可也是難以破解的。